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及转化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16 02:06:20

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及转化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2-000-02

摘 要 高校体育教育直接影响到我国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依然存在诸多矛盾。矛盾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以及师资力量不足和场馆设施缺乏等几个方面。文章主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转化策略建议,希望以此来推动体育教育改革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教育 矛盾

自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来,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多部委联合倡导下,全国亿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为高校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对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实要求广大大学体育教师和体育教育工作者积极投入到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研究中,使高校体育教育能够更好地为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服务,并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特有的素质教育功能。四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一系列改革措施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加贴近体育,增强锻炼意识,但我们在调查中不难发现,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矛盾。体育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并处于螺旋发展中的体系,应当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不断与外界保持交流、沟通并逐渐完善。因此,如何转化、解决这些矛盾,不但在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还对体育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体育教育改革开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

教育理论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要区别对待,促使其全面发展。就目前来讲,很多高校体育课设置呈粗放型管理教学。有些高校上课班级基本上还是按专业班级建制,实行统一的、单一化教学要求;有些高校虽然按照体育项目进行分班,但同一班级中男女学生混杂,而且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锻炼背景有明显差异,完全满足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统一与学生兴趣不相符

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使人可能从多种活动中做出选择,选择他所喜欢的体育活动内容或形式,并且乐此不疲。尤其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已经趋于成熟,自我意识较强,体育兴趣指向较为稳定。如果课程内容设置过于统一,就会使对该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上课时表现出懒散、注意力不集中、运动技能学习较慢等不良反应,进而影响其他学生,导致体育课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很多学生“爱体育,但不爱体育课”就是因此而来的。

(二)教学评价体系的统一性与学生个体差异的矛盾

由于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锻炼时间、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个体差异。过分强调体育具体成绩(分数)的评定,把学生完成具体体育项目的质量或数量作为考核的标准,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发展,忽视学生在体育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主动参与度、努力程度和获得的生理及心理愉悦程度,这样就会使教学评价丧失其激励、调节作用,会使学生产生骄傲、失落、自卑、厌学甚至对体育课恐惧的不良心理。这个矛盾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固然也是存在的,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则更加明显。

(三)运动负荷统一性与学生运动能力的矛盾

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在大学体育课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运动负荷的安排有着统一化、简单化、随意化的发展趋势。此外,课程的不同目标对运动负荷应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以传授技能为主和以身体锻炼为主的课的负荷要求不会相同,不同身体发展领域对运动负荷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具体运用时一定要结合每节体育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做到灵活机动,科学调节,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体育知识和能力培养与应试教育的矛盾

体育的本质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等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加强体育锻炼,有意识地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科学体育理念尤显重要。因此,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对人的培养不仅要着眼现在,更要放眼未来。教育目标的制定应当把培养大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和促使其身心发展健康作为阶段性目标,把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提升社会竞争力作为体育教育的最高目标。但现阶段很多高校体育教育未能坚定不移地贯彻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导致应试教育之风泛滥:很多大学生把体育锻炼、体育课当成一种“任务”、一种“负担”,为考试而锻炼。这显然偏离了“健康第一”、“快乐体育”思想,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自然也体验到不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我们调查可以发现,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有:

(一)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重竞技体育、轻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课主要模仿运动训练课形式,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忽视体育的文化、教育、娱乐等功能,重竞技、轻素质。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体育教学形式有所改进,体育教学项目有所增加,学生的运动竞技成绩可能会有所提高,但体育教育的对象应该获得的综合素质却可能没有丝毫的改变,难以实现素质体育教育的目的。

(二)忽视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体育教育教学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集中体现一定的人文精神,也反映出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你教我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略了教师其实是教育的组织者而不是运动专家。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体育锻炼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因此,体育教学中必须做到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习中的独立人格,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三、高校体育师资力量及体育场馆设施相对不足与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多样化的矛盾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愈演愈烈,各大院校在校学生人数屡创新高。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高校师生比例和人均公共设施面积逐渐下降。尤其类似体育、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程,有些高校师生比已达到1:300甚至1:400。如此悬殊的师生比让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体育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很多高校体育教师不受重视、声望较低,工作条件差,收入少,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竞争机制极不健全,导致一部分体育教师专业思想不稳,敬业精神不够。现有体育教师掌握的理论知识、科研水平、自然科学知识水平不甚理想,知识结构跟不上形势发展;体育场馆设施方面,虽然我国普通高校对于体育场馆等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体育活动场所,但随着学生对体育教学、课余锻炼以及锻炼环境要求不断上升,现有场馆已经很难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而且,不少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类型单一,例如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等场馆比例太大,而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场馆设施太少。另外,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相对处于混乱无序状态,现有场馆设施闲置严重、设施短缺、器材陈旧、资金不足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锻炼活动的开展。

四、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的主要矛盾转化策略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必须把“素质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唯一方向。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把以运动技术教育为主,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代之以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深化旨在追求运动乐趣的体育学习,为学生们自发、自主的学习活动形成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侧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独立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使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共同营造大学体育课堂“快乐体育”。

(三)采取分类分层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就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设计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学有所得,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分类分层的教学模式既能适应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不同需求,也能适应不同性别、锻炼基础的学生,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应该是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多模式分层教学。我们采取的分类分层教学模式,分类是指打破班级建制,按照学生对各个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男、女不同性别分类;每一类中,按照学生的体育锻炼基础、体能水平、技能水平进行分层。在教学中有区别地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内容、确立评估体系,实行分层要求。实践证明,实施分类分层教学能够明显提高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四)加强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从源头着手改革体育专业院系招生和培养模式,重视生源的文化素质,从根本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文化和运动知识素质以及专业教师素养;上级领导和院校各级领导应重视高校体育人才引进、体育教师队伍管理,加强在职教师进修、培训,建设好学科梯队,培养学术带头人,重视体育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体育教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加大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投入,提升管理水平。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场馆资源配置水平。同时加强场馆设施管理,切实提高场馆、器材的利用率,调整不同体育项目场馆配置比例与布局,增加紧缺型项目场地设施建设,使所有学生都能自由、自主地开展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参考文献:

[1] 蔡晓红.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3):117-120.

[2] 徐士芳,李祥春.分层分类教学模式探析[J].晋中学院学报.2007.24(1):112-114.

[3] ,王欢等.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体育学刊.2002.9(1):100-103.

上一篇:广州市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动机研究 下一篇:体育雕塑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