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并发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护理

时间:2022-10-16 10:55:47

骨折并发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护理。方法:对18例患者进行密切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高流量吸氧,做好伤肢的固定。结果:18例患者经治疗全部治愈。结论:密切观察病情,能及早发现FES的发生,以利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骨折;脂肪栓塞综合征;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24-3693-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指长管状骨骨折或多发性损伤后脂肪细胞破坏,游离脂肪挤至静脉内形成栓子,以脑循环障碍、脑缺血、意识障碍、神经功能缺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1],是创伤性骨折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我科自2002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骨折后继发脑血管脂肪栓塞患者18例,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3~72岁,平均(37.6±6.1)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2例,坠落伤6例。骨折部位:双侧股骨干骨折5例,单侧股骨干骨折4例,胫腓骨骨折2例,脊柱并骨盆骨折1例。入院后4例股骨干骨折行切开复位髓内针固定术,1例胫腓骨骨折行外固定架固定术,1例行骨牵引治疗。

1.2 临床表现:患者均无颅脑外伤、昏迷史及休克。于伤后10 h~3 d内出现嗜睡、浅昏迷、四肢肌力增高。全组病例血压均正常,体温38.1~39.8 ℃,心率120~170次/分,心电图示:ST-T缺血改变,呼吸增快,25~40次/分,8例眼底、前胸、腋窝、双渐渐出现点状出血点,7例尿中查到脂肪滴,拍摄胸部X线片,2例发现典型的暴风雪影像。颅脑CT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血红蛋白降至60~90 g/L,动脉血氧分压均低于60 mmHg。

1.3 治疗

1.3.1 有效固定:保持患肢正确,减少不必要的搬动,防止局部脂肪滴进入血流加重病情。

1.3.2 纠正低氧血症:改善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出现低氧血症,即应以鼻导管或面罩供氧,维持PaO2 70~80 mmHg以上。若供氧后PaO2持续

1.3.3 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适当脱水,冰袋、冰帽物理降温,应用健脑药物保护脑组织。

1.3.4 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休克的早期宜快速扩容,以防造成和加重脑水肿使病情加重。低血压和休克可使末梢血流减慢,血流内的脂肪微粒容易聚集成脂肪滴。碳酸氢钠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促进脂肪颗粒的乳化作用。白蛋白可与游离脂肪酸结合而降低其毒性。小剂量肝素既可降低血液黏滞性,防止应激反应物质释放,改善局部微循环灌注,还可使血浆脂肪乳化,达到清除血内脂肪的作用。

1.3.5 支持疗法:少量多次输新鲜全血和人体白蛋白。

1.3.6 预防并发症:应用保护胃黏膜药物防治应激性溃疡,预防肺部感染,保护心功能。

1.4 结果:18例患者经治疗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时间(1 4.8± 3.7)d。

2 护理

2.1 询问病史:对于四肢骨折伴有或突发嗜睡、昏迷的患者应详细询问患者家属受伤时的情况,了解有无原发性昏迷史。并注意观察有无头颅外伤的表现,如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协助患者进行CT检查,以排除颅脑外伤。

2.2 病情观察:注意眼睑、腋、胸前等部位有无散在的出血点。FES的皮下出血点有较特异的体征,多发生在伤后24~ 40 h,持续6 h左右,依次为双肩前,颈部,前胸,腋下,肢体内侧等。本组8例前胸、腋窝、睑结膜出现出血点。应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等变化,并做好记录。呼吸功能的改变是FES最早的临床表现,多发生在4~ 72 h,患者常突然出现呼吸急促、缺氧、紫绀、呼吸频率常大于25次/分等。对于年龄较大患者如果麻醉过后仍然嗜睡、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更应提高警惕。定时测血气分析。观察体温变化,1次/4小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改变。对于四肢骨折伤后或术后早期(一般0.5~3 d)突发的嗜睡或昏迷,高度怀疑脑型脂肪栓塞,根据观察到的症状及体征,建议医生做相应的检查,早期确诊。

2.3 患肢抬高并制动:注意骨折肢体安全有效的制动,正确固定,牵引患肢。在搬运、翻身、更换床单、皮肤护理时动作轻柔。以减少骨折端活动及组织再损伤,防止脂肪滴不断和再次入血的机会。经常观察患肢血运情况,抬高肿胀肢体。

2.4 呼吸道护理:尽早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给予高浓度吸氧(浓度保持在4O%~45% ),经气管插管呼吸症状仍无改善的应及早行气管切开术。对于痰液黏稠的患者吸痰前给予叩背或行超声雾化吸入。吸痰前后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的改变,同时观察吸出物的颜色、性状及量。

2.5 合理饮食:患者意识尚清楚时,给予低脂饮食,少食多餐,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宜鼻饲流质,通过胃管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等富含营养素的食物。每次鼻饲不超过200 ml,间隔时间不少于2 h。

2.6 加强基础护理:协助患者日常生活护理,保持口腔、皮肤、会的清洁,防止并发症。昏迷,躁动患者加设护栏,必要时使用保护具,防坠床。本组患者未因护理不当发生任何并发症及意外。

2.7 心理护理:FES患者当意识尚清楚时因脑栓塞可产生濒死感和恐惧心理,当意识由昏迷转为清醒时又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心理沟通,评估患者当前的情绪状态,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护理人员应争取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从而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以便早日康复。

3 讨论

FES的临床诊断标准有:(1)主要标准为皮下出血点,呼吸系统症状、及肺部X线病变,无颅脑外伤的神经症状;(2)次要标准有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 mmHg,血红蛋白下降(120次/分,血小板下降,尿中查到脂肪滴。符合上述两项主要标准,或一项主要标准加4项次要或参考标准,诊断即可确立。脑型脂肪栓塞分为爆发型、完全型、不完全型3种类型,不完全型又分为纯脑型和混合型[2]。爆发型发病急骤,诊断较困难,病死率高,本组中4例入院诊断为爆发型(受伤初期清醒,很快进入昏迷,四肢抽搐,脉搏131~160次/分)。完全型症状群较典型,诊断较容易。不完全型中的肺型和混合型.由于肺部症状如呼吸困难,咳血痰,肺部湿哕音,肺部拍片有斑片状阴影,低氧血症等,诊断较容易,而脑型脂肪栓塞表现为昏迷嗜睡,易误诊,延误治疗。

护理人员作为临床一线观察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于四肢骨折患者伤后或早期突发的非颅脑损伤引起的嗜睡昏迷,应高度怀疑脑型脂肪栓塞,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头皮血肿,头皮裂伤,中间清醒期、血压改变、长期禁食、补液不当等病史,排除颅内血肿或脑挫裂、创伤失血性休克、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所致的昏迷等疾病可能性,为医生早期确诊提供依据。

对危重期患者,要及时、准确、有效地执行医嘱,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生命体征的变化及用药后的反应,严格做好护理记录,严密观察呼吸情况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调整用氧浓度和方法。呼吸支持、纠正低氧血症是治疗FES最基本的措施[3]。通过脉搏血氧计或血气分析对血氧分压进行早期、连续性监测。出现低氧血症,以鼻导管或面罩供氧,使Pa02维持在70~80 mmHg以上。若供氧后PaO2持续

参考文献:

[1] 冯 光,陈善成,明立功.骨折并发脑脂肪栓塞的临床诊治研究[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6):385.

[2] 王 韬,孙 辉,梅 炯.骨折并发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诊治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28(6):374.

[3] 王振生.创伤并脑型脂肪栓塞9例临床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8(3):450.

收稿日期:2008-07-10

上一篇: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临床观察 下一篇:炎琥宁与头孢拉定联用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