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小儿药物性血尿临床探讨研究

时间:2022-10-16 03:20:24

36例小儿药物性血尿临床探讨研究

摘要:目的 对小儿药物性血尿进行临床探讨和研究。方法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2月前来我院就诊的药物性血尿患儿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导致小儿药物性血尿的主要原因,并制定出针对治疗的措施。结果 临床上使用解热镇痛药、抗感染药物以及中草药极易引起小儿患药物性血尿,对患儿进行离心检查,均显示有镜下血尿,经对症治疗,3~8d后有21例患儿血尿症状基本消失,有10例患儿治疗1d后症状基本消失,其余的5例患儿在治疗后的半年内症状基本消失。结论 临床上应积极治疗小儿血尿症,分析发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注意用药安全,才能有效改善药物性患儿的症状以及预后。

关键词:小儿药物性血尿;离心检查;临床疗效;合理用药

血尿属于泌尿科常见症状之一,尤其在小儿患者当中极易出现。药物性血尿的发生通常由于患儿在用药过程中不注意安全,药物的使用不合理,导致药物消化后的产物在代谢、排泄过程对人体的肾脏产生了一定损坏,最终出现了患儿镜下肉眼可视的血尿。近2年来,临床上药物的使用量不断扩大,也出现了较多的小儿药物性的发病情况。因此,探讨出对小儿药物性血尿的临床治疗措施十分有必要。现对2012年4月~2013年12月前来我院就诊的药物性血尿患儿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2月前来我院就诊的药物性血尿患儿36例,已经确诊为药物性血尿,患儿均进行住院治疗。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1个月~11岁;症状表现:26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消耗,导致营养不良的情况加深,以及负氮平衡,围手术患儿为可视血尿;伴有尿痛、尿急的患儿有4例,伴有面部浮肿的患儿3例,有轻微高血压升高的患儿2例,有休克表现的患儿1例[1],经治疗后成功挽救患者。

1.2方法 统计收集36例血尿患儿的临床治疗资料,分析患儿的用药情况,找出引起患儿血尿的主要药物。对所有患儿进行检查,包括血尿常规、沉渣镜检查、肝肾功能检查、腹部影像学X线检查、双肾输尿管膀胱B超检查等,全面检查。提取患儿的尿液进行细菌培养检查,以及泌尿系统B超检查、尿钙检查;给予4例患儿肾血管造影检查及肾部影像学CT检查、3例患儿给予溶血、造血系统检查。K进而有效排除肾小球疾病或其他潜在疾病引起的药物性血尿,才可进行对症治疗。

对患儿进行治疗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患儿停药,其次针对每位患儿的情况对症治疗。如有药物过敏引起的间质性肾炎患儿,则立即给予肾上腺素皮质激素注射;如患有肾衰竭的患儿,应首先平衡患儿的电解质和酸碱度,预防氮质血症的发生;或者给予患儿透析治疗,即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由抗肿瘤类、水杨酸类或者磺胺类引起的血尿患儿,首先给予补液输入,达到碱化尿液的目的。治疗过程注意保护患儿泌尿系统。治疗结束后,注意让患儿保持良好的休息和合理的饮食[2]。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产生的数据采用SPSS11.0处理软件进行处理,两组数据资料对比行χ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行t检验,当P

2 结果

2.1药物分析结果 临床上因为使用解热镇痛药、抗感染药以及中草药这三种药物,极易引起小儿血尿。经临床检验,本次36例患儿中,由解热阵痛药引起的血尿患儿有18例,抗感染药物引起血尿12例,服用中草药引起血尿5例,其他原因1例。患儿临床表现均为离心镜下肉眼可视血尿。

2.3治疗结果 经临床积极对症治疗后,无患儿死亡。对患儿进行离心检查,均显示有镜下血尿,经对症治疗,3~8d后有21例患儿血尿症状基本消失,有10例患儿治疗1d后症状基本消失,其余的5例患儿在治疗后的6个月内症状基本消失。对全部患儿实施为期2年的随访,均未有复发病例[3]。

3 讨论

临床上合理使用药物十分重要,尽管药物可以治疗机体的疾病,但进入人体后也会产生一定的负作用,尤其对人体的代谢功能影响较大。当药物进入人体的泌尿系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最终出现血尿症状,我们将其称之为药物性血尿。近几年医学的发展使用药量越来越广泛,不合理用药的问题随之增加,血尿患者也逐渐增多。患儿的机体尚未发育成熟,也比较容易受到药物的负作用的影响本次研究总结了药物性血尿的诱发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有部分药物的毒性较强,可对患儿的泌尿系统造成直接性的损伤,这类药物主要有解热镇痛药、头孢菌素类、磺胺类药物等,可导致患儿近端的肾小球上皮组织发生坏死、肿胀的现象,从而导致血尿的发生,有相关研究表明,药物的使用剂量也会发生血尿。同时,部分药物长时间使用,累计于肾脏,也会造成血尿的发生;②药物的配伍问题:药物的不合理配伍会引起患儿的血尿。尤其是中草药的配伍,诸如山楂与五味子等酸性较强的草药,当与磺胺类药物配合使用时,就会降低磺胺类的抗菌功能,增加了药物的沉积,从而引发患儿血尿;③经本次研究,发现患儿服用解热镇痛药后出现药物性血尿的几率最高,原因是该类药物会产生抑制环氧化酶的物质,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造成患儿的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后发生肾小管毒性作用;④抗生素药的不合理应用,使得患儿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大量含有铅、砷、汞等危害肾功能的中药材的应用等均会造成小儿药物性血尿的发生。

以上总结是本次研究发现引起小儿药物性血尿的主要原因,现针对原因总结出这些预防措施:①临床医师提高自身对药物的认识,熟练掌握各类药物的禁忌事项和适应范围,做到合理用药、配药;②对患儿实施适当的尿液碱化治疗,在给予患儿磺胺类药物的治疗过程中,可给予患儿服用等量的碳酸氢纳,以促进尿液碱化速率,降低药物对患儿机体的损伤程度;③对于部分发热、呕吐而导致血容量减少的患儿,应及时地给予患儿实施纠正脱水治疗,并控制好输液治的速度和输液的浓度;④对于一些需要联合用药治疗的患儿,应严密监测患儿在用药期间的药物反应,并定期对患儿实施血尿常规、肾功能的检查;⑤正确认识药物,尤其是中药药物,不可盲目地认为中药药物无毒副作用,在使用时应严格把握剂量,避免配伍失误。

参考文献:

[1]庞丹,杨帆.尿隐血试验对血尿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2(02):110-111.

[2]秦正强.儿童药物性血尿4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21(03):211-212.

[3]黄伟萍.小儿药物致血尿67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01(22):170-171.

上一篇:卵巢颗粒细胞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 下一篇:热毒宁治疗小儿热性惊厥4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