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现主体,自主体验

时间:2022-10-16 07:55:26

凸现主体,自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新课程语文教学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开展课堂教学。它就是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全体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自我体验。现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浅谈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贴近生活,自我体验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这是现代教学的新理念和宗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课堂上,学生如何意识和自我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如何对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等等,是近十几年来被人们称为“元认知”的儿童认识规律的新理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笔者根据新课程教材的特点,努力挖掘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部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学习《我们的手》(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这首诗歌时,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然后在小组中观察别人的手,再在小组中讨论手能干些什么。由于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触及学生思维活动的“元认知”,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畅所欲言,激发了学生想象探究的欲望,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内化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3-4年级阅读要求)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想象――体验――想象,教学中应通过这个思维过程,使学生感悟诗歌(或课文)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文的思想内涵,以达到与作者和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学习意境深远的《我们的手》这首诗歌,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读通、读顺句子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默读和思考,让他们静下心来细细地阅读、静静地思考,沉浸于文本之中,并时而记下自己的疑问或感想,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得以调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真正的理解。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发自内心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如学习《我们的手》的第一节:“我们的手,是电线,在爸爸和妈妈之间传递着光,让他们的幸福像灯一样明亮。”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疑问:“老师,我们的手,怎么会是‘电线’,并且能在爸妈之间传递光呢?”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一时难以理解是很正常的。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想象:孩子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孩子都疼爱有加,假如孩子一手拉着爸爸的手,另一手牵着妈妈的手在散步,爸爸妈妈就会觉得生活美满幸福,充满阳光,这时的“手”不就是“电线”了吗?孩子们(学生)豁然开朗,哈哈大笑,感悟溢于言表。又如学习《一双手》时,文中写张迎善的手像“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等比喻,老师就要从这些喻体中由此及彼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或联想,从而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感受张迎善的这双变形、粗糙的手的由来,并产生对主人公的敬慕之情。这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落实主体,体验成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然而,只有一次成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少数人,更是有悖于“面向全体”、“落实主体地位”之宗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时时牢记: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为学生提供无数的机会,让学生表现自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老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我常选择内容比较容易理解的课文,让全班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例如学习《手上的皮肤》一文,我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每个人把知道的内容(或知识)在小组中交流,即说说手的用途和特点,感受手的奇妙,获得学习上成功的体验。又如学习《画风》这一课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问:“你们想不想画风呢?”同学们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很是热闹。这时,老师给大家一个展示的机会,学生们也十分珍惜,只见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一会儿工夫,一张张富有感彩的画出现在学生的笔下:栩栩如生的风筝、漫天飞舞的雪花、随风遥曳的条……孩子们仿佛置身于五彩缤纷的“风”的世界之中。是啊,体验成功,是学生感受心灵的愉悦,是促进学生激情迸发的动力,是落实主体地位的途径,老师们何乐不为?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面向全体,凸现主体,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才能更好地促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科书及《教师教学用书》

[3]《小学语文教学》

上一篇: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下一篇:童话还是荒诞:从教育价值看我国幼儿读物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