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与对策探究

时间:2022-10-16 07:16:15

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与对策探究

摘要:大学贫困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许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他们希望上大学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愿望与现实之间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差距,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现实和大学贫困生的一些自身因素,使得他们的理想往往遭遇现实的无情。一些大学贫困生因此在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开始变得逃避现实。

关键词: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表现;对策

虽然贫困大学生也有着一些良好的品质,比如,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生活朴素和良好的自理能力,但是有些心理问题也时时困扰着贫困大学生,阻碍了他们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将详细分析贫困大学生一些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探讨如何消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贫困大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一、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人际交往敏感,抑郁感强烈

下面这一份表格来自《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收入及自我评价的相关性研究》,反映的是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SCL-90部分因子上的平均得分及检验:

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来自低收入家庭的贫困大学生往往比其他大学生在人际敏感和抑郁这两项上指数要高出很多。造成大学生人际敏感和抑郁的原因有很多,非常复杂。首先,贫困大学生的内心是渴望人际交往的,他们渴望温暖、渴望友情,但是贫困往往在他们心中筑起一道墙,让他们与别的同学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比如,当看到别的同学穿名牌的衣服、进高级的饭店、用钱非常大方时,他们往往会联想到自己清苦的生活,在心理上会变得比较敏感和孤僻。其次,大学贫困生往往自我封闭,他们的内心非常自卑,不愿意与人交往。面对问题,他们往往是自我逃避和退缩,比如,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比较少,对待人生比较消极。最后,大学贫困生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时,可能会有一定的敌对态度,从而造成抑郁的心理。因此强烈的自卑和强烈的自尊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大学贫困生人际敏感和抑郁的根本原因。

2.压力大,心理焦虑

大学贫困生与其他家庭富裕的同学不一样,他们对读大学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希望通过读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所以他们在读大学时,往往付出的比一般人更多。在大学生活中,他们往往刻苦学习,努力争取拿奖学金,同时,他们在学习业余时间会拼命地勤工俭学,赚取学习和生活费用,这样,使得大学贫困生长期处于疲惫的状态,再加上他们的内心一直比较抑郁,所以,他们的心理极其焦虑。此外,由于学习上竞争激烈,思想包袱重,所以大学贫困生往往过着压力大于一般同学的生活,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3.对社会和学校不满

对于贫困生来说,大学学费是一笔巨大的数目,他们渴望学校能够减免学费,给家里减轻负担,但是学校高昂的学费和其他各种费用必须按时缴纳,这使他们对学校非常不满。在大学贫困生毕业之后,他们往往又要面临比其他人更为艰难的职业之路,对于有家庭背景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利用父母的广阔人脉为他们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而对于大学贫困生而言,所有的一切都只能依靠他们自己的奋斗,所以,他们的心理会极度不平衡,认为人生来不平等,从而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

二、消除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拓宽扶贫渠道,物质解困

要消除大学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首先必须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负担问题,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奖、助、补、贷、减”力度,拓宽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覆盖面,完善贫困助学贷款制度,放宽贷款的对象和对贷款类别的限制,完善贷款法规和还贷法规。在学校,可以多设立勤工俭学的岗位,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并且落实经费,保障勤工俭学学生的合法权益。此外,还可以实行学分制,一部分优秀的贫困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可以提前毕业去参加工作。也可以建立各种爱心基金,鼓励社会人士支持贫困大学生,帮助学生脱困。总之,要使经济支助与大学生自身自立自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贫困大学生在获得社会帮助的同时也回报社会。

2.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让贫困大学生知道贫困也是一种财富,贫困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更加坚强、更能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学校要让贫困生相信贫困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也并不可怕。为了让贫困大学生对生活和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学校还可以雇请一些曾经贫困的成功人士,让他们给贫困大学生做演讲,述说如何在贫困中自强自立、最后获得成功的,从而鼓励广大的贫困生,让他们也更加充满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在大学里,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当学生有心理疑难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与心理咨询老师沟通,让心理咨询老师帮助分析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学校要认识到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使得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日常化;其次,在教学体系中也要融入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增强环境的适应性,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完善自身的人格。最后,学校要提高心理咨询人士的业务水平,提高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总之,大学贫困生问题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问题,它不但关系到个别的家庭,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要解决大学贫困生问题,就要详细分析大学贫困生有哪些心理问题的表现,然后对症下药,从物质上、精神上解决大学贫困生的负担,提高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直面困难的勇气,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以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张荣伟,张灵聪.福建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调查[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

[2]宋哈娜.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探讨[J].青年文学家,2009(18).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上一篇:思想政治课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下一篇:引“活水”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