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子弟学校分流再调查

时间:2022-10-16 01:51:55

打工子弟学校分流再调查

13岁的孙华(化名,男)现居住在北京市朝阳区马各庄村,祖籍山东,非京籍孩子,即所谓的“随迁子女”、“打工子弟”。

2012年7月,和马各庄村的数千名打工子弟一样,就读于第一新公民学校(打工子弟学校,下简称“新公民”)六年级一班的孙华,得知自己的学校即将被教育部门关停,学生将被分流,而已经六年级的他则需自行择校。几乎在同一时间,原六年级一班的所有学生几乎萌生了同一个念头——回老家读书。

时隔一年,孙华和班里的大多数同学继续留在北京接受初中教育,对于处于升学阶段的大龄流动儿童来说,他们的命运还存在诸多未知数。

流动还是留守?

孙华的每个清晨是从父亲起身去农贸市场进货开始的,此时是凌晨3点半。3个小时后,父亲会回来将孙华兄弟二人送上去往学校的公交车,之后又要匆忙赶到马各庄菜市场的摊位上开始一天的劳作,直到夜里11点。

在父母眼里,大儿子孙华性格腼腆、老实听话,加之整日为生计忙碌,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儿子整日在想些什么。采访当天的晚上6时左右,小儿子孙亮放学回来后在菜市场的一个角落写起了作业,却不见孙华的身影。母亲说,孙华每日放学后要先在学校操场跑两圈,几乎很少来菜市场。

2012年7月马各庄新公民学校被取缔时,孙华作为即将升入初中的六年级毕业生,已经不在政府规定的分流学生之列。然而附近陆续有打工子弟学校被关停,似乎向他和同学们释放了一个信号——如果继续留在北京,将可能无学可上。

这种担忧随着孙华考上朝阳区楼梓庄中学而消失。去年9月份,他成了这所公办中学的一名初一学生,和他一样的非京籍学生约占全班总人数的一半。

升学前,孙华所在的原六年级一班共有51名学生。在记者统计到的36名学生中,除一名学生失学外,已有30人顺利进入公办中学就读,另外5人则因相关入学证件不齐等原因选择了私立中学。而在就读公办学校的30名学生中,已有4人返回老家读书,成了留守儿童。

庞慧敏便是返乡的学生之一。每每提到被送回内蒙古老家的女儿,母亲张桂娥就难掩心中的苦闷。

张桂娥和丈夫已在北京生活了十余年,女儿庞慧敏自上幼儿园起就跟随父母来到了北京。去年在女儿小升初阶段时,因回老家,张桂娥错过了为女儿报考朝阳区大望路中学的机会。由于其所居住的管庄乡没有合适学校,而唯一能接纳孩子的位于豆各庄的一所私立中学距家又太远,张桂娥最后决定将孩子送回老家。

“主要是出于升学考虑。女儿在老家读的是一所公立学校,教学质量和环境都还不错。”张桂娥说,“就是想得慌,也不放心。孩子在老家由奶奶带着,我每隔半个月就要回去看她一次”。

留京还是返乡?类似的两难选择也同样发生在直接受分流影响的原新公民学校五年级学生身上。

经调查,原新公民五年级一班(现已处于小升初阶段)的32名学生中,已有8人选择回乡就读。在问及其理由时,大多数家长给出的答案是“出于升学考虑”,而回答“上学路途遥远”或“证件办不齐全”的家长,仅2人。

“新公民”针对原六年级(现就读初一)留京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其就读的学校中,公立学校所占比例高达89%。相较于私立中学而言,公立学校因教学环境及教学质量好等优势备受流动子女父母青睐,然而如此高的升学率却未能挽留部分孩子回乡的脚步。

新公民学校负责教学工作的魏佳羽认为,打工子弟学校的取缔是导致学生,尤其是升学阶段学生流动性增加的直接原因。“去年学校关闭,因距离、五证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家长找不到合适的学校,因此只能被迫选择让孩子回到老家就读。”

大龄流动儿童出路

针对去年学校关停后学生的分流情况,“新公民”对九年级以外的所有学生先后进行了两次跟踪调查。最近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龄段中,1~5年级的留京比例最大,占到总人数的85%,而学前班和6~8年级留京比例则分别为73%和78%。

魏佳羽解释,1~5年级为了能够保持就学的连贯性,因此更愿意选择在北京完成小学学业。此外,很多这个学年段的学生家长认为,老家所学知识内容比较难,担心孩子跟不上课业进度。“由此可见,当学生处于升学阶段时,选择回老家读书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调查样本中,12名失学儿童(占样本2%)全部集中在6~8年级。其中7名学生家长认为读书没有必要,3名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学校而被迫失学,1名学生因为跟不上学校进度而放弃学业,还有1名学生因身患血友病而选择辍学。

同心学校(马各庄村目前唯一的打工子弟学校)校长孙恒也向记者证实了打工子弟初中阶段辍学率较高的事实。

“打工子弟在初二到初三的这个阶段失学率较高,即使没有分流情况也是如此。首先,打工子弟学校中设有初中部的就很少。其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早点进入社会打工可能更加现实;而那些想要考高中的学生,可能在初二、初三阶段就回老家了。”孙恒说。

魏佳羽最近在尝试收集一些相关数据。他在设有初中部的北京市顺义区半壁店学校(民办打工子弟学校)了解到,该校初一年级约有40名学生,初二年级有30名学生,而到了初三阶段,学生数量已锐减至不足20人。

“初中生失学在整个流动人口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比例也比较高。我们这次做的统计还仅仅局限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公立学校,如果算上打工子弟学校,初中生失学情况就更严重了。”魏佳羽对记者表示。

初中阶段辍学后,这些学生的境况又是如何呢?魏佳羽透露,事实上,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至少读到初中毕业,但孩子自己也处在矛盾之中,认为没有升学希望的就学实际上就是在消磨时间。

在地处朝阳区东五环的皮村、马各庄村等外来人口聚集地区,类似于广告展板制作、家具厂的小手工作坊或服务业十分发达。失学的初中生中,一部分处于待业状态,一部分则转入上述小手工作坊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被家长送去做学徒、学手艺,但终究还是要进入社会工作,极少有人能够再次回到学校接受教育。

据记者了解,新公民学校原六年一班学生陈林(化名,男)目前已在管庄乡的一家小网吧工作,而另一名黄姓女同学目前处于待业状态。

魏佳羽认为,这些孩子较于他们的父辈而言,更具有反抗的资本和能力,也更加渴求城市对外来人口予以公平对待。过早踏入社会,对于他们的未来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目前还难以预料,但大龄流动儿童的出路问题需要慎重对待。

对此问题,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大龄流动儿童过早进入社会,将可能对流入地造成治安、就业等多方面的影响。“表面上看仅是打工子女的失学问题,但其背后实则蕴含着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值得相关政府部门予以关注。”

回到问题原点

2013年5月10日,全国妇联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大龄流动儿童(15~17周岁)占流动儿童比例为31.51%,规模达1128万,比2005年增加了429万,增幅为61.43%,增速最快。孙华、庞慧敏、陈林,仅是这1128万大龄流动儿童命运的缩影。

对于分流成果,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副主任刘丽彬于今年1月曾对媒体表示,过去6年,朝阳区的打工子弟学校由135所减至目前的18所,打工子弟学校在校生由五六万人减至目前的1.1万人。再加上原有在正规小学就读的打工子弟学生,目前朝阳区大约12500名打工子弟已有近90%入读正规小学。

此外,只要证件齐全,朝阳区的外来打工子女均可以像孙华一样考取公办中学就读。然而,在教学质量、就学环境有所提升的前提下,在谈到今后的就学打算时,近八成家长均表现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再说吧”、“没有打算”是家长给出的最多答案,而明确说出留京或回乡的则寥寥无几。

储朝晖认为,北京地区的打工子弟学校分流,表面上看是解决了孩子就学质量差的问题,但如果中高考政策依旧没有对外地户籍子女开放,其流动性强、失学率高的问题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而造成打工子弟诸多现实问题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其家庭的自身性质,其一是流动性强,其二则是父母对教育的认知度低。

随着北京市朝阳区土地储备任务的增加,孙华所在的马各庄村即将面临拆迁,届时一家人将不得不舍弃现在的住所和菜市场生意而另谋出路。孙华说,父母和他们这代人的想法不一样。父母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赚钱养家,而他则再也不愿意继续父母这样的生活。

在谈到未来的中高考问题时,这个13岁的大男孩回答得简单而干脆:“我一定会继续念书,无论将来是留在北京,还是回到老家。”而这些想法,他从未与父母交流过。

上一篇:农机合作社承载土地走向规模经营 下一篇:“独一代”如何教育“独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