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科学化思考

时间:2022-10-16 12:20:05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科学化思考

【摘 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下的高等教育,是提倡开展知识产权教育,还是强调开展知识产权法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知识产权人才”的问题,应该引起高等教育界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就高校培养企业知识产权人才进行探讨,试图分析知识产权专业不同于知识产权法专业的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 知识产权 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16-02

【Abstract】Whether the high education based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advocates develop its related education or develop its related legal provisions will affect what talented person we will have, so we must pay high attention to it. In this article, tyies to analyzise the different ways to train different person which aim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respectively.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llectual Property(IP) Education system

2008年6月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正式颁布实施,指出当今世界知识产权已经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掌握主动权的关键。2009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并列为我国三大发展战略。面对竞争激烈的世界知识产权形势,进一步破解影响和制约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推进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就高校培养企业知识产权人才进行探讨,试图分析知识产权专业不同于知识产权法专业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理清“权”与“法”的辩证关系,是知识产权教育科学化的思想前提。

知识产权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意为“知识(财产)所有权”或者“智慧(财产)所有权”,又称智力成果权。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知识产权属于民事权利,是指基于脑力劳动成果产生的一种权利,也是无形产权。在我国,权利更多地需要构建,依赖于法的规定性,也需要法的保护。法律则是一种制度设计。因此“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产权战略”也不是“知识产权法战略”。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知识产权是基础,知识产权法是保证。知识产权强调拥有(占有)独创技术、驰名品牌、原创作品,强调对此类成果权利上的分解、申请和许可的安排,知识产权法则是对这种安排的一系列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人才侧重在技术上探寻权利的构建点,知识产权法律人才侧重对权利和秩序的维护。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够使一国技术创新活动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

因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下的高等教育,提倡开展知识产权教育,还是强调开展知识产权法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知识产权人才”的问题,应该引起高校领导和师生的高度重视。我国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恢复法学教育以来,知识产权法成为法学科下的一个专业。以知识产权内涵要求反观知识产权法专业教育,高校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生源质量缺陷

在我国许多省份实行文理分科情况下,知识产权法专业一度普遍被纳入文科专业之中,招生一般以文科生为主,导致学生对该专业知识结构需要的理工科知识学习能力不足,在本科阶段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知识产权专门人才。

2.学科设计缺陷

有观点称“知识产权专业属于纯粹的法学专业。知识产权属于财产,知识产权法属于财产法”。且不论知识产权是否属于财产,由“产权”即归于“法”,是将“权”与“法”的关系简单化的表现。产权可以有法律加以规定和保护无疑,知识产权战略下也可以继续设立知识产权法专业。但是产权更需要运作、管理、经营,学科专业的遴选也要有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作依据。例如,“美国有一家较小的工业设备制造厂,它有几件高亮度微波驱动光源的美国专利,并于1975年带到日本申请专利。两年后三菱公司以反推工程研究了上述产品,并围绕此技术申请了两百多项专利。”成功阻止了美国专利持有人从其专利获得丰裕的利益,其中知识产权运筹交锋让人翘首,但很难说这是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的杰作。无论一级、二级学科的唯知识产权法观点,都有失片面,不利于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

3.内涵理解缺陷

将知识产权定位在法律层面予以教育,是我国长期以来科学技术落后的表现。因为手中没有先进的核心技术,便疏于思考技术上的权利除了跟着外国人保护之外还需要做些什么工作,“所有权――侵权或违约――法律责任”便自然而然地成为知识产权法律课程的设计思路。这些缺陷如不尽快克服,将会影响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知识产权法专业为社会法律人才的培养,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知识经济大爆炸年代,仅仅靠知识产权法专业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立足于对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已经被许多高校纳入教育体系,这是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完善和进步的表现。

二、创设“知识”与“产权”融合的课程体系,是知识产权教育科学化的实践载体。

知识产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识”与“产权”统一的人才。在国际社会经济霸权对我国自主研发技术不断打压的情势下,知识产权教育的目的更在于促进教育对象对技术成果中“产权”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获取能力的进步。一个人能否做出合理的知识产权判断和行为选择,是以其对产权内涵的认识为基础的,即以学生所获得的产权理论、技术先进性、国际社会对技术保护的要求为基础。但是如果“产权”不通过实践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和习惯意识,那么“产权”只能成为受教育者头脑中的知识碎片而非战略信念。因此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科学地设计知识产权课程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教育认知与实践的融合,既是知识产权教育意义所在,又是创新知识产权教学体系,推进知识产权教育科学化的实践载体。

知识产权法学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壁垒森严、界限分明,产权法、产权与技术相脱节,是我国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从事专业技术教育的教师不了解知识产权;从事法律教学的教师不了解专业技术,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而学生的知识链是否贯通从技术看产权、由产权到产权的战略思考,是检测知识产权教育成效的重要方面。高校应在知识产权教育实践中树立四方面意识,努力引导构建“产权”与“知识”融合的课程体系。

1.权利意识

根据1967年《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规定: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创造性成果所依法享有的权利。要培养学生树立一种理念,即对社会有益的创造性成果必然蕴藏有法律保障的权利。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既要争取法律的保护,也要避免剽窃侵权。在权利意识的引导下,通过专业训练使学生拥有积极争取知识产权的维权能力。

2.创新意识

美国高通公司在众多通讯厂商为3G标准激烈斗争时,已经掌握了一个又一个3G核心技术,使得竞争对手不得不向它臣服,以获得技术使用许可。可见利用科技成果的不断创新,巩固和加强知识产权优势,以保持企业在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成为当今企业振兴的固有轨迹。我国知识产权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创新理念,培养学生争取技术进步的创新能力。

3.运用意识

通过对技术层面、产权层面和法律层面的学习研究,学会运用知识产权十分必要。学会保护性运用是基础,主要学习了解知识产权法律规范。学习经营性运用是重点,包括许可使用、开发使用。学习竞争性运用是关键,教会学生在别人的技术方案中发现可以进一步完善的技术环节,善于挖掘已知技术的产权新领地。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兴技术形式不断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例如将网络营销模式等理念列入专利保护范围。自1979年卡特总统将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到美国这样一个强权国家战略层面,就表明知识产权战略是一种竞争战略,而不是单纯的防范保护战略。教会学生善于运用知识产权,其本质是培养学生争取技术领先的竞争能力。

4.管理意识

不少企业案例表明,如果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意识不强,就会吃亏上当或运作失当,一些企业甚至损失惨重。管理意识的培养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知识产权成果权属意识,涉及知识产权设计人、申请人、所有人的地位维护,知识产权有效期的监控,知识产权的申请战略等;其次是技术开发协议或许可使用协议的合同管理意识;再次是知识产权运作成本意识,包括开发成本和维持成本等,管理中应予以纳入预算和成本核算充分考虑;第四是知识产权税收政策意识,政府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会出台不同的税收政策,以支持技术的进步和民族产业的发展,主要涉及到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关税。以增值税为例,目前我国对计算机软件销售,先按17%申报,实际税负为3%,超过3%部分计征计退。随同计算机硬件销售的嵌入式软件,只要和硬件能分开核算,软件销售收入同样享受3%优惠税负率,超过部分退税。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也是培养学生未来对技术自主型企业的构建能力。

三、建立知识产权队伍职业化制度,是知识产权教育科学化的激励因素。

知识产权战略下的知识产权教育战略是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战略。建立知识产权队伍职业化制度则为培养人才打造一条直线通道,有利于创新天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创新成果不断孵化。知识产权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法律知识为基础,以技术权利边界为研究方向,以争取技术权利最大化为工作目标的复合型人才。

1.要系统设计知识产权社会职业岗位

为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提供服务的中介职业和企事业单位本身开展知识产权研发管理职业,在工作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要求不同,因此知识产权的社会职业岗位应该在这两个方向布局,政府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

2.要系统设计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职称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探索起步伊始,对知识产权各领域的资格要求除人资格外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网上查阅,可见“知识产权工程师”、“专利管理工程师”、“专利工程师”、“商标师”、“专利人”、“商标工程师”等等称谓,显然“知识产权工程师”等称谓放到著作权工作者身上并不贴切,说明该行业统一的资格认证工作是多么迫切,应该由国务院科学技术部统筹设计规划可行的知识产权工作职称序列。

3.要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职业资格考试制度

为加快提高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水平,打造出高层次、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突出政府的引导作用,应由科学技术部组织专家论证不同知识产权方向的知识结构,统一考试大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在国家的层面试行具有权威性的知识产权职业资格制度。待其成熟,再交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知识产权职业化的推行,有利于学生志愿于选择知识产权专业,从事知识产权工作,对国家实行知识产权战略具有长远意义。

四、构建开放性的知识产权教育教学体系,是知识产权教育科学化的重要保障。

在教学体系上,一是根据社会的需要筛选设计适合知识产权人才成长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教学模块,让具有不同兴趣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产权理论体系,实现自己的专业理想;二是将知识产权的职业道德规范纳入教学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现代知识产权价值观;三是将产权的维护和拓展与科技创新结合,作为知识产权专业实训实践课的重点内容,这是让知识产权专业课程模块在学生知识体系中起化学反应的重要步骤。

在教育体系上,一是利用高校专业平台建立一套针对知识产权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制度,帮助他们及时更新知识,追踪前沿,了解国际知识产权发展动向,提升工作能力;二是建立一套专兼职教师队伍,聘请有知识产权实践经验的律师、工程师、人进行知识产权实训实践教学活动,增强教学能力;三是提升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招生的入学门槛。根据知识产权专业需要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特点,将高校知识产权专业设计为五年本科学历以上为宜,保证课时需要,生源为理科生,以便充实知识产权职业所需要的工科理论知识和实践基础,强化知识产权应用能力,应对未来工作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春田.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发展[J].中华商标,2007(11)

2 戚昌文、邵 洋.市场竞争与专利战略[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8

3 雷思海.第五帝国的终结[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上一篇:美术教学中人体艺术教学 下一篇:《公路与桥梁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与产学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