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通渭县发展旱区农业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19 08:45:47

对通渭县发展旱区农业的几点思考

[摘 要] 就定西市而言,通渭县属传统农业大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 “富民”政策实施,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但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科技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走很长的路。

[关键词] 旱区农业;灌溉;科技;人才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19-1

一、通渭县农业资源的现状

通渭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县区,发展旱区农业的潜力较大。一是土地面积广,大部分耕地土层较厚、土质疏松;二是光照、热量充足;三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农村劳动力近30万人,绝大多数劳动力身体好,文化素质较高,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精神较强;四是土壤、水、空气中的化肥、农药等有害成分残留少,适宜于发展无公害农业。所以,通渭县发展旱区农业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是,资源优势至今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旱区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一)自然条件严酷。通渭山大沟深、山体破碎、植被稀少,天然降水极其贫乏、有效水资源奇缺,干旱、沙尘、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干旱已成为农业生产的最大障碍。

(二)农业基础薄弱。土地相对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含量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完全是靠天吃饭。

(三)农业结构不合理。最突出的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自然规律相背离;二是与市场规律相背离,冬小麦产量和市场价格明显低于马铃薯和其他经济作物。

(四)农业综合效益低。通渭农业和农村经济仍是“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换油盐”的小农经济,仍是广种薄收、耕作粗放的传统农业,处于种什么、吃什么、剩什么、卖什么的提篮小卖水平,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低,综合效益不高。

二、发展旱区农业的对策

(一)加强对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加强对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是目前通渭农业种植在经济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水平都较低状况下的有效措施。因此,选择农业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如马营、鸡川、碧玉、陇川等乡镇,形成先发展部分地区,再带动全县发展的思维,通过农业灌溉技术、间作套种技术、农田防护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化肥施用技术、作物新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保鲜等技术的配套组装和大范围推广,提高区域农业综合水平,将通渭建设成为定西市高效农业的典型样板。

(二)发展节水灌溉、有限灌溉和中低产田改造

在通渭所有的耕地中,60%以上为中低产田。因水资源的时空调控不力及灌溉方法、灌溉管理的落后,干旱与土壤次生盐碱化成为中低产田的主要障碍因素,同时林业及生态用水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通渭粮食和其它农作物都存在供过于求的问题,所以应以马营、鸡川、陇川、碧玉四乡为节水灌溉、有限灌溉为中心,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改造中低产田,切实提高现有耕地资源的质量,改善农田内外生态环境,确保通渭县农业的持续发展。

另外,大力修造水平梯田,将中央财政对开荒造田的资金,转为对节水灌溉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的补偿,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节水农业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彻底扭转各级政府以扩大耕地规模为政绩的短期行为。

(三)大力扶持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在扶持畜产品加工及农业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的过程中,中央及省级政府要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加快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以此带动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改变通渭县畜牧业发展长期滞后的局面,促进通渭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出台优惠政策,为通渭牵线搭桥,组建精、深加工大集团企业,加强东部技术与西部原材料的结合,通过引进外资、发展合资企业等,使通渭成为农产品初加工生产基地、部分精深加工产品的专业生产基地。

(四)积极推行品牌战略

通渭农业的发展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趋势进行,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市场,实施特色名牌、品牌战略。一是各级政府应通过正在形成的政府网络,市场信息,介绍当地产品情况,实现网上贸易,极大地减少交易成本,尽量减小空间距离对通渭县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的制约。二是各级政府要树立服务意识,转变职能,有计划、分步骤地选择重点产品,利用电视、新闻网络和其它媒体发动宣传,提高、扩大本地品质优良的农副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的知名度,形成通渭特有的名牌或品牌产品。

此外,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要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引进发达技术,以促进通渭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在现有技术人员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培训、实践生产等方式以提升农业技术水平,还要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的引进高技术人才,为通渭农业发展输入新鲜的血液,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推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忠,巩友林,张云霞.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02).

[2]王永霞.秦安县旱作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02).

[2]令续鹏.对通渭县实施玉米全覆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调查[J].发展,2008,(03).

作者简介:吕彦霞(1982-),女,汉族,甘肃通渭人,甘肃省通渭县华家岭乡政府,研究方向:旱地农业生产技术。

上一篇:关于中美高等教育实习情况的比较探究 下一篇:浅析“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