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则》修订要凸显 科学性和时代性

时间:2022-10-16 11:59:59

《守则》修订要凸显 科学性和时代性

话题:《守则》应守住什么?

自1981年首次以来,一部学生守则曾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承载着学生时代的许多记忆。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透露,我国《中小学生守则》已经启动修订工作。消息一出,引发媒体和各界热切关注。《守则》的修订,是有关学校道德教育、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事件。修订后的《守则》怎样体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怎样更科学、更适用、更“接地气”?不妨听一听三位一线教师的建议和希望。

现行《中小学生守则》及相应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于2004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守则》的修订与完善势在必行。

我想,作为面向2亿多中小学生的道德指导性文件,这次修订既不能全盘否定,违背和扭曲《守则》一贯的科学、严谨、精练等特点;也不能东拆西补,只在个别条目的文字等细枝末节上做改动,而应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为适应和促进青少年学生道德及身心健康成长,进行系统、科学的修订完善。

首先,应尊重教育对象,吸纳中小学生的意见,体现开放性

从国家层面产生的《守则》,是我国中小学生都必须遵守的约束性文件,在制定过程中必须体现民主、开放的精神,考虑到学生的亲身感受,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让学生参与其中。因为无论成人怎么周密思考,也不能完全替代中小学生的意愿。如果青少年学生内心没有对完善自我的呼唤与认同,只用行政手段,通过教师、家长的伦理权威来规范、约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建议教育部组织专门人员调查研究,开设网站、信箱等专门的沟通渠道,举办学者、教师、学生等各种相关人群参与的研讨活动。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其科学性与适切性,也才能保证广大中小学生自觉自愿地执行。

其次,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个性特点,体现包容性

制定《守则》虽然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但是,这种“规范”不应是教育者的武断规训,必须以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前提,对学生的行为要多些包容、多些理解、多些换位思考,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守则》既要起到教育的作用,又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我认为,《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守则》还是分开更好,更符合中小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点。众所周知,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入学,到上完高中,需要跨越12年的时间。对于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理解《中小学生守则》中“热爱人民”、“有责任心”等内容,有些勉为其难。再如现行《守则》的第2条“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小学阶段学生很少接触过法律,还不太清楚什么是法律法规。对他们来说,增强法律意识过于抽象。而这一条对于中学生就非常适用,因为中学阶段已经开始接触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也是自我保护的有效途径。

第三,应与时俱进,贴近中小学生生活实际和成长需要,体现引导性

世易时移,我们的《守则》也应该与时俱进。以往我们很注重从大处着眼,却往往忽略了让孩子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和力所能及的点滴言行做起。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加强生活常识、生存和安全等基本技能的学习,突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更为迫切和现实的任务。现在学生的伤害事件越来越多,在《守则》中应加重安全问题的笔墨;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体信息的冲击,许多学生滋生虚无和享乐等低俗思想,在《守则》中应该有所警示;学生沉迷网络和手机游戏带来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怎样引导中小学生文明上网,合理利用手机,在《守则》中也应体现和引导;针对独生子女凸显出来的自私、骄横等普遍问题,在《守则》中应该突出感恩、宽容等价值观……希望新《守则》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多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素养等方面去考虑,引导学生真正地去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好少年。

第四,内容应更具体明确,避免模糊空洞,体现可操作性

现行《中小学生守则》的每条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高度抽象化和理想化。太过抽象化和理想化的东西,显然不适合中小学生,有些甚至明显已经超过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导致学生很难理解,更无法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遵照执行,因此,也就难以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所以,语言的通俗化、内容的具体化、呈现形式的趣味化,应该是《守则》修订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一些学校每逢开学都要进行《中小学生守则》及中小学生一日常规的教育,但结果是学生把《守则》背得滚瓜烂熟,可是言行上却不知道如何去做。究其原因,《守则》的规定对广大中小学生而言,是高高在上的,完全是拿一个“完人”的标准要求成长中的孩子。笔者认为,《守则》的内容应该具体可行、浅显易懂,更接“地气”。只要稍加引导,每个孩子就能做得到,做得好。如果《守则》的表述方式过于“笼统”、“模糊”,儿童不易理解,不可把握,实践中容易让孩子们只会空喊口号,不知如何去行动。实践告诉我们,对孩子要尽量少讲大道理,越是简单的越接近本真!越是简单的越真正有效!

上一篇:校本课程给“发展人”一个支点 下一篇:让学生体验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