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

时间:2022-10-16 01:17:14

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

摘要:目的 探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患者病情使用规范化及非规范化治疗,其中50例使用的是规范化治疗为对照组,另外50例采用非规范化治疗为观察组,使用规范化治疗的患者使用的药物类型参照的是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指南,使用非规范化治疗方案的患者使用的临床药物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选择使用,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所用药物的类型,患者的生存率及死亡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生存率为84%,死亡率为16%,观察组的生存率为为86%,死亡率为14%,χ2=6.9362,P=0.0632,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 使用规范化治疗及非规范化治疗的生存率及死亡率无明显区别,说明使用规范化及非规范化治疗要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选择。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探究疗效

慢性心力衰竭与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有一定的区别,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比例近年来有所上升[1]。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很多老年患者的心功能已经到达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心肌梗死发生的次数也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有很大关系[2]。现代临床认为左心室射血分数的高低反应了一个人的心功能的状态,慢性心力衰竭常以左心衰竭为主[3],病情严重的发展为全心衰竭。下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50例使用的是规范化治疗为对照组,另外50例采用非规范化治疗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0±1.6)岁,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0±1.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病程、住院次数无明显差异,性别构成如下表1,平均年龄见表2。

表1,采用χ2检验,=3.6732,P=0.078,P>0.05,结果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组患者男女患者比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表2,采用t检验,t=1.2764,p=0.0645,P>0.05,结果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组患者在年龄上区别不大,在研究上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的是规范化治疗为,观察组采用非规范化治疗,规范化治疗是按照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进行,包括A、B、C、D四个阶段。非规范化治疗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及病情进行评估,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所用药物的类型,患者的生存率及死亡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生存率为84%,死亡率为16%,观察组的生存率为为86%,死亡率为14%,χ2=6.9362,P=0.0632,结果无明显差异(见表3)。

表3,采用χ2检验,χ2=6.4162,P=0.083,P>0.05,结果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组患者在生存率上无明显差异,无论是使用规范化治疗还是非规范化治疗,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不大。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首先是治疗病因和诱因,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见病因是高血压、二尖瓣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等。

诱因有呼吸道的感染,心律失常,过度劳累等等。合理使用药物,在临床上常使用的药物有ARB、ACEI、利尿剂、加强心肌的药物、血管扩张剂等。ACEI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关键,在慢性心力衰竭指南中属于首类药物,ACEI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改善患者心功能;ARB药物适用于对ACEI药物不适合的患者,有些患者对ACEI药物疗效不明显,或者对ACEI药物产生过敏现象;利尿剂有很多种类,比如噻嗪类、袢利尿剂、保钾利尿剂等,临床上最常见的是速尿和螺内酯的联合使用。血管扩张剂的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血管扩张剂有小动脉扩张剂、静脉扩张剂、动脉及静脉扩张剂,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有硝酸甘油,硝普钠等;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加强心肌收缩的药物。其他治疗有给予吸氧、休息、控制钠盐的摄入等。每个患者并不是要使用上述所有药物,有相关研究表明利尿剂的使用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4 结论

本次研究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观察组采用了非规范化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与采用规范化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这样结果具有可比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临床上比较多见,临床上主要会表现左心衰竭的症状。在研究中发现,使用非规范化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要比使用规范化治疗的对照组缓解的快,是因为非规范化治疗评估分析了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症状选择了临床药物。由于很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心肌梗死的病史,在临床用药时要治疗原发病。

参考文献:

[1]云娟娟.127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因及预后的调查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3.

[2]张以昆.方显明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3]袁羚钟,唐泽念.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537-538.

上一篇:水中分娩128例会阴裂伤相关因素分析 下一篇:气管切开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4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