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筑诗意栖居

时间:2022-10-16 09:33:45

让建筑诗意栖居

一个城市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哪里呢?答案是建筑。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最明显的表达着一座城市的变迁。大芬美术馆、万科体验中心、华侨城创意园北区、地铁大厦、华・美术馆和罗湖广场创意文化广场……

晓都、孟岩、王辉三位于1999年热血沸腾的青年来到深圳,组建了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公司(当时名为“都市国际”)。巧合的是,此前他们的人生轨迹竟如此惊人的相似:都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又一同远赴美国迈阿密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然后一同在美国从事建筑多年,最后回国并选择在深圳设置事务所。

十年华丽转身

时势造英雄,在刘晓都观念里,他们只是赶对了“点儿”,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建筑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营设计院一家独大的情况正在消失,建筑市场正在开放,新型的、由年轻个体组成的设计型建筑事务所也乘着这道风,迅速在深圳生根发芽。回忆当年,刘晓都认为,“都市实践”只是刚好把握住了时机和地利,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了正确的事。

福田区红荔路上有一组大型群雕《深圳人的一天》其中设计师的原型就是当年创业时期的刘晓都。

为什么选择深圳创业而不是家乡北京?

一切源于深圳先行一步的经济发展,加上1998年,因为一次重要机遇。他们完成深圳公共艺术广场的设计项目,于是决定逐步在深圳安营扎寨。

1999年,他们在美国注册“都市国际设计”,并开始在深圳办公,最初只有寥寥几位员工,办公室也是租商住楼,“前店后卧”,可谓一路艰辛。

十余年间深圳变化非常大,都市实践也完成了自己的转型:

从100平米的写字楼到华强北400多平米的厂房,到在华侨城LOFT拥有一席之地,而这里也恰恰是他们的实践项目――将这里由旧厂房改造成创意文化园区。

批判性的城市介入

过去十年,都市实践为深圳贡献了超过200个重要的建筑项目和规划设计――地王城市广场、地铁大厦、招商海运大厦、规划大厦、大芬美术馆、万科体验中心等。他们秉承“批判性的城市介入”的设计理念,即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城市现实,从建筑、规划乃至社会的角度为城市的改善和发展提供积极的方案。

观之中国现状,短时间内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难免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带来的心理压力等等。都市实践把批判作为一种工具,采用一种“人世”的态度,尽可能多的取得话语权。以都市实践在中国的第一个批判性实践项目为例――深圳地王城市公园,本来只是一个简单的绿化美化项目――这在许多城市都是很常见的,但都市实践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使其除了观赏性之外更增加了群众参与性,将其与周边的发展银行、深圳书城及金丰城等大型商业楼群形成一体的城市景观。很有意思的是,公园的公共洗手间被置于步行广场的最高点地下。传统的公共洗手间似乎是为满足社会需要而不得以建造的场所,它在城市中总是自惭形秽地躲在街道角落里。在这个城市的公园里,洗手间被当作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角,在满足城市功能的同时也成为城市文化的有效载体。

地王城市公园只是其中的一个案例,都市实践的每一件作品都在或多或少的体现着这种批判性,比如广州高档小区里面关注弱势群体的土楼,比如位于深圳著名的油画产业村大芬村的大芬村美术中心。这些作品或者在关注民生体现人文关怀,或者带动了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都市实践这种一贯的“积极的批判性”可谓功不可没。

有营养的人是设计的精魂

刘晓都认为,深圳“设计之都”的核心意义不是花草不是楼宇而是人,人带来了一切。一个城市的好坏不能仅靠GDP来判定,而要看人的素质,文化的感觉,人才是第一位,“有营养”的人才才是创意的真正力量。

随着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飞速发展,人才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向。年轻的建筑设计师面对深圳巨大的生存成本,很容易把目光投向北京和上海,甚或其他二线城市。深圳本土的行业水准如果不及时提升,其他急速成长的城市很有可能将其超越。

但,都市实践对深圳的感情是不言而喻的,这里是他们事业的起点,也是他们的“根据地”。

在2009年水晶岛的城市设计国际竞赛评审会上,云集国内外设计大师的评委会全票选中由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和URBANUS都市实践携手推出的三号设计方案。现在在市民广场的对面、深南大道的正中间,行车道的包围之中有一个椭圆形的空地,这块空地上,将建设起一个代表深圳城市形象的“深圳城际”。而规划部门则称之为――“水晶岛”。

上一篇:“数字化”创意深圳 下一篇:12月南山,创意无界的实验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