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金”时间银行

时间:2022-10-16 02:10:19

“一寸金”时间银行

[摘 要] “时间银行”是人们在空余时间通过帮助他人获得相应数量的“时间币”,在需要帮助时,可用“时间币”兑换等值的服务。将“时间银行”引入到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中,促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探讨一种新型大学生志愿互助模式。目前这种新型模式在实施中遇到一些问题,为此需加强倡导和宣传,加强志愿者管理,寻求技术支持等。

[关键词] 时间银行;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交换;互助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010-2

一、“时间银行”概念和意义

(一)“时间银行”的概念

“时间银行”模式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卡恩于上世纪80年代所创造的。时间银行模式的前期假设是人的劳动是不分贵贱的,每个人的时间是平等的。人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以时间币为单位存储到自己的时间银行系统中,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去支出存储的时间币,解燃眉之急。

(二)“时间银行”的意义

“时间银行”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修补疏远冷漠。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远。“时间银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丰富精神生活。“时间银行”充分利用了人们的空闲时间和技能,使人们能够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互帮互助的快乐,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3.节约社会成本。“时间银行”的经济价值在于通过两个人利用空余时间为对方提供需要的服务和帮助,提供和支出服务和帮助的时间以“时间币”而不是金钱的方式来进行结算,节省了不必要的经济开支,也使得时间不会虚度。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时间银行”的概念早已风行欧美。早在10多年前,“时间银行”在中国大陆得到了本土化的实践,许多省份的社区也在进行着“时间银行”的尝试。

二、对“时间银行”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主要的观点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布劳把社会交换界定为“当别人做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做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他又区分了两种社会报酬:内在性报酬和外在性报酬。“内在性报酬”即从社会交往关系本身中取得的报酬,如乐趣、社会赞同、爱等;“外在性报酬”即在社会交往关系之外取得的报酬。如:金钱,商品、邀请、服从等。从社会交换理论来看“时间银行”就是大学生交换服务和技能的平台,从这种相互交换中每个人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相对于其他的无偿支援服务,“时间银行”注重交换的对等性和双向性,既有内在性的报酬如:信任、爱和感激等也有外在性的报酬如:帮助和服务等,一味付出的无偿志愿劳动变成储蓄爱心将来获得回报的互助行为。这种特质更加能够激发起大学生参与的动机和积极性,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心理。

三、大学生时间银行的创新性分析和可行性分析

(一)对大学生时间银行的创新性分析

虽然“时间银行”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是,目前也有些关于“时间银行”的研究文献,从这些文献中来看,“时间银行”主要运用于社区老年人、志愿者群体和闲散青少年这几类群体。尤其是在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使之用于养老,成为一种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的新机制。学界有关“时间银行”的探讨主要表现为对时间银行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和运行模式的探究。如马贵侠在《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一文中探讨了社区“时间银行”在居家养老中的运用,并认为“时间银行”模式是解决居家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我国的时间银行的发展受到制度规范缺乏,技术性支持缺失,规范化培训以及持续性激励的不足的困扰。最后指出要促进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就要运用整合的养老工作机制,以实现社会养老资源的有效配置。

而对于将“时间银行”运用于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的探讨较少,大学生作为志愿活动的主力军,社会风尚的传播者,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克服“时间银行”在老年人群体开展所遇到的局限和不足。和国外的助老时间银行相比,我国的助老时间银行的对象,内容方面范围都要小,服务项目也多是简单劳动,比如:看护、购物、谈心、清洁、住院陪同等。由于大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较多,所以大学生能够提供的技能和服务项目较为丰富,服务的含金量也较高。此外,助老时间银行主要是低龄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服务,而高龄老人往往成为助老服务的受益者,经常是从时间银行支出而不是存储。现代志愿服务精神强调的是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和“互惠互利”,将时间银行引入到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中,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促使志愿服务能够持续发展。

(二)对大学生“时间银行”的可行性分析

“时间银行”运用于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中有以下优势:1.相对于其他人群,大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对于新鲜事物也比较能够接受,这也为时间银行在大学生群体中间实施减少了阻力。2.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习,大部分空余时间则浪费在电视和电脑上,有些人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大学生参与时间银行能够充实课余时间,丰富课余活动,增强人际交往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根据《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45.5%的学生有自己的计划,无计划安排的占54.5%;认为没有必要安排课余时间的同学有8.0%,有必要的是81.7%。此外,有22.1%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电脑超过4个小时,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合理安排课余时间。从另一方面来说,有近72.3%的学生希望通过课余时间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社交能力。“一寸金”时间银行能够满足大学生这方面的需求,吸引大学生参与,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四、实施中的困境

(一)公众认同问题

“时间银行”毕竟在我国属于新鲜事物,公众对其的认同度并不高,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是如此。向大学生讲清楚志愿服务的概念和操作模式并非易事,对这个新鲜事物的陌生也阻碍了大学生参与这种互助模式的热情和积极性。而获得大众的了解和认同也需要长时间的宣传和推广。

(二)服务的计量和兑换问题

服务计量和换算是“时间银行”运行的最为关键的技术性问题,有序的计量和提出不同性质服务之间公平的相互兑换标准,是保证“时间银行”良好运行的关键。“时间银行”是一种交换行为,如果单纯以时间为单位来对服务进行计量,不考虑服务的技术含量,人们就会选择以较轻松的服务来换取等时长的较复杂的服务,就很容易形成价值量不平等的交换活动。如果是把服务的含金量考虑到计量方式中,由于“时间银行”服务的内容十分广泛而复杂,厘清各种服务之间兑换关系存在极大的困难。

(三)服务风险问题

志愿服务风险无处不在,志愿服务中的风险既包括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过程中自身可能遭受的损失,也包括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可能给他人造成的损失。大学生在进行这种志愿服务中时,往往存在这些风险。如何防范和应对这些风险是志愿服务顺利开展的保障。

(四)“时间银行”信息化程度不高

在“时间银行”的具体操作方面,“时间银行”的志愿服务时间“储存”普遍有管理不善的问题。为此,需要建立计算机管理的操作平台,在这个操作平台中,对于存取时间币的记录进行信息化管理和量化,这就需要有相关的技术支持。而在现阶段实施中“时间银行”都是通过手工制表记录,管理方式十分传统,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实际操作和推进。

(五)志愿者管理问题

“时间银行”大学生志愿互助模式其实是一种通过第三方平台的志愿互助行动,既然是志愿活动我们就要加强对于志愿者的管理,不应忽视志愿服务热情有余、专业不足现象的存在。志愿服务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性,才能保证服务的质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服务时间的长短上面。同时,也要对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时间进行监督和评估,避免弄虚作假。

五、解决对策

(一)倡导和宣传“时间银行”大学生志愿互助新模式

加大宣传“时间银行”的“互惠互利”的新理念,树立奉献,互助、进步和友爱的新观念。宣传的途径包括:一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及杂志等媒体进行报导讨论;二是针对大学生群体举办一些“说明会”,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时间银行”。

(二)寻求技术支持,创立时间银行的信息管理平台

建立时间银行的信息的管理平台,信息平台的内容包括:志愿者的个人的基本信息,志愿者个人的空余时间、掌握的知识技能,每个志愿者个人的时间银行管理系统等等。通过电子信息化管理,避免人为操作带来的一些弊端,及时记录时间币的存取,提高时间银行的公信力。

(三)加强对于志愿者的管理,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性

为了保障志愿服务的质量和专业性,必须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和管理。可以从志愿者本身的意愿和需求出发,加强其服务技能培训。可以聘请一些专业人员来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比如:针对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需要进行心理疏导。这就需要有专业的心理学老师来对志愿者进行心理方面的相关培训,教授一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技巧,使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得到提高。

六、结论

“一寸金”大学生“时间银行”在加强社会交往,弘扬互助精神,改善社会风气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种互助志愿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是对现有志愿活动面临的挑战和不足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工作路径。但也显现了一些问题:机构的信用问题、服务的换算问题、志愿者的专业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往往会成为其发展运行的阻碍。这种新的志愿互助模式的发展需要志愿者、“时间银行”本身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从组织管理、志愿者培训、风险规避等方面改进和规范。

参考文献:

[1]陈功,杜鹏,陈谊.关于养老“时间储蓄”的问题与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1,(6).

[2]程梦怡,蔡标兵.“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闲散青少年社会工作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3,(2).

[3]邓志峰.关于我国助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的思考[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

[4]方霁晗,戚萍,朱杰.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报告考[J].职业圈,2007,(4).

[5]马贵狭.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6).

[6]李晓燕,孙林.我国“志愿时间银行”问题研究――现状、问题和对策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3,(1).

[7]林欢欢.试论社区“时间银行”的发展困境和对策[J].社会工作,2012,(12).

[8]夏辛萍.时间银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初探考[J].人民论坛2012,(17).

作者简介:施旦旦(1989-),女,汉族,浙江绍兴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

上一篇: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实践思考 下一篇:浅析医务人员对艾滋病歧视态度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