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讲出来”悄然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时间:2022-10-16 01:26:18

“学进去、讲出来”悄然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摘要:“学讲方式”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它通过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教学行为、学习时间的改变,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学进去、讲出来”。

关键词:学讲方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210-02

“学讲方式”是指以学生课内外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生动、活泼地“学进去”,并能自信、正确、有个性地“讲出来”,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与“讲”的主角。“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它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为核心,打破了“满堂灌”,使学生变得主动、积极,有兴趣,有个性,有见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如何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尝试,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走上“学”与“讲”的精彩舞台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一篇文章为例,只有让学生对文章自主感知、领悟、实践,才能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成果。因为“学”是“讲”的基础,学生只有“学进去”,才能“讲出来”。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讲的位置上走下来,放下讲的权利;学生走上“学”的舞台,展示“讲”的风采,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

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模块教学或活动导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一堂课围绕学习任务设计3到4个模块或活动,学生围绕活动中的任务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把传统课堂上排排坐的方式,改为围坐式的小组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合理地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人数在4到6人。每一组选一名小组长,小组长负责为小组成员编上发言序号,合理分工,使小组有纪律,有秩序。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了学生“教”的原则,收到了“一对一”的教学效果。如语文课堂中的识字教学,小组内学生的学情不一样,对生字的认识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设计“我会读”、“我会写”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在小组里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学生的学情不一样,肯定有不会的学生,而通过小组交流,生生互教,生生参与,生字问题就解决了。教师只需针对生僻、难解的生字进行指导。小组与小组的竞争调动了学生“教”的积极性,时间一长也激发了后进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氛围变得十分浓厚。

二、精设教学环节,让学生成为“学”与“讲”的主唱者

“学讲方式”的基本环节有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六个教学环节。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地变通、组合部分的环节。例如苏教版课文《夹竹桃》第二课时的一个活动设计:

第1步是“自主先学”的环节。这一步教师一定要设计有价值的、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去自读课文,通过读、画、写、想品味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这就是“学进去”的知识。语文课堂不光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学到阅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会学”。其实这一环节中也体现了“讲出来”,就是学生写下来的感受。“讲出来”的形式不一定是说出来的,也可以是写下来、画出来的。只要学生能把“学进去”的知识用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讲出来”的过程。

第2步是“小组讨论”的环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把画出的句子和写下的感受在小组内讨论。这个环节是关键,它既体现了学生“教”的原则,又是“学进去”、“讲出来”的相互转换,会的学生“讲出来”了,不会的学生“学进去”了,既有中肯,又有分歧。学生对分歧的讨论和解决,是这一环节中小组讨论的沸点,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讲出来”。

第3步是“交流展示”,这是学生“讲出来”的过程。小组组长选择发言的学生,来报告学习成果――夹竹桃的韧性,学生的质疑和分歧肯定再次出现,教师再次引导学生交流、拓展、探究,这也是“质疑拓展”教学环节的渗透与体现。这样的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中优等生的主角位置,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生生互动中展示了不同的表现,他们之间的距离也在慢慢地拉近。

“检测反馈”和“小结反思”这两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妙灵活地运用,并不是每堂课中六个环节一成不变、缺一不可的。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评价、纠正、概括、总结,切不可自己包办,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课文的学习方法。

三、改变教学行为,让学生走进“学”与“讲”的和谐天地

说起小学语文课堂,有人会说很容易,无非是读读课文,学学生字。说起来很简单,但关键是怎样才能读好,怎样才能学会,他们参与到“学”与“讲”的活动中了吗?有时我们会听到上课老师说:“孩子们,我们来齐读这一段话。”于是孩子们哇哇地读起来,读得也是参差不齐。质问一下“为什么读这段话?怎样来读这段话?”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那学生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样的感情他们又体会到了吗?上述情况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显然都是无效的。来看看“学讲方式”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五步”,即“让一步”、“慢一步”、“退一步”、“停一步”、“缓一步”。学生学习行为则相应为“自学”、“互学”、“问学”、“‘教’学”、“悟学”。我们选《海伦・凯勒》这篇课文为例(第二课时):

第1步是学生的“自学”、“悟学”和“问学”相结合的学习行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会到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基础上学生经过想象,产生质疑:海伦会有哪些表现,她又会想些什么?从而再现了海伦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学习的情景。这就是“问学”的行为。教师在这一步中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感知,留下了“讲出来”的话题。这就是“让一步”、“慢一步”的教学行为。有的老师担心学生找不到表现海伦不屈不挠的语句,于是就直接说:孩子们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这样的设计等于把答案给了学生,学生根本就不用思考、感悟。教师没有把主角的位置让出来,又忙于把答案给了学生,那么学生会学到什么,又能讲出什么来?这样的语文课堂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语文素养上又从何谈起?

第2步的小组互动中,学生的自主体会是不一样的,对海伦学习情景的想象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把自己“学进去”的知识以各种方式“讲出来”,这中间既有“互学”、“‘教’学”,又有“问学”的学习行为。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停一步”,因为学生在讨论时也许有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帮助和指导,对这样的事情教师要善于观察,单独指导,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讲出来”的自信。

第3步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环节。教师现在要把讲台还给学生,退到后台做个忠实的听众,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急于总结、概括,要“缓一步”,给更多学生留出想一想、悟一悟的时间,学生对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受会更加深刻。此时是各组之间的竞争,是通过“讲出来”的形式进行全班的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把不同的见解“讲出来”,因为独特的个性是通过“讲”来表现的。

四、开拓学习时间,让学生真正“学进去、讲出来”

小学语文课堂并不是流于形式,它是实实在在的。有的教师问题提出没几分钟,学生连课文还没读完,就让自由组合说一说读后的感受和发现。讨论没一会儿,甚至有的学生还在读呢,就请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我们不免质疑:这么短的时间有什么学习成果,又有几个学生愿意汇报?教师看到没有学生来讲,就三言两语自己总结概括,一下子让我们的语文课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学讲”课堂中的学生已不再被动,对于一篇新课文,他们自己要提出问题,谈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问题稍加整理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留足自学的时间,再引导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是充分的,“讲出来”的肯定精彩的,学习的过程也是快乐的。

“学进去、讲出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讨论和交流这个平台上来。教师就要开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学生自己去阅读、欣赏和品味,才是真正的“学进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讲出来”。

小学语文教师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会学”、“会讲”。“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角,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课堂,相信在教师的不懈努力下,一定会给学生们创造更富有生命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

上一篇:论高校后勤集团化过程中的“弱化”与“强化” 下一篇:浅谈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