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阁楼中的胡适本色

时间:2022-10-16 03:24:55

【前言】徽州阁楼中的胡适本色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从水口循着溪水呵护的“适之路”向北,不久就走到胡适故居,推开虚掩的木门,里面是一座鹅卵石铺就的宽敞院落,黛瓦院墙背后,“竹竿尖”山峰起伏。这套傍山枕水的宅邸总共占地1100多平方米,当年除了胡适和母亲冯顺弟,还住着他大哥二哥两家人。 冯顺弟是胡适父亲胡...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是蒋中正为胡适题写的挽联。精准的盖棺定论,道出他一生的完美与矛盾。生前身后,许多人试图探寻,自由和保守为何能在一个人身上达到极致,最终答案总会指向他人生的起点:古老的徽州

徽州北部绩溪上庄,一片被黄山余脉环抱的静谧土地。时值盛夏,全镇只有绿白黑三种颜色。群山连绵如黛,稻田碧绿如海。马头墙镶黑色小瓦,高耸着勾勒写意轮廓。雪白墙面被经年雨露晕染出青石底色,自然形成泼墨山水。胡适少年时代的故居,就是这些徽派古宅中的一座。

曾在北大红楼寻找发起文学革命的胡适,在台北中研院花园小房寻找寂寞夕阳里的胡适,在上庄,我似乎发现了最本真的胡适。这里的风物气质,与他的温润、保守多么一脉相承。晚年在台湾,他说:“我将来写自己的传记时,要一大章来写徽州的社会情形”。可惜这一章终究没来得及开启。或许,和所有来此寻访的人一样,他也想神游故园,追溯生命的本色

幽深天井里的沉默房间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是南宋杨万里的七绝,胡适曾用这首诗来形容上庄杨林水口的风景。常溪河经水口堤坝牵引,流入全村,形成网状水系,村中每条小路两旁都有清溪,水里看不到一丝杂质,似乎用手捧起来就能喝。

从水口循着溪水呵护的“适之路”向北,不久就走到胡适故居,推开虚掩的木门,里面是一座鹅卵石铺就的宽敞院落,黛瓦院墙背后,“竹竿尖”山峰起伏。这套傍山枕水的宅邸总共占地1100多平方米,当年除了胡适和母亲冯顺弟,还住着他大哥二哥两家人。

冯顺弟是胡适父亲胡传的第三任妻子,1889年,她从中屯嫁到上庄时还不满十六岁,胡传已四十八岁,他的发妻死于太平天国兵乱,续弦妻子病死,留下三儿三女,一半比冯顺弟还大。婚后胡传在上海担任淞沪厘卡总巡,体恤新婚妻子在大家庭中孤独尴尬,把她接出来带在自己身边。1891年,胡适在上海大东门出生,乳名嗣穈(音:门),母亲叫他穈儿。胡家这一辈兄弟名字里都带“禾”,“穈”的意思是赤色禾苗。后来胡传调到台湾担任驻军统领,母子二人也跟着漂洋过海。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次年2月,胡传请人把妻儿先送回上庄。1895年8月,胡传在返乡途中病死厦门,享年五十四岁。也有人认为,他是抵御日军时阵亡,凶死之人牌位不能入宗祠,家里才说是病逝。父亲去世时,胡适三岁零八个月,已经有了模糊的记忆。“我仿佛记得我父死信到家时,我母亲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门口的椅子上。她听见读信人读到我父亲的死信,身子往后一倒,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东边房门口坐的珍伯母也放声大哭起来。一时满屋都是哭声,我只觉得天地都翻覆了!”

“老屋”,即现在故居院落大门旁边的小楼,为胡适祖父所建,回到故里后,胡适和母亲先住在那里,几年后搬到“新屋”——胡传生前主持兴建的砖木结构阁楼,占地一百多平方米。和所有晚清徽派民居一样,外墙不开窗,日光通过幽深的天井射进前堂和后堂,走进水磨青砖的大门,会明显感觉到阴凉。前堂东屋曾住胡适二哥,西屋是幼年胡适与母亲的卧室,后来成了他和江冬秀的新房。与西屋相连有一间小小的厢房,原本供佣人居住,但胡适母亲把它改作书房,以便时时监督儿子读书。

在胡适记忆中,母亲常常关上房门无声地流泪;他犯了错要教育他时,“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藉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孤儿寡母的喜怒悲欢,都压抑在这间阴暗的西屋里。徽州礼教森严,绩溪处处可见历代留下来的贞节牌坊,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是徽州女人的宿命。冯顺弟二十三岁守寡,守了整整二十三年,空有“太夫人”之名,在家中要看胡适哥嫂的脸色,要维系大家庭的和睦,还要竭力从生活的夹缝中为胡适争取教育经费。胡适怀念母亲时写道:“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徽商家庭的兰香书韵

故居内部装修是在胡传死后完成的,素雅简单,家具用的都是普通木材,今天仍然可以感到,一家之主突然逝世,给这个家庭带来的落寞萧索。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兼职副研究员、与胡适同宗的胡成业告诉笔者,胡家当时家道中落,装修资金紧张,而且胡传本就不喜奢华,生前嘱咐过新屋只需“略事雕刻,以存其朴素”。

“略事雕刻”成就了胡宅的脱俗。徽州人多是因战乱迁来的北方移民,出于安全考虑,住宅外表低调,内部精良,砖雕、石雕、木雕极尽繁复精美之能事,并称徽州三绝。寻常人家用浮雕手法刻复杂的戏曲故事、华丽的仙鹤荷花等,而胡宅十二块落地隔扇门、四块窗棂板上,是平地阴刻的兰草。每一块都只有寥寥数笔,但风神出众,意趣高洁。作者落款“东山老人”,乃上庄徽墨雕刻大师胡国宾。胡国宾专职雕刻墨模,作品“地球墨”曾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获金奖。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胡宅门窗饰板上创作了这组千姿百态的艺术品。多年后,已离家的胡适写了一首白话诗,在台湾被改编成脍炙人口的校园歌曲:“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其中也许寄托着胡适的故园之情。

胡传没有给儿子留下一座“豪宅”,但留下了浩瀚的藏书。故居二楼是回字形通转式阁楼,这里原本不住人,只保存胡传的书。我登上去看,空无一物,只有厚厚的尘埃。村里人说,“”时,那些书被成捆成捆抛到院子里,一把火烧了三天三夜才烧干净。

胡家本不是书香门第,而是地道的“徽商”。胡适说过,“我家历代都是以经营茶叶贸易为生的,也就是自故乡山区贩茶往上海一带自设的茶叶店中出售。”胡适能够做学问,没有像他哥哥们一样经商,全赖父亲一纸遗嘱:“穈儿天资颇聪明,应该令他读书。”

出故居向西走,经过好一番曲折,终于找到胡适幼时读书的私塾:来新书屋。现在是民宅,没有挂牌。天井比胡适故居还要狭窄,时值正午,原来作为教室的前堂里也没有多少阳光。胡适在这里读了九年书。刚回上庄时,胡适才三岁半,母亲就让他进私塾,门槛七八寸高,他的小身体根本无法独力跨过。上课时他要被人抱上高凳子,下课自己爬不下来,还得被抱下来。别的学生一年给教书先生两块钱,冯顺弟省吃俭用,第一年就送了六块,以后逐年递增,最多时一年送十二块。她的要求是,先生必须对胡适另眼相待,不仅要教他背书,还要给他讲解古文的意思。几年下来,年长的孩子都远不如他懂得多。

上一篇:陶鹰鼎:当过“申奥大使”的萌物 下一篇:丹尼?博伊尔:被招安的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