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那挂猪下货

时间:2022-10-16 02:14:30

猪下货,当然是指心肝肚肠等一应下水,而老家人说的一挂,则是指除了这些之外,还包括猪头、蹄子、尾巴等。在老家,猪下货是家家户户年关必备之物,有的是完整一挂,有的则只要心肝肚肠,也俗称“软下货”。

记忆中,即便是生活还有些窘迫的过去,家里过年也一定要备下完整一挂下货。要知道,一挂下货不但是满满一大盆,而且收拾起来相当费时费力,尤其是大肠小肠,要用碱面反复揉掏搓洗。一直担当此任的大哥曾说,收拾一次大肠,几天内无论再饿再馋,面对煮好的大肠也没有胃口。收拾猪头猪蹄更需细心,那时当然没有沥青拔毛,只能将炉钩烧红,将未刮尽的毛茬一点点烙烫干净。所以每到收拾下货这天,全家都要上阵。忙活一天下来,满院子都是烫烙猪毛的焦煳味道。现在想起来,那时的人们真不简单,现在看来技术含量颇高的煮下货,随便哪家都能对付。只需再普通不过的泥灶,再添上几根粗柴,几个钟头下来便满院飘香,肉味扑鼻。父亲临近年关也忙着上班,煮下货的重任便落在母亲肩上。母亲煮下货,看起来并不难。将收拾好的下货放进大锅里,先用开水过一遍,去掉血沫杂质。然后将下货在锅里码好,放上不少切成大段大片的葱姜,再将备好的大料等调料用蚊帐布缝成一个小口袋,一并压进加了水的大锅里。水必须一次添足加够,然后便开始烧火煮炖。这是个工夫活,反正农村有的是柴,年关也有的是时间。火无需大,只需在灶里填一根粗柴,让火苗不紧不慢地舔着锅底,各种下货便在渐渐滚开的汤汁中互相挤碰,慢慢浮到汤面忽又潜了下去。不久,过年特有的那股浓郁肉香便四散弥漫开来。在老家,临近年关时哪天该干什么都有讲究,各家各户好像事先商量好一样,几乎在同一天蒸干粮,一个日子做豆腐。而煮下货大都在腊月二十六七,一来好让煮好的下货再进一步入味,尤其要让汤汁凝结成冻;二来也能让辛苦忙过年的乡亲们早些尝尝。

之所以年关要备下货,当然是为了能在过年饭桌上撑门面。在城市的饭店宾馆里,下货一般上不了席面,但在老家却大为不同。一来下货品种多,味道重,量大实惠,随便搭配都是硬菜;二来已是熟食,制作起来很是方便。最经典的下货菜,当属菠菜拌猪肝和白菜心拌猪头肉。过年大都吃得油腻,清清爽爽的凉拌菜便格外受欢迎。下货固然是肉,但有了青菜搭配,再调上稍多些的陈醋或芥末,一口下去便胃口顿开。当然,有了完整一挂下货,拌完了猪肝可再用猪心,白菜丝拌猪耳朵同样清爽。另外,辣炒猪肚、大肠炖豆腐甚至猪蹄直接切盘,也都年味十足,百吃不厌。但凡年关家里来客,无论桌上如何丰盛,吃饭时一碗汤菜必不可少。所谓“汤菜”,就是将炸好的豆腐斜切成片,和白菜等一起炖。炖汤菜最重要的是需要底味,就是煮下货的汤冻。因为底汤味重色浓,所以加上一两勺汤冻,菜里便无须放盐。如此炖出来的汤菜不但味香软烂,颜色也格外红亮好看。

后来,虽然下货依然年年准备,但不再像以前那样为图便宜自找麻烦,而是直接在集上买好,然后找人煮好送来。加工费自然要付,但真省事不少,况且人家煮出来的味道也的确特别。再后来更是省事,直接去买现成的熟下货。去年我过年回家,问母亲下货买了没有,母亲说父亲早就订了。母亲还说县城边上有个村子,靠煮下货出了名,以村名为商标的猪下货名声已经传到省城,临近年关供不应求。好在父亲去得早,总算订上一挂。不几天煮好的猪下货便送了过来,当然价钱也贵了不少。煮好的下货用偌大的白色收纳箱盛装着,外面贴着标签,标明下货种类、重量,俨然有了些大品牌的模样。

过年的形式年年不同,过年的味道却永远不变。沉浸在浓浓过年味道和团聚气氛之中,任何带有历史印痕的东西都有了别样味道。而一挂浓香四溢的猪下货,虽然不再是年关餐桌上的主角,但无论在过年准备的年货单中,还是在离家千里的记忆深处,都必不可少而且回味悠长。

上一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之一般人群膳食指... 下一篇:法国:“四轮驱动”成就中小成本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