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自然景物描写

时间:2022-10-16 05:50:55

第九节 自然景物描写

一、含义

自然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中的风景、风物的描写,即风景描写和风物描写,用绘画用语来表达就是:风景画和风物画。

风景画的主要内容是自然风景。广义的风景画还包括人工景物,如宫殿、寺庙、园林等。狭义的风景画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日、月、星、云、高山、大漠、潮汐、雷电等。我们一般采用广义的概念。

风物画的范围似乎更小一些,主要指人工制造的具有特点的景物与器物。较大的如园林,较小的如金石。

二、作用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4.展示人物性格;

5.借景抒情;

6.暗示社会背景。

三、分类

1.自然风景;

2.人工景物;

3.人工器物。

四、描写方法

1.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选择景物描写,注意详略得当。

2.选好观察点,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如定点观察、定景换点、移步换景。

3.抓住特征,准确用词,写出精神。

4.注意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

5.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联想、想象等写作手法作淋漓尽致的描绘。景物,或山或水,或草或石,各有各的风姿;情感,或喜爱或愤恨,或欢乐或忧伤,各有各的情调。

站在亭台上,向南望去,只见那正阳门两侧,如同春笋般的拔地而起的几十幢大厦,给这古城增添了崭新气派;向东望去,一切在阳光里更显得柔和透明;向西望去,那琼岛上的白塔,经历了地球震动的一场小小劫难,又昂首蓝天,而且素洁如玉;再回身向北看去,那鼓楼和它身后的钟楼,如今虽默默据守在那里,却难免让人联想到几百年间那晨钟暮鼓是怎样标志着这古都每天的生活节奏的;而钟鼓楼背后,那横卧天际的燕山余脉,蓝莹莹的,宛如这古城的一带屏障。

(选自韩少华《万春亭远眺》)

选段中描写的是人工景物,作者立足于万春亭,向四方观察角度的方位转换十分清楚,其中用“望”“看”很有分寸地表示景物的远近。此外,选段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

暮霭越来越浓了,江上洗澡的人已经很稀少了,人们三三两两地沿着沙滩边上的小路走回家去。夜色重重地压住了伊洛瓦底江,江水黑得像墨一般,原来被夕阳的反照所感染上的那一些红晕,也早就为夜色所消退了。入夜的伊洛瓦底江,更悄没声息了,仿佛它也要跟着人们一起入睡似的。我们趁着傍晚时分的微明,沿着江岸慢慢向大桥边走去。实阶街上灯光投射过昏黄的光来,抬头看实阶山上佛塔灯光也一齐亮了起来。缅甸的佛塔顶外面不少是装着电灯的,实阶山上的大佛塔,装着萤色和蓝色的日光灯,灯光把佛塔周围的山头都映蓝了。在无边的夜色里,这灯光显得非凡的奇异。实阶山是曼德里著名的佛教圣地,大小佛塔有五百多座。这时,灯光互相照映,实在是一种奇观。

(选自丁宁《心中的画》)

这是一段描写缅甸伊洛瓦底江夜景的文字,“入夜的伊洛瓦底江”“悄没声息”。作者着力描写了人工景物――“实阶山上的大佛塔”,“在无边的夜色里”“灯光互相照映,实在是一种奇观”。随着作者的移步换景,读者的眼前也浮现出了一幅幅异国风情画。

暴风雪在飞扬着……

一九四三年的海莱山区,战栗在凛冽的寒冬里。

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它的驯顺的奴隶,它可以任意地蹂躏他们,毁灭他们……

(选自峻青《党员登记表》)

选段中的自然风景描写,暗示了其时代背景。作者借暴风雪的肆虐,反映了海莱山区白色恐怖的残酷。黄淑英为收藏、保护党员登记表而从容就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环境里。

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选自沈从文《边城》)

选段中情窦初开的翠翠渴望爱情却还没有着落,给人一种孤单失落之感。这时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停,顾不上她。杜鹃叫个不息,泥土、草木、各种甲虫类气味,生意人的杂乱声音,更增添了翠翠内心的纷乱和孤独之感,因此她“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翠翠心理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她的心情,而且也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母亲为我制作小火炉的神态一直留在记忆深处。母亲布满老茧的双手紧紧按住一只从房屋的某个角落里找来的弃之多年的破旧铁瓷碗,像按住一只刚从笼中抓出的兔子一般,待确信按稳后,母亲从上衣的口袋里掏出一枚与母亲一样苍老的锈铁钉,找定位置后随手从旁边拿起早已备好的锤子轻轻地砸下去。由于母亲眼花,锤子常常砸在了自己的手上。用另外一只手揉揉砸痛的手后,母亲又专注地俯在地上找着滑落的铁钉,一双手叉开撑在地上,两个膝盖着地,身体微微前倾,布满血丝的眼睛在地上搜寻一遍又一遍。好几次,铁钉就掉在母亲的眼前,而母亲却找不到。当我把找到的铁钉递到母亲的手里后,母亲一言不发地又继续做着小火炉,像为我煎治病的药一般投入,像傍晚在村口的石桥上等我放学回家时执著。约莫一个小时后,一只在当时的小伙伴中称得上精致的小火炉便做好了。

母亲不放心,两只手不停地摆弄着提柄,看是否有松动,是否结实,是否提得起一炉烧旺的木炭火。一旁的我猴急得,总嫌母亲笨拙,不等母亲做完,我便抢着要去装木炭火。母亲怎么也不依,提着小火炉一转身进了厨房,一会儿功夫,把生着旺旺炉火的小火炉交到了我手上。这些画面,在当时给予我的是一些平常的生活片段。儿时的我还不能分辨母亲的身影里闪耀泪滴的动作,因而一味地催着母亲,甚至有点埋怨母亲制作小火炉动作的笨拙。这些画面再在眼前闪现时,我的眼里已浸满泪水,一种想哭出声的感觉真真切切地停留在体内,经久地撞击我的心灵。这些记忆齐刷刷地堆积在一起,像地窖的一坛酒,随着时间的推移,酒的醇味就越来越浓烈。

(选自贺小林《心中的小火炉》)

选段中描写的是人工器物。作者的笔触从小处着手,选取母亲制作小火炉的细节进行描写,“砸”“俯”“找”等一系列的动作,勾画出母亲一丝不苟的态度,母亲笨拙的动作引发的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动,母爱的暖流如泉水般汩汩流出,作者的描写细致入微,令人惊叹。

一、试描写一段下大雨的情景(自然风景类)。

示例:雨下得可真大呀!雨水如瀑布般直泻而下,如巨大的珠帘,笼罩了整个村庄。雷公好像也发脾气了,发疯般的怒吼,连一向温和的闪电也不顾形象地宣泄着心中的不快。整个天空都阴沉沉的,让人心情很烦闷。雨滴像断了线的珠子,迸溅到地上,在泥土中翻腾了几个滚,然后融合成了泥。路上还有三三两两的行人们,但雨还是毫不留情地如刀割一般的折磨着人们,他们顶着风,本来就举步维艰,却还要忍受将脸刮得生疼的风雨。

二、试描绘一幅建筑风景画(人工景物类)。

示例:这是一个坐落在友谊医院治疗中心的小花园。这里环境优美、宁静,是病人休息、疗养的乐园。

花园位于治疗中心大楼的北面。步入花园的篱笆门便可看见一个圆形花坛。花坛四周是用串串红镶成的红边,正面用冬青草组成了“祝您健康”四个醒目的大字,花坛正中是几盆金灿灿的黄菊。

花园的东边是一个圆形喷水池,水池的中央有一座假山,假山上长满了绿苔。红鲤鱼不时从假山洞中游出,悠闲地吐着水泡,金色的鳞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喷水池的南面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廊子,淡蓝色的顶,乳白色的柱子,构成了淡雅协调的美。病人在廊内乘凉,会听到喷水池“叮咚”的水声、树叶“哗哗”摆动的声音……

从廊子再往南走是一座人工堆成的土山。山的最高处,有一个古香古色的小亭子,红色的顶,四角翘起,远看像一只将要飞起的大鸟。亭子的四根柱子上都雕着花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亭子的周围还种着一片松树,它们像一排排忠实的卫士,病人来亭歇息时,常常会露出愉快的笑容。

花园虽小,但这里的喷泉、假山、亭、廊、花木,给病人带来了无限的情趣。小花园的确是病人的乐园。

三、发挥你的想象与联想,以“落叶与生命”为话题写一段话(自然景物类)。

示例:“哗”,一片叶子缓缓地落下,告诉我秋天来了。步行在林荫小道上,阵阵凉风拂过我的脸颊。一片又一片叶子在我的眼前落下,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又像是一位位芭蕾舞者,在空中转着圈,然后又徐徐落下。这一刻,我恍然明白,人的一生也正如这落叶:春天,充满着生机;夏天,是它最辉煌最灿烂的时刻;到了秋天,它渐渐地开始衰弱,直到最后落到了土里。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尽显人生的价值。落叶的落下其实并不可怕,就如同我们有一天也终将会老去一样,只要我们心中仍存有梦想,终究会谱写出更美的篇章。

四、试描写一则关于人工器物的片段。

示例:灯,带有一种明亮的光,每当深夜来临,是它陪伴着你,如此默默无闻。它是平凡的,外表华丽与否,那都是一样的。珍珠点缀、水晶加饰的灯,它只能用以装饰,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比起这些,普普通通的日光灯是幸运的,因为它照明的本性没有改变,就如同生活中的一部分人,虽然平平凡凡,却实实在在。

上一篇:第七节 心理描写 下一篇:第二节 说明对象及特征(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