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时间:2022-10-16 11:13:25

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摘 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容。发展缓慢的广大西部地区的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统筹全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更是具有长远的深刻影响。实践表明,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加速城镇化进程,就要了解目前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现状,通过分析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因素,因地制宜,找出对策,才能为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因子分析;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2-0174-03

一、农村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参考(秦润新,2000)的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基础上,充分考虑西部地区统计数据的特殊性以及可获得性,按照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构建农村城镇化原始指标体系。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绿化、植林面积等环境指标不应该作为农村城镇化的评价指标,所以,给出的城镇化指标仅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指标。

具体内容如下:(1)人均GDP(X1);(2)第一产业增加值(X2);(3)第二产业增加值(X3);(4)第三产业增加值(X4);(5)农业总产值(X5);(6)用电量(X6);(7)私营企业就业人数(X7);(8)农村个体就业人数(X8);(9)乡村从业人员(X9);(10)农村固定资产投资(X10);(11)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例(X11);(12)人口自然增长率(X12);(13)人均实际收入(X13);(14)农村电话用户(X14);(15)居民消费水平(X15);(16)卫生机构数(X16);(17)人均居住面积(X17);(18)邮政局数(X18);(19)卫生机构人数(X19)。具体数据见表1。

二、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一)因子分析评价方法介绍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或样品)的相关系数矩阵(对样品是相似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或样品)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少数几个随机变量通常称为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或相似性的大小把变量或样品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即在尽可能不损失信息或者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将多个变量减少为少数几个潜在的因子,这几个因子可以高度地概括大量数据中的信息,这样,既减少了变量个数,又同样地能再现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步:为消除量纲的影响,先将原始数据标准化,记为xij,表示第i地区第j指标的指标值。

第二步: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阵R=(rij)p×p。

第三步:求R的特征根及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分别记

根据累计贡献率的要求

取前m个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写出因子载荷矩阵:

第四步:对A施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第五步:计算因子得分。

第六步:计算综合评价总得分值,总分值越大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

(二)农村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实际统计数据,利用SPSS13.0软件对我国西部地区十二省市自治区进行因子分析如下:

将数据无量纲化,进行因子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取定因子的个数。分析得到变量相关系数矩阵有2个特征根:14.25、2.354,分别解释变量标准方差的75%、12.391%,一起解释变量标准方差的87.391%,相应提取的主因子有:F1、D2。经分析,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提取的2个主因子当中,大部分指标都在F1因子上有较大载荷,反映西部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F2因子反映的是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由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知道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根据表2可得到按照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因子得分值排序如表3。

(三)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3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知道:西部各地区农村城镇化水平由高到低排名如下:四川、陕西、广西、云南、重庆、内蒙古、贵州、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由以上排名我们可以知道:农村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四川省,最低的是。四川、陕西分别位居西南和西北地区前列是比较符合现状的。2005年,两地区人口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33.17%,GDP占西部地区的33.02%,粮食占西部的34.66%,等等。西部地区的机械、电子、航空、核工业、冶金、电力、煤炭、天然气、化工、汽车、摩托车等工业,大都集中在这两个省市,并且还是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信息中心。广西在2005年三次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在西部地区总排名中居于第三名;云南在2005年第一产业总产值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三,第二、三产业总产值均排名第五,人均GDP相对于2004年增长16.37%,超过国民经济发展总水平7个百分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重庆虽然人均GDP比较高,但是从它的第一、二、三产业等发展水平来看并不占优势,所以,排名落后;内蒙古自治区虽然人均GDP水平最高,但是社会生活方面基础设施水平不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卫生机构数相对较少,因此,综合排名落后;贵州、新疆、甘肃三地综合排名分别位于第七、八、九位,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位于中间位置,新疆地区人均收入较甘肃、贵州具有优势;青海、宁夏、三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方面还是综合排名均位于后三位,比较稳定,说明三地的城镇化问题是绝对存在的,相比西部其他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社会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农村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稍显落后于发达省份,相信在西部各地区发达城市的辐射带动下,整体城镇化水平会大大提高的。

三、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城镇化是推进小康建设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西部地区城镇化对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加速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基本途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能源电力、供排水系统、邮电通信、医疗卫生、商业服务设施和科学教育等具体内容。首先,加快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由此可以改变城乡之间的时空格局,打破农村的封闭落后状态,改善城乡经济交流的频率和速度,加强农村和城市与外界的联系,有利于改善农村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加快农村科教设施建设,重视发展农村的教育和科

技事业。由此可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播先进思想、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再次,加快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由此改善农村人民的健康状况,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医疗费用支出,有利于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加快农村水、电、气等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要统一城乡水价、电价和气价,减少基础设施在城乡之间的人为差别,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城乡一视同仁,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步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面貌,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升级创造条件。

2.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关键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未来变化趋势,鼓励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扶持和促进有市场的弱小产业,调减缺乏市场前景的落后产业,巩固加强农村基础产业。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必须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研究市场,做到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引导市场,做好市场预测,进而主导和主动开拓创造市场。首先,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比重过大的基本状况。在依托农业和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根据预测和市场需求状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由此,可以给市场提供丰富多彩的商品,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是农产品加工增值,增加农村经济收入,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其次,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创造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彻底改变农村服务行业和服务设施落后的状况。由此,农村的经济水平和收入水平才会有实质性提高,城乡之间的差别才能被消灭,农村的城市化才能真正实现。

3.加快发展农村商业、服务业和营销业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商业、服务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农村商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在职能上是农业、农村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延续,它起着活跃市场、沟通城乡农产品供求市场的重要作用,是农村城市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商业、服务业,要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重视商业在农村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农村商业的投资力度,发展和壮大农村商业资本,充分发挥商业资本在推动农村城市化中的积极作用;其次,大力发展农村营销业。农产品营销是扩大农产品销量和销售渠道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农产品营销企业,鼓励商业集团进入农产品营销领域,充分发挥产品营销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导向,分散农民经营风险,稳定市场供应和市场价格等方面的作用。农产品营销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带动相关服务行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4.加快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须采取具体政策和措施优先开发利用农村的人力和优势资源,分流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破除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城乡分设、分治的歧视性制度和政策,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首先,深化改革、构建先进的农村制度体系。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动力。体制改革最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是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基本对策。农村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福利制度、法律制度、产权制度等方面的全面深入改革,破除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因素,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其次,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迁移,降低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迁移成本,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同时,要放宽农村人口进城建房、买房、安家落户、从事各项经营活动的限制,取消强加于城市外来人口的各种不合理收费,真正降低农民进城的迁移成本和费用;最后,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对迁移入城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和财政补贴,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以加快农村城镇发展步伐。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关于建立与完善《税法学》体系的探讨 下一篇: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