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分级诊疗:医联体是南辕北辙之道

时间:2022-10-16 04:11:49

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在于不再以行政等级制配置医疗资源,而非加强政府管控之手。

2014年末,前往镇江视察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一些大医院始终处于“战时状态”的状况需要改观。新医改启动至今已经第七个年头,但因患者在大医院高度拥堵造成的看病难、看病贵却丝毫不见缓解,反而有所加剧,所指出的,正是这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关职能部门亦对此有所动作,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卫生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强组医联体,还是医保部门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区别补偿比例,都难见实效。就像高端人才总是在大城市集聚一样,优质资源总是聚集在行业内环境最优渥的地方,而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在行政等级制下运行了六十余年,好医生被大医院虹吸也是理所当然,由此,患者跟随而去自然是理性选择。

因此,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在于不再以行政等级制配置医疗资源,而非加强政府管控之手――体制内行政权力越大,则行政等级越高处资源越多,进一步增加对好医生的吸引力,这无疑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

我们一些三甲公立医院难能可贵地在做医联体和分级诊疗的探索,也难等可贵地取得了一些成绩。长期以来,有一点让人感触很深,公立医院一定程度上“比较听话”:政府让他干,他就去干了。这点很像卫生部门长期以来要求高等级医院对基层的帮扶,一直在做,三甲医院一直作为国有单位在贡献力量,这是一种学雷锋的行为。做医联体对三甲医院来说有多少利益,我个人很怀疑。也因此,长期以来医联体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效果也没有最初设计的理想。可以看出,仅仅靠学雷锋是不行的。

政府要求高等级医院做医联体,帮扶基层,这一过程体现了三级医院在承担政府的任务,作为一个公家人、国有单位、党的干部,积极承担政府的任务。但是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的格局,体现了我们的政府部门做这类事的思路:政府要求你做什么,要求医院做什么比如做医联体,要求患者做什么比如患者应该首诊在社区!这是一种命令思维,有人说计划经济思维就是命令思维。事实上政府应该换一个思考角度,考虑一下医院想做什么,医生想做什么,患者想做什么?所有这些分级诊疗的做法,体现政府主导的思路:政府希望、政府要求、政府推行。

医联体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做法,是派三甲医院的专家去基层坐诊。但是我个人对这个做法很有怀疑,如果分级诊疗仅仅是三级医院医生定期去基层坐诊就能形成分级诊疗的话,我真的怀疑。

实际上,如果大的医疗体制没改,现行的医疗模式是最方便、效率最高的。一个专家在朝阳医院坐诊,一周看五天门诊,上午下午各四个小时,患者排队来找他,少则看60个,多则看160个,这样诊疗人次最大;如果这个专家周一、周二、周三分别去不同社区,就北京的交通状况,每天耗在路上两个小时,能看的患者更少。我的意思是说,分级诊疗的形成,不是简单地依靠现有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能够实现的。

就像我刚刚说的,即便把三甲医院的门诊砍掉,不让三甲医院医生看普通门诊,把三甲医院医生分散到社区去,还是这样的医生,还是这样的服务模式,还是一个专家坐在那里坐诊,患者排队看他的病,是不是一定就方便了老百姓?我们去朝阳医院,奔着一个专家去,一天160个号,160个患者排队;如果专家到社区去,可能这个社区的老百姓方便了,其他社区呢?是不是也要去看?

我知道新医改提出来的时候就强调分级诊疗,但今年领导好像突然意识到,医改四年下来,分级诊疗不但没有形成,没进步,反而退步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数据都是,别说住院,普通的门急诊都是三级医院份额在上升,医保资金被三级医院虹吸。所以,今年上下一致都在喊建分级诊疗体系,那么明年这肯定是工作重点。但如果基本思路没有理清,恐怕今年的格局改不了,还是三级医院人满为患。

上一篇:“第二大脑”: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 下一篇:20分钟“快餐运动”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