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中国的“药山”

时间:2022-10-16 08:52:27

太白山中国的“药山”

“白山上无闲草,满地遍野都是宝。”作为古今著名的“药山”,太白山目前已知的野生药用植物达到500多种。除了少数被临床作为中药应用外,太白山大多数野生药用植物在当地被作为太白草药发挥着特有的疗效。

一些特有太白野生药用植物被贴上地理标志,冠以“太白”、“太白山”或“秦岭”,如太白贝母、太白乌头、太白黄连、太白三七、太白龙胆、太白银莲花、太白韭、太白雪灵芝、太白东俄芹、太白美花草、太白艾、太白蓼、太白山黄耆、太白山五加、太白岩黄芪、秦岭岩白菜、秦岭龙胆(茱苓草)、秦岭沙参、秦岭当归、秦岭乌头、秦岭柴胡、秦岭小檗等。有些太白山草药则以其形态形象命名,如太白米(假百合)、太白鹿角(匙石蕊)、太白茶(地茶)、太白花(高山石蕊)、太白树(石蕊)等。

太白山药用资源的另一大特性是大多以“七”命名的太白七药。太白七药可谓太白山药物资源的一大特色,也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一称谓的来源说法不一,明代李时珍对七药中的三七解释为“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又言“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创,如漆粘物也”。今人有多种解释:七药功效类如三七,能止血散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活血调经、清热解毒等。七药长于治疗五劳七伤,五劳即中医所言五脏受损,七伤为气、血、筋、骨、形、肉、志受损。一些草医习惯称太白草药为“七药”,认为病有七因:风、寒、暑、湿、郁、损、衰,治疗也有七法:补、泻、宣、通、理、散、收。太白七药在活血、止痛、止血、消肿、解毒、除痹、理伤等不同方面发挥着独到的疗效,当地民间被称为“药中之宝”,其中的桃儿七为七药之王、百药之首、草药之君。红毛七(类叶牡丹)为七药之国老,专司调节百药。桃儿七、红毛七、芋儿七(延龄草)、长春七(岩风)、金牛七(太白乌头)、砂七(毛脉蓼)、太白三七(红花芹)和钮子七(珠子参)为“金刚”,是草药中的要药。除此之外,还包括窝儿七(中华山荷叶)、盘龙七(秦岭岩白菜)、马牙七(流苏虾脊兰)、天王七(羽裂葶子)、白三七(菱叶红景天)、凤尾七(小丛红景天)等100多种。

太白七药的命名也比较有意思,有以颜色命名,如红三七(支柱蓼)、黄三七(长果升麻)、白三七、等。有的以药材外形特征命名,如钮子七、窝儿七(中华山荷叶)、算盘七(杜鹃兰)、盘龙七、铁丝七(掌叶铁线蕨)、剪刀七(七筋菇)、竹根七(开口箭)、云雾七(秦岭翠雀花)、蝎子七(珠芽蓼、太白蓼)、青蛙七(鸢尾)、马牙七(流苏虾脊兰、剑叶虾脊兰)、牛毛七(山毛藓)、狮子七(狭叶红景天)、羊角七(瓜叶乌头)、猪毛七(铁线蕨)、猪鬃七(铁角蕨)、麻布七(高乌头)、扇子七(扇脉杓兰)、秤杆七(索骨丹)、荞叶七(苦荞麦)、花叶狗牙七(华北鳞毛蕨)等。以特殊疗效命名的有追风七(水杨梅)、穿骨七(阿尔泰银莲花)、偏头七(鹿药)、膀胱七(小花火烧兰)等。混合颜色、外形等命名的太白七药有金鞭七(中华山荷叶)、金毛七(多花落新妇)、红毛七(类叶牡丹)、金牛七、苍耳七(鸡眼梅花草)、铁牛七(铁棒锤)、铜棒锤(条裂紫堇)等。太白七药以气味命名的如羊膻七等。另外,还有一些具有神奇传说的七药,如手掌参、鹿衔草(鹿蹄草)、百步还阳丹(兜被兰)、捆仙绳(顶蕊三角咪)、大救驾(肾叶橐吾)等。

在太白山众多的药用植物中,声望最高的当属国家重点一级保护稀有种(第一批)独叶草。独叶草为毛茛科植物,多年生草本,自顶端芽中生出1叶和1条花葶, 叶片心状,宽3.5厘米~7厘米,五全裂,中间的三个裂片还有三浅裂,另两个裂片有二深裂,形状类似 银杏叶。花茎高7厘米到12厘米。花淡绿色,直径8毫米, 瘦果,5月~6月开花。独叶草全株入药,具有活络、健胃、祛风等功效。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关键物种,独叶草不仅花孤叶单,而且结构独特而原始,其构造为研究被子植物的进化和毛茛科的系统发育提供了新的资料。独叶草在中国零星分布,太白山是3个分布区之一,另2个是从甘肃的岷山通过四川的邛崃山系到峨嵋山及云南滇藏交界的梅里雪山。独叶草主要进行无性繁殖,属环境依赖型植物,适应的环境范围狭小,生于海拔2200米到3975米的亚高山至高山原始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常与蕨类植物混生于荫蔽、潮湿的环境中。海拔高于2700米的巴山冷杉林和太白红杉林下比牛皮桦林下更适合独叶草种群生存。

作为3级保护植物的桃儿七,成熟的果实鲜红光亮、气味芳香似桃,故名“桃儿七”。桃儿七被称为“草药之王”,其根茎、根、果实均可入药,根及根茎能除风湿,利气血、通筋、止咳。果实能生津益胃、健脾理气、止咳化痰,可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痛经、脘腹疼痛、咳嗽的治疗,同时也用于铁棒锤中毒的解救。桃儿七的成分主要为鬼臼毒素等木脂素类,故在抗肿瘤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桃儿七属于稀有种,多与大花糙苏、 落新妇、 升麻、无距耧斗菜、赤芍等伴生于在糙皮桦林下。桃儿七早春先开花后展叶,外形美观、花色淡雅,可培育栽培,一方面作为景观花卉,同时可发挥其药用价值。

紫斑牡丹因花瓣内面基部具深紫色斑块而得名。野生紫斑牡丹同样作为3级保护植物,也是我国特有种、渐危种,其皮作为“丹皮”供药用,能凉血散瘀,临床用于治疗中风、腹痛等症。为落叶灌木,植株高50厘米~150厘米。小枝圆柱形,微具条棱,基部具鳞片状鞘。叶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小叶不分裂,稀不等2至4浅裂。花大,花瓣白色。紫斑牡丹零星分布于陕西、甘肃和河南西部,多生长在以光叶珍珠梅、小檗、冰川茶子、华西忍冬、石枣子、泡花树等为主的灌丛中。野生种由于长期遭受过度采挖,资源不断被破坏,加之天然繁殖力弱,日渐萎缩,现仅在太白山有少量分布。同时作为珍贵的牡丹花卉种质资源,紫斑牡丹在研究牡丹属的系统发育和培育牡丹新品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众多的太白野生药用植物中,有“参”之名的不在少数,如手参、珠子参、竹节参、空洞参、太子参、还阳参(菱叶红景天)、条参(白茎鸦葱)、太白洋参(美观马先蒿)、竹根参(开口箭)等,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参药当属人参属药用植物。

太白山人参属植物有竹节参及其变种珠子参、羽叶三七、秀丽假人参(秀丽三七)等,竹节参为人参属中分布最广的品种,其根肉质,圆柱形或纺锤形,淡黄色。根状茎很短,多较明显。具有滋补强壮、散瘀止痛、止血祛痰的功效,用于病后虚弱、劳嗽咯血、咳嗽痰多、跌打损伤。竹节参的3个变种珠子参、羽叶三七、秀丽假人参的根茎均作为珠子参入药,具有补肺、养阴、活络、止血之功,用于气阴两虚、烦热口渴、虚劳咳嗽、跌扑损伤、关节疼痛、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等症。3个变种与竹节参的最大区别在于根茎节膨大部分呈类球形、扁球形或不规则菱角形,有的一侧或两侧残存细的节间。太白山的人参属植物变异较大,随着环境海拔的变化,其分布及外形均有很大差异。

同样具有补益作用且有参药之名的手参,则为兰科植物,因块根形如手掌而得名。《晶珠本草》谓其“叶如单刀,根似佛掌,其花白色或粉红。”关于手参在太白当地有一个传说,说是原生长在太白山的人参跑到长白山后,被药王孙思邈带人抓住捆绑而回,回来后只留下人参的两只断手,由此人参落户长白山,而太白山只有手参了。这种说法是过去善良的人们对二者产地及功效一个的解释。

鳞茎被当作太白米药用的假百合,其须根上生有许多米粒状的小鳞茎,故名太白米。太白米生长于海拔2300米~3200米左右的高山巴山冷杉林下草丛中,是太白山极负盛名的野生名贵药材之一。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具多数小鳞茎,卵圆形,两头尖,未成熟时外壳白色,成熟后变为黄褐色。茎粗壮,下部红褐色,内有数层肉质鳞片紧包米粒,上部绿色。叶基生和茎生,无柄,狭带状,总状花序顶生,花多数,淡红紫色,微下垂,蒴果椭圆形。太白米能温能补,既可止痛调经利气血,也可治风寒咳嗽、腹痛胃痛,当地草医把它作为医治胃病的妙药,对胃痛、胃溃疡有特效。

太白贝母以其品质优良、疗效独特而闻名遐迩。其花黄绿色且无方格斑,花被片先端边缘有紫色斑带,苞片不卷曲。鳞茎扁卵圆形或圆锥形,表面白色,较光滑。外层两枚鳞叶近等大,顶端开裂,底部平整。太白贝母作为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良药,是治疗呼吸道疾病重要且常用的药材之一,临床多用来治疗肺结核、慢性气管炎等引发的无痰或少痰的咳嗽症状。野生太白贝母常生长在海拔2000米~3000米(野生适生区)的高寒草原、高寒草甸以及高寒灌丛草甸地区。 “花似灯笼叶似韭,五月开花六月休,要采贝母岩上走”的民谚是当地老百姓对太白贝母的形象概括。

上一篇:房地分离背景下的抵押物转让 下一篇:破解征收拆迁“钉子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