南阳牛郎庄:年年岁岁传佳话,鹊桥相会乞巧节

时间:2022-10-16 02:41:37

在我国,农历七月七日的夜晚,俗称“七夕”,“夕”是夜晚的意思,古称“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等。唐朝大诗人杜牧《七夕 》中说:“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生动地描写了七夕夜晚观看银河系“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形。那么,“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奇异天象与中国的七夕文化究竟有什么关联呢?

乞巧节的来历

乞巧节来源于一段迷人的神话故事。 天上有一条白茫茫的带子贯穿南北,这就是天河(天文学上叫银河)。在天河的西边有颗织女星,发出青色的光辉,它与其他四颗小星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仿佛是一个织布梭子。在天河的东边有颗牛郎星,放射出橙黄色的光芒,它与其他两颗星构成一副担子,好像在用担子担着什么东西似的。 传说,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她美丽而勤劳,善于织布。她用神奇的丝线织出了五颜六色的云霞。人间有一个放牛郎,勤劳而善良,父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孤苦无依,只有一头老牛跟着他。那头老牛是金牛星变化而成的。有一天,老牛告诉他,织女到银河洗澡时,可把她的衣裳拿走,便可以得到她做妻子。牛郎听了老牛的话,趁织女下河洗澡之际拿走了她的衣服,并向织女求婚。织女对这个鲁莽却又勇敢、勤劳的少年也产生了好感,于是答应了牛郎的要求。结婚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非常幸福美满。王母娘娘知道他们结婚的事后非常恼怒,命令天神下凡把织女抓回来,要给她严厉的惩罚。牛郎悲痛万分,挑着一双儿女赶到天上寻找织女。当他快追上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忙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前边立即出现一条波滔汹涌的天河,将牛郎、织女隔到了河的两边。 织女被抓回天宫后仍不屈服,一定要和牛郎过日子。天长地久,王母娘娘也拗不过她,只得准许她在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由喜鹊搭桥与牛郎相会一次。 从此以后,人们传说每逢七月七日,天空中很少见到喜鹳,因为它们都到天河搭桥去了。还有人说,这天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葡萄架下或茶豆架下,还可以听到牛郎和织女亲密说话的声音。

一年一度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虽然有些悲壮,却又弥足珍贵,因此,近些年有人便把七夕节奉为中国的情人节,从而使七夕节又增加了些许浪漫气氛。

南阳乞巧节习俗

织女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女工。她在天上织出了绚丽多彩、层层迭迭的云霞;在人间曾把绝妙超群的织锦技术传授给妇女们。所以,每逢农历七月七日,各地的妇女们趁她与牛郎团圆的时候祭祀她,向她“乞巧”,即乞求得到灵巧。

西汉时,民间对乞巧节相当重视。节日前夕,张灯结彩,搭起乞巧楼棚。宋代钱帷演的《戊申年七夕》诗中说的“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节日里,妇女们“张锦绣,陈饮食,树瓜果,焚香于庭”,把乞巧楼围上绸缎,在楼上摆放糕点及时鲜瓜果,并在院子里烧香祭拜。

针是妇女缝纫时必备的工具,在七夕时,她们穿针乞巧,希望得到织女的巧妙技艺,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织布缝衣都能得心应手。因此,七夕晚上,妇女们用七根针和五彩丝线,望月穿针,谁能穿得快,谁乞得的巧就多。唐代诗人祖咏的《七夕》诗道:

向月穿针易,

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

明月试看看。

南阳过去的七夕活动也与上述相似。年轻女子们出于对织女的崇敬,晚上把做好的针线活陈列到院子里,面向天河默祷,以向织女乞巧。还有的把针撒于院内地下,双手寻摸,摸得到者,即谓织女已经赐巧。蜘蛛是织网的高手,过去妇女在七夕乞巧时,常捉一只蜘蛛,置于首饰盒中,盖好盖子。第二天一早打开,看盒里蜘蛛结网之疏密形状,如果蛛网织得圆正且密就表示她乞得了巧,能做得一手好女红。此外,传说,织女不但是织绸的能手,而且还是主宰瓜果生长的女神。《晋书·天文志》里就说:“织女,天女也,主司瓜果、丝帛、珍宝。”所以,七夕时,人们还把新鲜瓜果、花生、瓜子、红枣供在院中,一是为了祭祀牛郎、织女二星,二是为了品尝聊天,但更重要的则是祝贺瓜果高产,乞求第二年瓜果再获丰收。

上一篇:梦萦石林 第13期 下一篇:浙江写意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