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在大学生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时间:2022-10-16 08:46:19

性别在大学生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摘要:采用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和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对756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旨在探讨学习适应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男女被试在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和学业疏离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学习适应各维度与学习倦怠各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学习适应对学习倦怠具有预测作用;通过进一步分析,性别在学习适应和学习倦怠之间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学习适应 学习倦怠 性别 调节效应

分类号:B849

1、问题的提出

适应性主要是指个体有效地应对、顺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独立并维持自己的生活,以满足个人和社会所提出的文化要求。大学生学习适应是其学习和发展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主要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心理与行为过程。研究显示性别差异是学习适应的重要特点,如冯廷勇等研究发现,男生的学习整体适应性显著地好于女生;潘运等发现在学习适应性方面,除学习动机外,男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男生均高于女生。但也有研究表明,女生学习适应性显著优于男生,如于文军等研究发现从学习的整体适应状况来看,在校女大学生要好于男生。另外,相对于中学学习而言,大学学习具有明显的自主性、阶段性、专业性和探索性的特点,需要更加自觉和自立。因此,探讨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对其大学阶段乃至整个人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分析,可以看到国内外研究者对学习适应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积极研究,但针对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的内在关系一直缺乏深入的探讨。

心理学中有关倦怠(Burnout)的研究最初起源于工作领域,如今已扩展和细化到学习领域。学习倦怠是指一种主要发生于学生身上持续的、负性的、与学习相关的心理状态,其主要体现为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针对有行为问题学生进行的研究表明学习倦怠对学生的行为及其严重程度有显著影响。对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探究上,研究者们主要从相关的个体特征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着手。其中个体特征包括人格特征和自尊等,而外部因素则包括学习负担和社会支持等。

另外,研究发现专业承诺(情感承诺)是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重要预测因素,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有利于减少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而大学生专业适应性也是其学习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大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缺乏成熟的认识,导致专业适应不良,进而导致学习倦怠。显然,学习适应作为大学生适应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会影响学习倦怠。个体一般要经过适应平衡状态的打破,学习需要的产生,学习诱因的作用,自我的积极调整,最后达到学习适应性的良好状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大学生由于未能很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导致适应性不良,进而引发学习困难与学习倦怠。因此,探讨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及其学习动机的促进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本研究拟通过对大学生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的实际调查,了解学习适应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同时考察性别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

2、方法

2.1 被试

从贵阳市三所普通高等院校,采用方便取样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56份,有效回收率为94.5%。其中男生432人(57.1%),女生324人(42.9%),大一315人(41.7%),大二236人(31.2%),大三205人(27.1%),年龄在17-24岁(20.29±1.57)。

2.2 研究工具

2.2.1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

该量表由冯廷勇等(2006)编制,包括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环境因素等五个维度,共29个条目。采用Likert-5点记分,5表示同意,1表示不同意。根据量表已有的理论结构,使用AMOS7.0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各项拟合指数为:X2/df=2.34、NNFI=O.89、CFI=0.90、GFI=O.93、RMSEA=0.04;本研究中学习适应各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76、0.71、O.77、0.61和0.60。

2.2.2 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

该量表由吴艳等(2010)编制,包括三个因子: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共16个条目。采用Likert-5点记分,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根据量表已有的理论结构,使用AblOS7.0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各项拟合指数为:d/at=3.96、NNFI=O.90、CHI=0.92、GFI=0.94、RMSEA=0.06;本研究中各因子的α系数分别是0.69、O.76和O.82。

2.3 施测程序和数据处理

采取匿名调查方式,利用课间时间在教室内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全部数据统一录入SPSSl6.O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积差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等。

3、结果

3.1 各量表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各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表1)。

由表1可知,男女生在学习动机、身心耗竭、低成就感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在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和学业疏离上得分的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P

3.2 学习适应各维度与学习倦怠之间的相关分析

对学习适应各维度与学习倦怠各因子进行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表2结果显示,所有变量间均存在显著相关,且学习适应各维度与学习倦怠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

3.3 学习适应和学习倦怠之间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学习适应各维度为预测变量,以学习倦怠各因子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学习动机、教学模式、环境因素和学习态度能预测身心耗竭(β=-0.23,-0.25,-0.12,P

3.4 性别的调节效应分析

调节变量为类别变量,自变量为连续变量的调节效应检验的通常做法主要有两种:(1)按照调节变量的取值分组,分别进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若回归系数差异显著,则认为调节效应显著;(2)调节变量使用伪变量,并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做层次回归,如果调节变量和自变量乘积项的系数β显著,则认为调节效应显著。据此为考察性别能否调节大学生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按照调节效应检验程序,以性别为调节变量,将自变量与调节变量中心化处理后,将中心化的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乘积项作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见表3)。

根据表3可知,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乘积项对于模型解释率的增加作用显著(F=4.656,P

4、讨论

4.1 大学生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显示,男女生在学习适应和学习倦怠得分上存在性别差异。具体而言,在教学模式、学习态度、环境因素方面,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显著高于女生,这与某些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如冯廷勇等研究发现,男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显著好于女大学生。潘运等发现,男大学生在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环境因素上得分均高于女生。这种结论上的不一致可能既与被试群体的特质差异有关,也受环境等因素影响,比如文理科高校培养氛围的差异,被试群体所处的地域差异,以及社会文化的差异等。此外,本研究发现男生在学习倦怠各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女生,尤其在学业疏离方面,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与某些研究结果相一致,如连榕等发现女生在学习倦怠及各维度上的得分低于男生,即女生的学习倦怠程度低于男生。这可能是目前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使得男大学生对专业的前景缺乏信心,对与学习有关的活动的热忱逐渐消失,对学业持负面态度,产生畏惧心理,学业方面体会不到成就感,同时又缺乏必要的和及时的指导与帮助,导致学习较为盲目,而产生学习困难与倦怠。

4.2 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大学生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学习适应对学习倦怠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学习动机、教学模式、环境因素和学习态度对身心耗竭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这表明大学生学习目标越明确,学习动力越强,在实践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以及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习得的对待学习活动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进行学习时越不容易出现精力耗损和身心耗竭的现象和状态。而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能够预测学业疏离,表明学习目标越明确,学习动力越强,在实践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以及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习得的对待学习活动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对与学习有关的活动的热忱越不容易逐渐消失,同时对学业也不会持负面态度;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环境因素则对低成就感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表明个体的学习目标越明确,个体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越强,学业方面越能够体会到成就感或效能感。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越好,越容易对学习产生良好兴趣,则越不容易学习倦怠。反之,如果不能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则将会出现适应不良,进而引发学习困难与学习倦怠。

4.3 性别在学习适应性与学习倦怠中的调节效应

为检验性别在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倦怠之间是否存在调节作用,本研究将自变量与调节变量中心化,将中心化的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乘积项作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对大学生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即在男生和女生群体中二者的关系模式是不同的。在本研究中,相对女大学生来说,男大学生的学习越不适应,其学习倦怠状况越严重,学习适应对男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作用明显较大。这表明学习适应是影响男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对于女生来说,出现学习不适应性时,男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的现象与行为。这提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于大学生学习倦怠进行干预时要因人而异,针对个体实施差异化干预和帮助。同时也要求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应该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激发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过程,以避免学习倦怠的发生。

5、结论

(1)女生在教学模式、学习态度、环境因素方面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业疏离方面显著高于女生。

(2)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学习适应性对学习倦怠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3)性别对大学生学习适应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上一篇:北方寒地胡萝卜套种晚西瓜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红太阳温暖纯美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