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诊中国内需经济”等7则

时间:2022-10-16 06:13:01

“会诊中国内需经济”等7则

会诊中国内需经济

《财经》第20期今年前8个月贸易顺差已近608亿美元,前所未有的贸易顺差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出口的旺盛和进口的局促,对本来就面临升值压力的汇率问题火上浇油;接踵而至的,则是贸易摩擦的加剧。

中国贸易顺差的真正根源在于储蓄率过高,这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图景:尽管经济高速增长,物价徘徊不前,中国的企业和消费者们却一再把资金投入生产和再生产,把大量的产品推向世界各地。

这一增长模式不可能持久,“扩大内需”再次成为决策者和学者们振臂高呼的口号。

多数学者并不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会立刻“硬着陆”,因为行政调控很可能重新出现。“十一五”规划被视为下一轮中国经济周期启动的主要动力。需求不足的问题并不会令中国经济立即陷入泥沼。

拉动消费而不是鼓励政府投资获得了人们更多的关注。政府用增加公共投资来消除经济瓶颈,但当经济瓶颈消除、政府投资也过剩之后,中国经济将面临真正的考验。

中国私营业之忧

《金融时报》 9月28日

近期三大机构公布了有关私营部门占中国经济比重的估计。经合组织称,该比重高达2/3;券商里昂证券亚洲分部的估计是3/4;而投资银行瑞士联合银行则坚称,它仅有1/4,与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接近。

比整体数据更重要的是它们背后的经济转型。

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既得益于国内的持续高增长,又得益于主要出口市场美国的长期经济增长。这一代商人已习惯在好年景里管理企业,没有应对困难时期的经验。但中国经济的脆弱,使其因对美国的依赖而面临美国经济下滑的相应风险。中国许多产业,正艰难应对产能过剩和利润压力。

中国曾反复证明,有关中国经济会遭遇失败的预言是错误的,但它跳不出经济周期。高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摔跟斗的可能性就越大。中国的“新经济”将面临真正的考验。

台湾资金海外大淘金

今《今周刊》第455期年以来,中国台湾金融市场出现罕见的低气压。上半年,中国台湾汇出的海外投资较去年同期增加近两成,达到158亿美元,投资意愿相当强烈。

投资专家指出,流出的资金有3大去向,一是到美国买美股、美债,还有各式的指数型基金,其次是买海外基金,以及各种连动债券,后两者上半年大约流出40亿~60亿美元。观察家说:“今年投资海外的朋友,很少听到赔钱的。”

除了散户竞相海外投资外,更特别的是,拥有千亿元甚至是上兆元资金当量的寿险公司,也是海外投资的大户。岛内的寿险公司近来争相投资美债。

台湾央行因为顺差大幅缩小而维持弱势台币,是否代表中国台湾竞争力衰退?中国台湾经济研究院所长龚明鑫认为:“台商的出口竞争力仍在,只是在贸易账上看不出来而已。”

学者认为,中国台湾的经济并没有变差,问题在于资金流动性不足,新钱活力不足。进一步从区域经济趋势分析,在人民币升值趋势下,长期理应带动台币升值。观察家建议现阶段海外投资应把握3项原则:小型股比大型股好、新兴市场比成熟国家好、股票比债券好。

外资金融集团中国圈地

那《中国企业家》第19期些被奉为上宾的金融巨头们利用中国监管上的缺失,加速在中国金融业的圈地布局。截至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只有农业银行尚未获得外资机构注资,多达14家外资金融机构正在洽谈入股国内商业银行。

参股中国的商业银行是外资金融集团的一步棋,其用意是向保险、基金等金融领域的相继渗透。本土金融企业所感受到的不公平和竞争压力将会越来越强烈。

在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大限将至的时候,国际金融航母在中国的轮廓开始渐渐清晰。但中国的金融企业受制于目前的金融政策,只能“望洋兴叹”。由于金融业起步较晚,加之监管经验上的缺失,尤其当外资金融集团将成熟的境外混业运作模式移植到中国的时候,监管薄弱的问题更显突出。

中国金融领域的监管是以机构为主的分业监管,外资金融集团分别进入中国的各个金融领域,国内监管经验的缺乏可以让外资金融集团在中国的运作找到一些“灰色地带”。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协调不足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美苏”最后一战

中 《IT经理世界》第10期国的家电零售行业进入了最疯狂的“”时代,完成上市过程之后的国美、苏宁都将募集到的巨额资金毫不犹豫地砸向了“圈地运动”。急剧地扩张,在家电零售业这个产业链上,使“美、苏”已经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

“南京战役”把“美苏争霸”的斗争形式推向了“军团级别”的大对决。今后,他们之间的战斗都将是对其全国范围的经营管理、资源调配甚至是长远的“战争策略”的直接比拼。

但是,这场气势恢弘的大战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美苏”大打价格战,殃及了无数家电零售企业,令他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同时,超级大国博弈中第三方势力开始显现重要性,家电零售业的整合和集中都将进一步深化。而“美苏”把中国家电零售巨头“压榨供应商”的能力也演绎到了极致。于是“美苏争霸”一方面令家电制造业饱受震荡,一方面也加速了全行业洗牌,拥有非常强势的品牌和市场地位、能够与国美和苏宁这些零售寡头平起平坐的制造业寡头很可能会产生。

CEO的生产力:实现高效率

通《21世纪经济报道》 9月28日用电气公司(GE)总裁杰克・韦尔奇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结果他很快就掌握个中的精要:“我的工作是把最好的人才放在最好的位置上,将资金在最正确的地方上作最佳的分配。传递理念,分配资源,然后就可以撇开不管了。”接着又说:“我的工作就是选出最棒的人,这是最重要的事。”

对杰克・韦尔奇来讲,找到最适任的领导者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而对所有的企业CEO而言,要想见到所有的努力开花结果,首先是“任务”一定要简洁明了,把握这个既简单、明确、清晰、具体又可操作的经营理论,即“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才是生产力的关键。

第二,要专注于任务,也就是说“一次仅做一件任务”。如果工作不是丰富化,而是贫瘠化,不但破坏生产力,同时也打击员工的士气,让知识员工丧失了工作的自信心,也让组织降低了竞争力。

第三,要重视绩效的界定:品质代表绩效,质、量并重代表绩效,数量代表绩效。决策的品质要高、要好、要对,且透过组织的每一位成员真正落实才能获得预期的目标,此时首席知识员工的生产力始能实现。

日本调查:太阳旗仍旧高挂

《经济学家》10月号

日本将仍旧向世界证明,它的经济仍然获得良好的发展。渐进式,是日本发展中的关键词。这个国家通过平稳的改革而获得了发展。小泉纯一郎的选举胜出表明,政府在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将会渐渐减弱,但这却有助于发展公共财政。

日本有高水平的教育和技术,以及公司之间强有力的共同协作的默契。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所经历的经济高度增长使得无限制的扩张和盲目借贷盛行,最终带来经济泡沫的破灭,但是日本并没有崩溃,根本原因有两个:日本政府在这场衰退中所采取的负责任态度,比如说大量的公共建设投入;第二是日本社会和心理的混合,政府和公司选择了面对现实的态度。

1985~1995年期间,日本的许多公司都陷入了资金困境,但是商法和法庭都没有怎么去为了股东的利益追究公司,银行则在局面恶化的情况下也尽量去帮助那些濒临倒闭的公司存活下去,避免让他们的坏账被广泛知晓,以免造成更多的失业和让整个经济局面恶化。

事实上,日本这种被称为金融社会主义的做法收到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战胜“中国制造”――日本企业的五张王牌 下一篇:要纠正的不是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