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矛盾”资源,演绎精彩课堂

时间:2022-10-16 06:13:05

善用“矛盾”资源,演绎精彩课堂

【摘 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本中或隐或显的“矛盾”正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探究予盾、聚焦矛盾、综合矛盾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善于发掘并有效利用这些“矛盾”资源,引领学生在矛盾冲突中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矛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视野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文本中或隐或显的会存在一些理解上的“矛盾”之处,这些“矛盾”,只要教师能够善于利用、适当放大,往往能扬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矛盾”为研读的话题,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矛盾冲突的情境中走进文本,实现个性化阅读,演绎出不一样的精彩课堂。

一、探究予盾,凸显中心

教材中的文本,有时为了凸显文本所需表达的中心,或是为了形成文本特有的张力,经常会出现一些耐人寻味的矛盾之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矛盾处进行深入探究,认识到矛盾存在的意义,从而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这往往是学生感受文本、读懂文本中心的跳板和过渡,引领学生在阅读中逐渐走向深入。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教师可以先以读文批注、品读深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爱他的大黑骡子,在的眼里,大黑骡子已经不仅仅是一头牲口,它已经成了曾经立过大功的一名战士。就在学生感觉到与他的大黑骡子之间那种不可分割、生死相依之情时,教师可以话峰一转,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矛盾之处:“既然如此深爱着他的大黑骡子,甚至把大黑骡子看成是一名战士。那么,他又为什么要下令杀死这立过赫赫战功的大黑骡子呢?”以及“文中写到抚摸着大黑骡子、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深请地望着等词语,后面却写到了发火、怒吼、不耐烦等词,明显存在着矛盾,你又怎样理解呢?”引导学生从这些明显的矛盾处进行探究,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的高大形象。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经历文本冲突中的矛盾,通过细读文本、讨论辨析、揣摩体会,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内心和文本的中心思想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二、聚焦矛盾,深层建构

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是无限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生为本地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中发展学生无限的能力。尤其是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经验去勇敢质疑,遇到矛盾之处时,适时激化,引导学生再次聚焦矛盾,加以必要的点拨指导,这样的矛盾往往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层建构。

以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为例,为了使学生对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所理解和感悟,我让学生说说文本中是如何运用具体的语言材料对肖邦进行描写的。但是就在交流阅读感受的时候,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疑惑:“老师,我觉得作者的描写有些矛盾。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他可以留在自己的祖国战斗呀。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不就是聂耳在国内创作的吗?”这是文本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矛盾所在。我让学生再次回归课本,以贯穿全文的“爱国情怀”为情感主线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们对肖邦炽热的爱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悟人物品质。

由此可见,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与自己经验认识相矛盾的时候,教师可以趁机借题发挥,激化矛盾,重新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语言进行深层探究,通过再次的理解和感悟,实现对文本的深层建构。

三、综合矛盾,升华主题

为了一定的表达效果,文本中常常会出现多处“矛盾”,这些值得探究的“矛盾”处会因作者的表达需要而分布在文本的不同地方。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一一罗列这些矛盾点时,再次引导学生将这些矛盾点综合系统的整理,经过梳理、通融,将这些分散的矛盾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矛盾冲突中走进文本,升华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例如五年级的《水》这篇课文中,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文本中有多处矛盾点:

1. 从头顶倾泻而下的水缓缓地滑过……顺着……然后又滑过……文中是这样描绘的,但我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水从头顶流到身上是很快的,为什么文中说是“缓缓”的呢?

2.明明是渴,母亲为什么要说“你们真的饿坏了”呢?

3.下雨天是很不方便的,为什么作者说像是过节一样?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理解的矛盾处进行整合,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领悟到这正是文本矛盾表达的巧妙之处,这些具体的语言文字正是作者对水的珍贵的真情表述,正可谓是细腻中见精彩,从而使学生真正触摸到文本的意蕴所在,激发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情感,升华文本主题。

综上所述,文本中或隐或显的“矛盾”正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善于发掘并有效利用这些“矛盾”资源,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演绎出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参考文献】

[1]潘青松.在冲突中品味与生成[J].语文世界,2013.1:49-50

[2]刘思红.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教育,2015.46:20

上一篇:语文也应“清清楚楚一条线” 下一篇:如何实施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