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还剩几许泥土

时间:2022-10-16 11:25:02

校园里,还剩几许泥土

学校图书室门口的树荫下,每逢课间常常围聚着一群孩子,他们伏在地上在玩玻璃弹珠的游戏。因此不论寒暑,这儿总比校园里的其他地方要热闹些。原本这个景象是我偶然发现的,也不曾往深处想,可有一次图书室尹老先生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老先生说:“孩子们只剩下这一点泥土地了,所以一下课就来,我这倒是热闹得很。”望着窗外孩子们活跃的身影,我心里蓦然一动,“只剩下这一点泥土地”这具有禅意的暗示让我的思维活跃起来。环顾校园,留给孩子们的泥土地确实很少了,几轮“现代化”下来,几乎所有的地面都已经成为坚硬的“水泥土地”,孩子们远离泥土地的日子已经很久了,因此对于泥土地的依恋也应该是强烈的。我发现在这块仅存的泥土地上,到处是他们刻意划出的道道,有各种图形,方方圆圆,深深浅浅,下课之后这里就会成为活跃的“游乐场”,第二天泥地上的图案会变换,但孩子们的快乐不变,大概这种快乐与泥土地是分不开的。

校园里“仅存的泥土”不仅仅链接到童年快乐,更让我感到是一种强烈的教育隐喻。

在这教育隐喻里,一切指向都很明显。在社会哲学理念的更替下,教育的改革获得了诸多的名词、概念、抑或范式,如同现代化的水泥地面一样,不断延伸并且重叠的铺陈在能够到达的空间里,一个理念尚未凝固,另一个“最新”的已经叠加上来。在这样一个频繁的更替过程里,那些本质的教育要素被这种“叠加”掩盖了,例如宽容、爱、自由、道德、人性、公正等等。一些最近的例子如复旦硕士“伤猫”事件和媒体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等等,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将功利化教育漠视的那些东西呈现在世人面前,仿佛是水泥地上暴晒的丑陋标本。在理念浮华的景致里,我们慢慢地失去朴实和真挚,这样的漏失有时是无可修复的。而与此同时,每一个教育的理想主义者都将被隐喻为那些玩弹珠的孩子。他们面对浮躁没有悲观失望乃至低落的情绪,他们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寻求教育中尚存的“泥土地”,一旦发现就会义无反顾地过去,俯下身享受亲近泥土地的快乐。因为只有在泥土地上,他们可以亲手刻画理想的蓝图,留下深深的印痕,也只有在泥土地上,他们可以真正地去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在坚硬的水泥地上简单模仿并消耗生命的活力,从这种意义上说“铜陵奇迹”是一个典范。

2005年的岁末,一个被描述为“铜陵奇迹”的教育典型在媒体热播着,其本意关乎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这不是偶然出现的“泥土地”,而是具有路标的象征意义。我们有理由期待“铜陵奇迹”被推广,那粒蕴含教育本意的“弹珠”会因此滚得很远很远。

上一篇:关于挫折教育的一点思考 下一篇:敢于公开自己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