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读 多读 以读助写

时间:2022-10-16 06:55:44

在语文教学中,读是一种重要手段,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离不开“读”这一重要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广泛的阅读对学生形成同情心、责任感至关重要,通过阅读心智活动,能培养专注力和观察力,触发联想力和想像力,增强思维力和创造力。

一、引导学生勤读、多读、读思结合

1.观念上的引导

(1)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多读书的重要性。中学阶段是接受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阅读书籍的黄金时期。大量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哲学思辩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心理体验能力、演讲表达能力很有好处,终身受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形象说明了读和写的关系,书读多了,何愁写不出好文章?何愁语文水平提不高?

(2)教师要推荐适合于学生阅读的书。现在图书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分,若教师只单纯提倡而不指导,学生容易误入歧途,须知开卷并非一定有益。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需要进行引导。阅读面要广,既要看文学作品,也要读科技文章,既要看长篇大论,也要看杂文短评,要广泛涉猎。学文科的,要读一点理科的书,学理科的,也要看一点文科的书。还可以结合课文,介绍有关的作品,结合社会生活中的重大课题,介绍读物,推荐阅读报刊。课外阅读要象蜜蜂采蜜一样,广采、博收。可充分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图书馆。若学生要选购图书,要到大型书店,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图书。

(3)认真阅读的习惯是指阅读时循序渐进,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漫不经心,粗枝大叶的态度是要不得的。怎么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岂不到乎?”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漫不经心的读着读着,即使读到烂熟,也很难有心得。”“惟有开始脚踏实地,毫不苟且,到习惯既成之后,才会‘过目不忘’,‘展卷自得’。若开始就草草从事,说不定将一辈子‘过目辄忘’,‘展卷而无所得了’。”可见,只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才会有收获,才能体会到作者的胸境,进而深入领会文章的精髓。这一方面,教师也要注意引导。

2.方法上的引导

主要是教会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同时要教会学生查资料、做笔记、写感受等方法,定期或不定期让学生交流,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在班级形成乐读书的氛围。

(1)结合教材,拓展阅读,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等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形成知识积淀。为此,笔者经常是先示范,查找并向学生介绍一些资料,有时还推荐给年段印发,如上《归去来兮辞》,就介绍陶渊明的许多材料,包括身世、思想及一些故事,同学们学到这种方法后,以后再学到什么,如李白、杜甫、苏轼、巴金、徐志摩、朱自清、契诃夫、莫泊桑等,都会自己去查找资料,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存”;有时还结合教材,进行专题介绍,如唐诗、宋词、元曲、莎士比亚戏剧等;有时结合重大事件,如史铁生去世,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中国诗歌节在厦门举行等,笔者都组织学生做一些相关的了解,从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并在课堂上发言交流。这几年笔者一直坚持的一个做法是“课前三分钟演讲”,即每节课腾出前面的几分钟时间,由同学们轮流上台,介绍文学作品、阅读感受等等,长年坚持下来,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与文学相关的东西,收获颇丰。

(2)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写随笔。这是笔者一直坚持的方法。阅读笔记是每周必备的书面作业,内容包括:1.读什么?(篇目、作者、内容简介)2.精彩词句摘抄。3.个人感受。这项工作比较复杂,学生们学习任务较重,因此,我们要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主要是教会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才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针对性不强。

学生们在做阅读笔记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更多的作家作品,同时也会更多地积累语言、积累素材,并且在心灵上得到更多的启示,提高对社会、人生的正确认识,另外,不可忽视的一个效果是,写作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3)批改阅读笔记,并与之进行思想交流。笔者认为,批改阅读笔记是督促学生阅读,了解学生水平及进步情况,与学生思想交流的一种形式。认真批改阅读笔记,是对同学们付出的一种尊重和肯定,它对激发同学们阅读兴趣,增加知识积累是起到极好的作用的,因此是不能含糊的,在批改过程中,笔者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阅读的视野在不断地扩大,他们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深化,对此,笔者在自己的评语中给予热情的肯定。当然,有时学生的阅读笔记也可能暴露出一些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笔者也本着友善的态度,和他交流思想,正确引导。

(4)创造机会,让学生上台交流阅读体会。前面提到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同学们阅读笔记交流的一个机会,除此之外,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笔者还会安排一个较长的时间(通常是一节课)让同学们课堂交流。让一些阅读笔记做得较好的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阅读的东西和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一些问题来供大家讨论,场面气氛非常活跃,发言者争先恐后。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他们既充分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又为自己能在文学大海中畅游并撷取那一朵朵浪花而欣喜万分。而在活动中,老师不仅仅是旁观者,适时的点拨指导,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也是极其重要的,当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自己也要多读书,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跟上大家的脚步。

二、以读助写,以写促读

读书与作文是语文教学两大子系统,它们之间联系密切,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多读书,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以阅读为例指导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传统教学基本都采用“以意逆志”的阅读方法,即由文章的具体意思去推测作者的心意。这种阅读方法表现为如下的阅读模式:首先通读全文,再找出意义相近联系紧密的段落,划分层次,概括每一层的大意,然后根据各层大意之间的关系概括出中心思想;分析了内容之后再去分析其表现形式,概括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写作特点。这种追本溯源的分析方法固然能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但它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弊端,即与写作严重脱节。不少学生阅读能力甚强,但写起作文来却一塌糊涂,其根源便是这种阅读方法的局限性。

其实我们不妨从写作的角度来看一下一篇文章是怎样形成的。一位作者,当他有了一个明确的写作目的,或者有了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时,他才会提起笔来写文章。这种理性的写作目的,或是感性的写作欲望,便是一篇文章形成的原动力。在这种原动力的推动下,作者的思路才会逐步展开,文章的结构才会逐渐形成,最终用具体的语言反映出来,形成文章。例如理性的议论文的形成:作者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首先想到如何推出结论(即文章的思路),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及论据,最后落实到语言上,写出具体的文章。由此,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新的阅读方法──“直指入心”的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首先把握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下为了抒发什么样的感情,或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去写这篇文章,作者又是通过哪些手段去抒发感情或表明观点的,进而评价作者采取的手段即文章采用的形式是否完善,了解判断文章是否完善的标准是什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会对为什么写文章,怎样去写文章有更清楚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在阅读时,学生可以更快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提纲挈领,和更快的速度去梳理文章的内容,同时,可以把是否符合写作目的或能否充分表达作者的感受作为评价标准,去判断一篇文章是否完善使学生在阅读时处于一种更主动的位置。笔者在《雷雨》的教学中,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侍萍的这句台词“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看似平凡,但实则是她内心感情的迸发。笔者引导学生进入戏剧的“角色”,置身于作者所营造的语境中,台词的底蕴、内涵便可挖掘出来。“萍”字表达了侍萍终于认出分离三十年的亲生儿子的激动心情;后面的那个“萍”字是对周家两代人对她侮辱的控诉、抗争;而中间那个“凭”字是两种思想感情的过渡。此时,爱与恨交织,侍萍满腹心酸,欲言又止。如不琢磨透彻,那独特的表现力,微妙的感情就难以体会到。叶老曾说:“一篇好文章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这“涵泳”、“揣摩”的功夫也就是品味鉴赏。这种仔细捉摸的态度,对写作也是很有帮助的。

对于写作教学来说,阅读的重要意义便是提供了写作的具体的例子,通过对阅读篇目的讲解,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如怎样确定中心,怎样谋篇布局等。似乎其意义仅此而已。其实可以而且应该从阅读的角度去看看写作。即由读者的阅读心理出发,去考虑采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比较妥,例如人们在阅读时的注意力一般放在文首、文尾及段首、段尾,那么写作议论文时便要在文首、段首鲜明地提出论点、分论点或在文尾、段尾作总结。“文似看山不喜平”,在写记叙文、散文时就注意避免平铺直叙。通过转换角度,会使学生理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和形式选择的必要性,更主动地去选择写作手法,去合理地安排文章的结构,对如何写好文章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

2.写作推进阅读

写作与阅读这两大系统其实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让学生树立这种整体观念,清楚地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语文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写作实质上是各种系统内部的自我调整。从写作的内容上而言,写作是学生对自身的感觉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思考能力的发掘和梳理。从写作的形式上而言,选材、组材便是训练学生撷取、安排事物的能力,运用表现手法和语言表达便是训练学生的表现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训练便是通过让学生冥想及文字梳理对学生自身的系统进行内部的自我调整。

阅读实质上是外部事物的介入对学生自身系统的补充、改变。所谓补充,是对系统中残缺的要素进行补充;所谓改变,是对系统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变,包括对其组成要素的改变,也包括对其组织形式即系统结构的改变。抛开训练阅读能力而言,学生读议论文,便是要把握和吸取认识论文的观点,即对自身精神系统的优化;读说明文,便是获取其中传递的信息,即对自身知识系统的优化;读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就是对自身知识系统和精神系统的综合优化。

上一篇:高中生课外阅读名著的现状堪忧 下一篇:巧用“课前3分钟”提高通用技术课的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