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灵洗与徽州文化的融合

时间:2022-09-28 04:17:55

程灵洗与徽州文化的融合

程灵洗是徽州历史上第一个被列入正史传记的名人,唐代编撰的《陈书》《南史》都单独为程灵洗立传。程灵洗在保障徽州地方安全,促进徽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过重要作用。徽州民间对程灵洗极为崇拜,明清期间徽州乡村到处都有忠壮公祠或世忠庙,“忠壮”是程灵洗的谥号,世忠祠庙是为祭祀他而建。历代统治者如陈宣帝、宋理宗、元泰定帝、明太祖等,都对程灵洗加以褒奖,要求地方官府春秋祭祀。

程灵洗的生平

程灵洗生于梁天监十三年(514年),字玄涤,屯溪篁墩人。当时篁墩名黄墩,属于海宁县,也就是今天的休宁县。少年时代的程灵洗勇猛有力,日行200里,而且擅长骑马射箭。明万历《歙志》记载,程灵洗早年在家里种田,有一天他背着犁铧下田,走到新安江边,这时候突发感慨:“我有着远大志向,如今却被束缚在乡里种田,真是虚度日子!”于是把犁铧丢到水中,并占卜说:“如果我以后有所成就,犁铧就逆流而行;如果碌碌无为,犁铧便顺流而下。”话刚说完,犁铧即逆流快速上行。程灵洗信心倍增,从此更加发奋习武,日后果然成就一番事业。后人在这里修了一座桥,纪念程灵洗的自励之志,即取名为铧卜桥。

当时由于政局不稳,海宁、歙县、鄱阳、宣城等地出了很多盗贼,百姓深受其害。程灵洗向来以勇猛著称乡里,地方官就派他招募年轻勇士,缉捕盗贼,保护乡里。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8月,东魏降将侯景勾结京城守将萧正德,举兵谋反,史称侯景之乱。程灵洗聚集几百人守卫黟县和歙县,抗拒侯景进攻新安郡。新安郡城被侯景占领以后,太守萧隐也逃到歙县来投靠他,程灵洗便请萧隐主持抗击侯景的联盟。因屡建奇功,兵威大振。梁元帝萧绎在荆州登上皇位后,程灵洗派使者从偏僻小路到荆州上表致意。梁元帝授程灵洗为新安太守,掌管新安郡的军事,食邑500户。

当时梁朝的将领东道行台刘神茂在浙江东阳抵御侯景,程灵洗攻下新安郡,与刘神茂相呼应。刘神茂被侯景打败后,侯景派遣偏帅吕子荣进攻新安郡,程灵洗退出新安郡城,固守黟、歙。等到侯景战败,吕子荣退走,程灵洗重新占据新安郡城。

接着程灵洗又进军建德,擒敌帅赵桑乾,以功授青州刺史,都督青、冀二州军事,增加食邑至1000户。梁元帝命令程灵洗率领部属到扬州,协助征东将军、江州刺史王僧辩镇防。未到扬州,王僧辩即命程灵洗西援荆州。荆州失陷后,程灵洗回军都城建康(今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进攻扬州王僧辩,程灵洗率军驰援,在石头城西门与陈军力战,战斗进行得很不顺利。但陈武帝却非常赏识程灵洗的才干,派遣使者招降程灵洗。程灵洗深感梁朝气数已尽,于是归降了陈朝。梁绍泰元年(555年),授职信武将军、兰陵太守,协助防守京口。在平定北齐将领徐嗣徽的战斗中有功,升南丹阳太守,增邑至1500户,镇守采石。

陈永定三年(559年)陈霸先去世,梁元帝旧将王琳趁机率军东下,程灵洗在南陵大破王琳,以功授南豫州刺史,都督南豫州缘江诸军事。陈天嘉四年(563年),临川(今江西南城县)豪族周迪攻打临川城,抗击陈朝。陈文帝陈`以程灵洗为都督,从鄱阳方向向周迪进击,周迪败走山谷间。次年,授程郢州刺史,都督郢、巴、武三州军事。陈废帝陈伯宗即位,封云麾将军。

陈光大元年(567年),湘州刺史华皎叛投江陵后梁萧岿,并遣使游说程灵洗也降后梁,程灵洗斩杀来使,并向朝廷报告。朝廷嘉奖他的忠心,增加他的守备,给鼓吹一部,还命令他的儿子程文季领水军协助防御。在这一段时间里,周迪派遣他的部将长胡公拓跋定率领步骑2万帮助陈朝叛将华皎围攻程灵洗,程灵洗据郢州城固守。等到华皎退兵以后,派军队跟踪拓跋定,伺机攻击,拓跋定无法渡江,只得率众投降。后来程灵洗进攻北周沔州,活捉刺史裴宽。以功授安西将军,改封重安县公,增邑至2000户。

陈光大二年,程灵洗卒于任上,死时55岁,葬旧宅旁,墓在黄墩。赠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忠壮。开府仪同三司的意思是设置的府邸和进出仪式都跟三司一样,相当于一品官员的待遇。古人根据级别不同,设置的府第形制、规模也不一样,即使有钱,也不能盖逾越仪制的府第,否则就是违制,而违制是谋反的前兆,是很重的罪。同样,出门的仪式也有严格的制度,鸣锣开道,擎旗、牌、伞、扇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所以,开府仪同三司尽管不是具体的职务,但不仅仅是个荣誉,也是社会地位的肯定。

陈太建四年(572年),陈宣帝下诏让程灵洗配享高祖庙庭,高祖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庙号,程灵洗的排位能够在这里占上一个位置,也算是无限荣耀。宋嘉定年间敕建世忠庙,追封广烈侯,元泰定三年(1326年)加封忠烈显惠灵顺善应公。

程灵洗及早期程氏

对徽州社会的影响

现存的徽州程氏族谱中,对徽州始迁祖,上溯到程元谭。认为徽州程氏出自黄帝重黎之后,周朝大司马休父,辅佐周宣王中兴,封程伯,子孙遂以国为姓。汉末程普,随从孙权平定江东,大破曹操,封为都亭侯,赐宅第于建业(今南京),晋永嘉之乱,程普的后人程元谭,辅佐琅琊王有功,后担任新安太守。他在徽州有善政,老百姓纷纷请其留下,被赐宅第于郡西黄墩,于是世居于此。程氏人丁兴旺,散居各地,联络紧密,颇具声势。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清同治《程氏抄谱》,据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婺源溪源派程士培所修谱抄录,其中徽州六县程氏分支如下:休宁68处、歙县62处、婺源48处、绩溪17处、祁门5处、黟县2处;徽州以外程氏分支有:旌德县17支、德兴县9支、淳安县7支、浮梁县6支、乐平县7支、开化县5支、太平县3支、鄱阳县2支、泾县2支,万年县、南丰县、博野、河南各1支。这是清初新安程氏在各地分布较为详细的资料,证明徽州程氏兴旺发达的情况。程氏迁入徽州以后,把他们的礼仪文化带入徽州,从而影响了徽州的世俗礼仪。以他们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带动徽州土著强宗向他们靠拢,是最早将中原文化传入徽州的播种人。同时,又是融合土著越文化的代表。

徽州文化的形成,移民起到重要作用。迁徽士族为避难进入徽州,必须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有着保卫自身安全的观念。这种观念与当地剽悍尚武的越民习气融合在一起,形成“保捍乡土”的观念。正如宋罗愿在《新安志》中所指出的“自昔特多以材力保捍乡土为称”。中原程氏在土著越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就出了不少以武功著称的人物。程灵洗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儿子程文季也是“幼习骑射,多干略果决”。

这种尚武基因,始终存在于徽州文化中。后世对太极拳起源,追溯到程灵洗,便是对徽州文化尚武基因的认同。明清时期,徽州民间依然习武成风,至今民间仍留存不少延请拳师的“拳关”文书。祁门县查湾村汪姓宗族专门立有“拳头庄”,庄中佃仆只要是16至45岁体魄健康的男子,都要进行武术训练。尤其是休宁县汊口程氏以武术名世,明万历年间,县令侯安国召集汊口程氏在衙门内表演武术,“程氏子弟十余人,各手持其器至,刀戟犀利,鞭简(锏)皆重数十斤,使命之独舞,再对舞,继之群舞,飘花飞雪,回若旋风”。程冲斗(程宗猷)更是一代武术宗师,著有《耕余剩技》一书流传后世,包括“少林棍法阐宗”、 “单刀法选”、 “长枪法选”、 “蹶张心法”4个部分,是享誉武林的名著。

程氏入徽以后,从中原带来财富、学问经验和劳动技能,这些都是他们帮助徽州发展经济的资本。程灵洗爱好播种耕植,下田割稻、上山打柴,就是老农也不如他。家中女眷也没有一个闲着的,程灵洗督促她们纺纱织布。他乐善好施,对贫寒人家乐于施舍,丝毫不吝啬。晋南朝时期,由于中原士族的帮助,徽州成为一个非常富足的地区。《隋书・地理志》对当时徽州的情况曾有记载:“其君子善居室,小人勤耕稼。衣冠之人,多有数妇,暴面市廛,竞分铢以给其夫。及举孝廉,更要富者,前妻虽有积年之勤,子女盈室,犹见放逐,以避后人。俗少争讼,而尚歌舞。一年蚕四五熟,勤于纺绩,亦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隋书》并没有直接记载徽州的情况,而是在记了豫章郡情况之后,为节省篇幅计,称新安“俗又颇同豫章”,引文为《隋书》记豫章语)

尤其要指出的是,与程灵洗同时而稍早一些的徽州程茂、程,将中原汉文化中“崇尚文雅”的文化风气带入徽州,留下徽州现存最早的文学作品,成为徽州文化的先声,为徽州文化由“尚武”向“崇文”演化奠定基础。

程茂,休宁篁墩人。齐永元年间担任郢州长史,当时萧衍在襄阳起兵造反,分兵围住郢城。程茂与守将张冲协力据守,并行文进谏萧衍,劝其不要造反,写有《责萧衍犯顺书》,这是目前见到的徽州籍作家所写的第一篇议论性散文作品,全文收于《新安文献志》。程是程茂的儿子,从小就能写很好的文章,以诸生选为司徒左长史。梁大同年间,为秘书少监,与当时的著名诗人柳恽齐名,所作《东天竺赋》为文士所传。《东天竺赋》为徽州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篇徽州籍文学家所创作的抒情性作品,殊为可贵。

程茂的创造是不自觉的,他以日常应用文体尽自己军人的本职,而无意中却使他的书信成了徽州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第一篇议论性散文。程是自觉的文学创造,因而文学价值更高。正由于他们在文学上的自觉与不自觉的行为,使得徽州文学在初创之时即显出成熟的面貌与格调。他们的文学创造客观上成了徽州文学初创时期的代表。

从南朝时期程灵洗及程氏对当时徽州社会的影响中我们可以看出,徽州程氏在徽州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建立了徽州人共同的文化意识,促进了徽州经济发展,是徽州文化形成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程灵洗与太极拳起源

从程灵洗的生平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完全是一个以战功著称于史册的武将。不仅如此,程灵洗还是一位创造了太极拳的祖师。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程灵洗是一位有贡献的人,在追溯太极拳的历史时,都要提到他。

徽州土著好武习战,长期居住山区,登山越险,穿越丛棘,就像鱼儿在水中游弋,猿猴在树上腾跃一样自如。孙吴政权在设置新都郡后,土著山越多次起来反抗,使这种好武习战之风延续。进入南北朝以后,依然如故,经常反抗朝廷。土著越民的好武习战的习性,影响了早期迁居徽州的中原人士,使得迁居徽州的中原人士也都以尚武为风气。

最早来到徽州的移民,相对人数较少,在土著强势的情形下,必然处处适应当地的习俗,遵行当地民族的习惯,文化融合也是以中原汉文化适应土著越文化为主。其中明显的例子便是,土著越人“好武习战”,如果移民没有“好武”的斗志和强壮的体魄,就难以在这里立住脚跟。来到徽州的移民,都是久经战乱的逃亡者。经过长期跋涉和磨练,体力和智力方面的弱者被淘汰。最终到达徽州的,是其中的强者,自然能适应这里的环境。徽州程氏源于北方,其远祖程普,迁移徽州始祖程元谭都是行伍出身,程灵洗更是以武功著称于世。

民国年间,有位袁世凯的幕僚,太极拳大师宋书铭,著有《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这本书记载了程灵洗太极功的传承过程。说是南北朝梁武帝时,梁人韩拱月创编太极功,并著有《观经悟会法》,“太极功非研《易》不能得,尤须朝夕悟在心内,会在身中,超乎象外,得其寰中,有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意思是说,练太极功必须要研读《易经》,每天朝夕参悟,以《易经》中的道理体会太极功的动作,这样就会获得别人所不知道的奥妙。程灵洗年轻时,随从韩拱月学习太极功,苦练多年很有成就,步履轻快,日行200里。曾经徒手与数十人搏斗,大气都不喘。他还以太极功训练乡里的子弟,抵御盗贼。

到了南宋,休宁人程,官至吏部尚书、龙图阁学士。程精通易理,擅长远祖程灵洗一脉流传下来的太极功。改太极功为小九天,共15势,势名有:七星八步、开天门、什锦被、提手、卧虎跳涧、单鞭、射鹰、穿梭、白鹤升空、大裆拳、小裆拳、叶金花、猴顶云、揽雀尾、八方掌。而这15势也成为程氏太极拳的拳势功法。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著名武术大师、武术理论家吴图南出版了他的武术专著《国术概论》。这本书中,吴图南在《太极拳史略》一节中,专门为程灵洗立传,记载程灵洗传太极功,保障乡里的事迹。同时也记载了程所创的小九天15势,认为程氏太极拳的要点就在于“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并指出程氏太极拳还有两部口诀,为《用功五志》和《四性归原歌》。

程灵洗崇拜的产生与发展

程灵洗生前战功卓著,是新安人民的保护神,在他去世后不久,乡里中人便纷纷结社,筑坛、建祠、构庙,祭奠心目中的大英雄。久而久之,有关程灵洗的神话传说流行起来,最早是一个有关射蜃(传说中的一种蛟龙)除妖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的是黄墩边上有一片大湖,湖中有蜃,常和岩寺边上吕湖中的蜃相斗,但总是打不过吕湖中的蜃。一天程灵洗做梦,见蜃从黄墩湖中出来,变成一个道士,对他说:“吕湖蜃想霸占黄墩湖,常来捣乱,我斗它不过。长此下去,黄墩湖中的鱼就会越来越少,村民也就无鱼可打了。明天它还会来,你如果能助我一臂之力,以后必定厚报。”并且告诉程灵洗,两蜃相斗时,那只披着白色披肩的蜃就是黄墩蜃。第二天,程灵洗带着弓箭,率领村中的一批少年,锣鼓喧天地前往湖边等待。不一会儿,湖水奔腾浩荡,云雾笼罩,只见一只披着白色披肩的蜃与一只披着黑色披肩的蜃在湖中鏖战,披着白色披肩的蜃明显处于下风。程灵洗于是搭箭弯弓,射中穿黑色披肩的蜃。顿时云开雾散,湖水平静下来,后人就把吕湖蜃死的地方取名蜃滩。一年以后的一天,有一位穿白色衣服的道士来到他家,向他母亲求食说:“有劳老太太准备酒食,今天我为你找一块风水宝地作为墓地。”程母就准备了酒菜食物。白衣道士让程母跟随他走,来到一座山前,就用食物作为标志,说:“葬在这里,家里子孙日后必有大贵。”等到程灵洗回家,母亲将此事告知。程灵洗便将父亲的遗骸迁葬到此处。梁代末年,江南发生侯景之乱,程灵洗率领同乡1万多人保卫新安郡。后来又随陈武帝陈霸先征伐,屡建奇功,成就一番伟业,新安程氏也世代建功立业,成为新安大族。

到了南宋,民间又出现了关于他的三个神话:一是向忠壮公祠求雨灵验。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和淳熙八年期间,徽州大旱,民不聊生,老百姓到处求雨,土地庙、龙王庙、汪王祠等,都求遍了,也没有求到雨。于是大家又来到忠壮公祠求雨,大雨随即而至,百姓奔走相告,直呼灵验。二是忠壮公驱除蝗虫保护庄稼。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和嘉定二年期间,闹蝗灾,蝗虫蔽空遮野,所到之处,颗粒无收。官府和百姓采取了各种办法,都不能见效。没有办法,便又集中到忠壮公祠祈祷,随即蝗虫退到徽州境外数百里,其他州县仍然有蝗灾,但徽州境内则连一只蝗虫也没有。三是忠壮公呼风唤雨。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徽州闹旱灾,但旱情各地不一。老百姓便到忠壮公祠祈祷,说是哪里需要雨,哪里不需要雨。果然需要雨的地方,大雨滂沱;不需要雨的地方,则滴雨不下。大家都称,是程灵洗在呼风唤雨,指挥云风。

正因为对程灵洗的传说越来越神奇,对程灵洗的崇拜也越来越隆重。早先对程灵洗的崇拜,只在他的乡里黄墩一代流行。据《新安志》的记载,程灵洗的故居在黄墩湖的东边二里地,故居的南面有一棵大楮树,几十个人才可以将它围起来,有1000多年的历史,乡里人都称其为“千年木”,并在大楮树下建立了忠壮公祠。程灵洗的墓在湖西北黄牢山下,自从程灵洗显灵的传说流行以后,人们又在墓旁立了一个神坛,遇到水旱灾害,6县80余社的百姓都纷纷前来拜祭,祈求消灾。拜祭需要设置程灵洗的画像,祭坛没有房屋,安放画像无法遮挡风雨。于是有一位姓方的士绅便盖了几栋屋宇,用于安放程灵洗神像,成为最初的程灵洗庙,罗愿专门写了一篇《歙黄墩程忠壮公庙碑》记下了这件事。

南宋宝庆年间,当地百姓(主要是程氏)一致要求为程灵洗庙讨个封号,里社具文报县,县报州,州报转运使,直至朝廷,宋理宗赵昀于是赐庙号“世忠”。匾额及“赐世忠庙额敕黄牒”送达黄墩的那天,世忠庙里金碧辉煌,碑文林立,庙前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击鼓鸣乐,万人俯拜,对程灵洗崇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程灵洗也由凡胎肉体,演变成了徽州的神o。后来程氏后裔程、程卓、程覃、程纭⒊惕啊⒊惕6人又在篁墩买地建庙,并捐田作为祭祀的经费,招僧庆如到庙里来侍奉香火。从此,程灵洗作为徽州乡土神o的地位正式确立。祭祀活动以篁墩为中心,向周围几个县扩展,遍及徽州大地。

到了元代,对程灵洗崇拜的流行程度又有了提高。大家到黄墩世忠庙去祭拜程灵洗,总是不方便,于是便想出了请神,将程灵洗的神灵请到自己的乡里来祭拜的主意。于是各地的世忠行祠也开始不断涌现,如歙县槐塘、婺源龙山、休宁汊口乾龙山等地,就建有世忠行祠。所谓世忠行祠也就是为程灵洗神灵修的行宫,可以让程灵洗神灵在自己的乡里住下来,便于乡里百姓祭拜。这种世忠行祠后来也被称作世忠庙。

明代初期,朝廷梳理地方神o,确立祀典,程灵洗成为徽州祀典中的神o。地方官员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到黄墩世忠庙去祭拜程灵洗。世忠行祠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徽州出现了“行祠布东南”的局面。屯溪前园渠东的程灵洗行祠,始建于明正统年间,面积为554平方米,砖木结构,正堂有四根楹柱,东西共有八槛。前瞰石溪,右临水渠。后来又增建寝室。广厦回廊,虹贯钩连。建筑宏伟,颇为壮观。前面原来还有一座牌坊,石雕精美。现在这座行祠已经作为程大位纪念馆的一部分,布置为覃思堂珠算资料馆。清代,随着徽商勃兴,祭祀活动的态势由士大夫唱主角转变为由商人主导。对程灵洗崇拜也由徽州本土向徽州以外的地区流行,安徽的东流县(今东至县)、巢县(今巢湖市)、含山县,河南的信阳州(今信阳市),湖广的兴国州(今江西省兴国市)、应山县等地也都有程灵洗的行祠。

程灵洗崇拜在徽州流行了1400多年,直至1960年代初,徽州乡村还到处可见世忠庙。据绩溪县仁里村老人回忆,1950年代,他曾参加忠壮公求雨的游行活动。当时忠壮公像端坐在龙椅上,由4个年轻人抬着,前面2个彪形大汉各用大秤杆抬着特大的铜锣,鸣金开道,后面锣鼓喇叭,彩旗飘飘,簇拥着众多百姓,踏着村里的青石板大道,向田畈走去,祈求老天降雨。

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崇拜,持续时间长达1400年之久,这在徽州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很少见,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如今,程灵洗作为徽州神o,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他作为一名保家卫国的骁勇战将,则流芳千古,成为徽州人心中永远的骄傲。

综上所述,程灵洗是南朝时期以武功著称的一员名将,在建立陈朝的过程中战功卓著,位同三司,是徽州历史上第一个被列入正史传记的名人。作为徽州程氏显祖,与其他程氏一道,促进了中原汉文化与徽州土著越文化的融合,对徽州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融合土著越文化尚武习俗与北方士族聚族自保风气的过程中,形成徽州文化早期“保捍乡土”的文化属性。而其尚武精神,也成为中华武术的象征内涵,程灵洗本人成为中华武术代表性拳种――太极拳创始人之一。程灵洗一直是徽州人极为崇拜的对象,并经历朝历代的演绎,成为徽州的地方神o。

[作者系黄山市地方志办公室调研员,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会长]

上一篇: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控制 下一篇:探究火力发电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以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