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三教 磨出精彩

时间:2022-10-16 06:31:02

《泉城》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写景类散文。作者用准确的词语、丰富的联想、形象的比方、清晰的条理描绘了济南四大名泉的特点。开篇,作者就概括介绍了济南七十二泉在形和声方面的特点,接下来则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的特点进行重点勾勒和描绘。我在教学设计时关注了泉水的名字和特点之间的关联,设计了“拓展写泉”的语言表达训练,但因为选择的“可燃点”不同,三次借班上课“打磨”的课堂效果自然也就迥然相异。一磨,二磨,三磨,感觉越磨越精彩。

一磨――观察,真实但缺乏体验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品读了四大泉水的特点,现在我们也来看一处泉。(出示泉水图)

生:我知道,这是苏州乐园门前的喷泉!

师:呵呵,听你这么一说,一定去过,好看吗?

生:好看!

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处喷泉吧!

(视频播放:苏州乐园的喷泉坐落在一个圆形的泉池中。泉池正中有三股高高喷涌的泉水,以中间一股喷涌的高度为最,而两边的泉水则较粗。泉池四周还有一圈喷吐高度约为50厘米的宽扁的喷泉,有高有低,错落有致,泉水洒落池中,顺着池壁流淌,因池壁参差而水花四溅,哗哗声不绝于耳。)

师:能把我们刚才看到的喷泉写下来吗?那就请拿出我们的本子和笔,把苏州乐园的喷泉写下来吧。

学生在听了要求之后,便开始着手写,但看到的却是他们低着头,迟迟不肯落笔,没有感觉,不会用词,不知道自己该从何处入手,又该写些什么。而面对学生的语塞,我竟然也不知所措了。

原来,真实的喷泉,实拍的录像,仅仅作为存在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喷泉虽常见,学生们也许曾不止一次地实地看过这样的喷涌。熟悉的情景,却唤不起他们的兴趣。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积极的情感参与,自然也就没有了积极的思维体验。正是因为体验的缺失,这样的写话拓展也就形同虚设,效果一般也自在情理之中了。

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写话兴趣,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是第二学段关于习作的教学目标。“想象”?对,想象,想象中的泉,随性随心,学生一定会感兴趣的!顿悟中,我开始了“二磨”。

二磨――想象,自由但显得空洞

师:济南的泉可真美,难怪会天下闻名!同学们再想想看,济南还会有哪些泉呢?你能给想象中的泉水起个名字吗?

生:快乐泉。

生:许愿泉。

生:五彩泉。

生:泡泡泉。

……

师:你能通过想象,根据你给取的泉名,写出这处泉水的特点吗?我们一起来看这样的开头:(屏幕出示:1.济南_____泉最美!2.我最喜欢济南的_____泉!……)你可以选用这样的开头,也可以自己写个开头,开始吧!

(学生兴趣盎然,下笔很快,写得也很投入。五六分钟后,组织学生交流。)

生:我最喜欢济南的调温泉了,它的温度可以变化。夏天的时候,泉水清凉清凉的,可是到了冬天,泉水就变得温起来,把手伸进去,一点都不觉得寒冷。人们都爱在冬天的时候来到调温泉。

师:嗯,真是一处奇泉哦。

生:济南的快乐泉最美了。不管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可是你一到这个泉水的旁边,听着泉水的声音,就会把所有不开心的事情忘掉,变得快乐起来。

师:听了你这么说,还真想去快乐泉去开心一下哦!

“给想象中的泉起个名字”,这是学生最喜欢的事情了,课堂上他们的思维是真的舞动起来了,“调温泉”、“许愿泉”、“泡泡泉”等等名字,充满了童真童趣。正是因为泉名是自己起的,所以写起自己想象中的泉水,自然也就兴致盎然,文思如泉。可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学生写的内容有声有色,但基本都是在兜圈圈,多数是在泉水的功能功效方面来谈泉水,开心泉能让人忘掉不愉快,调温泉能根据气候调节水温,许愿泉能让人如愿等等,却不能真正地从形和声方面来描绘泉水的特点,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此时的练笔和前文的学习脱轨,也就失去了应有的训练效果。

看来,这样的拓展写话,仅仅从想象的角度去引发他们思考和表达还远远不够,如何让学生有话写,会写话,提高训练的效果呢?打开网络,再一次在百度中输入“济南七十二泉”。之前多次浏览的泉名现在一个个地调皮地跳进我的视线:柳絮泉,白龙泉,金线泉,豆芽泉……看着看着,心里不觉一阵惊喜,一个思路迅速在我的脑海里闪现。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开始了“三磨”。

三磨――拓展,扎实而富于创造

师:泉水因城而相聚,济南因泉而闻名!济南的泉当然不是只有这四处,还有很多呢。老师搜集了这样几处泉水,我们一起来读读它的名字――

生:柳絮泉。

师:读着这个名字,你觉得这处泉水有什么特点?

生:柳絮泉的泉水涌出来,在水面上形成了一团团白色的水花,就像春天飘飞的柳絮。

生:我想,泉池的旁边也一定有许多柳树,映在水中,一片翠绿,而泉水涌出,也就像那团团柳絮,一定是美不胜收!

师:(露出笑容)再来看――

生:白龙泉。

师:这一处泉水会有什么特点呢?

生:泉池中有一个用石头雕成的白龙,泉水就从龙的口里喷吐出来。

师:你用了一个“喷吐”,课文中的词语你用上了,这个词语就成你的了。

生:这条白龙很大,它昂着头,吐着水,多有气势!

师:好一个有气势的白龙泉!再来看――

生:豆芽泉。(读完之后大笑)

师:呵呵,读完泉名你们笑了,那能说说这个豆芽泉有什么特点吗?

生:它涌出来的泉水就像豆芽一样,细细的,小小的。

生:村里人用它来生豆芽,豆芽一定又香又脆。

师:你还别说,还真有人用豆芽泉的水来生豆芽呢!(学生再次笑出声来。)那你能用文字把你想象到的特点写下来吗?万事开头难,不怕,我们一起来看这样几个开头:(屏幕出示)齐读。

生: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_______泉。(生笑)

师:这句话熟悉吗?

生:熟悉。

师:哪里的?

生:课文中的。

师:能用吗?(学生犹豫后点头)对,当然能用,用了,这个句子才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学以致用嘛。请同学们拿出我们的作业纸,学着作者的方法,从这几处泉中挑一处最喜欢的写一写,课文中好的词语只要觉得合适就可以大胆地选用。

(学生在明确要求之后,迫不及待地奋笔疾书,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不时鼓励学生用上准确的词语来描述泉水形和声的特点。不一会儿,学生完成之后开始交流。)

生: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柳絮泉。泉池四周长满了柳树,它们的身影倒映在水中,整池泉水都变成绿的了,泉水汩汩往外冒,一团一团的,漂在水面上,还没来得及散开,真像春天那飘飞的柳絮。水中的柳絮和岸边的柳树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学生刚一读完,教室内掌声不绝。)

生:济南最妙的要数金线泉了。一个开阔的方形泉池中,泉水从两侧对涌而出,在水面上形成了一道道水线,在阳光的照耀下,那条条水线闪着金光,在水面上飘动。那金线忽长忽短,忽急忽缓,顽皮地闪着游人的眼。(又是一阵掌声)

师:虽然没有亲眼所见泉的样子,但看到泉名,你们就能写出如此美妙的文字,真是了不起!

现有泉名的出现,首先就对学生的思维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刺激,“柳絮泉”“金线泉”“白龙泉”“豆芽泉”等泉名形象地概括了泉水的特点,让人一读名字便自然而然地在脑海里勾勒出它的形态,想象出它的声音,而这也正是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说运用需要一个情境,那么这四个泉名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无疑就是最好的情感催化剂。接着,我别具匠心地运用了文章的开篇第一句话,作为学生写话的开头,又为学生的运用提供了方法的引领。通过这一句话,把“作者的语言我可以用,只要用得恰当,就成我自己的了”这种观念植入了学生的心中,有了这种引领,“喷吐”也就自然而然地从学生口中冒了出来。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会运用,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到了文章的拓展点,将这一课时的终极目标指向了运用――运用现有的资源,运用文章的语言,运用作者的写法,找准了语言训练的“可燃点”,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之花也就绽放在了语文的春天里,争奇斗妍,各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心脏搭桥手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下一篇: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