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记得,先要懂得

时间:2022-10-16 01:31:32

“临时的神经联系”的原理是记忆活动的基础

人们都知道,记忆对于学习是有着如何重要的意义。我们依靠着自己的记忆,才能把所学过的知识保存在自己的头脑里,作为往复继续不断地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和阶梯。如果我们的记忆有了缺陷,学习的环节就会中断,知识的体系就会破坏,甚至读了书也和没有读一样。所以有人曾把一些不注意使学生们巩固自己知识的教师,比作喝醉了酒的马车夫,他拚命地赶着马向前走,却忘了把所装载的东西牢牢地捆在车上,他以飞快的速度到达了目的地,可是车上的东西,沿路早丢了个精光。那么,他这次旅行,还有什么益处呢?因此,我们一方面必需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一方面还必需经常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如果一面不断地学习,一面又不断地遗志,结果“收支两清”,岂不等于没有学吗?例如,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一些自己应当答覆出来但是终于没有答覆出来的问题时,就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说:“这个问题,我彷佛是在什么书上读过的,可是现在一点也想不起来了”,或者说:“这个问题,我学是确实学过的,就是记不得了”,这还不是等于没有学吗?至于读了书为什么记不忙,有些人根本就不去追究原因,以求改进;有些人则是想当然地、笼统地认为:“记不住,就是因为目己的记忆力不好。”在这些人看来,有的人的记忆力生来就是好的,有的人生来就是记忆力不好,因而也觉得无法改进。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我们的答覆是否定的,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记忆活动,和“条件反射”一样,也是由巴甫洛夫所发现的那种称为“临时的神经联系”原理所形成的。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临时的神经联系”是由两种剌激同时地、反覆相适合地进行所引起的。例如用一种能引起动物“无条件反射”的剌激——如食物,和另一种“中性”的、即其本身并不能引起动物“条件反射”的剌激——如铃声,同时剌激动物时,那么,在动物的大脑半球皮质中,就要发生两个“兴奋中心”,在这两个“兴奋中心”之间就座立了一种“临时的神经联系”来。如果这两种刺激同时地、反覆相适合地进行多次,那么,“临时的神经联系”就会巩固起来。这种联系形成的结果,就会使“中性”的刺激也能引起像食物所能引起的那种反应来,如将铃声和食物相伴对狗进行若干次的刺激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就会分泌出唾液来,这就是“条件反射”。形成“条件反射”的这种“临时的神经联系”,据巴甫洛夫的解释,也就是形成人的“联想”的原理。巴甫洛夫写道:

“这种临时的神经联系是动物界和我们人类的一种最万能的生理现象。这种联系是由各种行动、各种印象、或者由许多字母、许多词和许多思想所形成的,它同时又是一种心理现象,即心理学家所称的那种联想。”(注一)

联想的规律,正是记忆活动的基础。如果我们仔细地想一想,就会知道,我们所以能够记住许多事物,总是从事物的一定联系中记住他们的。例如,我们记住了一个字,这就是说,我们把这个字的字形、读音和字义,在我们的头脑中联系起来了,这种联系形成之后,当我们看到这个字的样子时,就联想到它的读音和它所代表的意义了,这就是我们记住这个字了。又如,我们记住了一个人,这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个人的面孔(或者其它特点)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了,这种联系形成之后,当我们看到他的面孔时,就联想到他的名字来了,这就是我们记住这个人了。又如,我们记住了一个道理,这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个道理中所包含的许多概念有机地、逻辑地联系起来了。这种联系形成之后,我们遇到这个道理中的某一概念,就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其它概念了。由此可见,“临时的神经联系”,即概念事物的某些联系反映在我们头脑中而形成的那种联想,永远是我们记忆活动的基础。所谓记住了某一事物,就是把某一事物的某些有关方面联系起来了。如果事物的某些方面同时地、彼此直接地、相连续地被我们感念着、想像着、或思考着,那么,在它们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巩固之后,当我们每遇到这些联系中的某一个知觉或表象,就会在思维活动中引起其他的知觉或表象来,这就是联想,记忆就是由这种联想形成的。

由此可见,记忆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要在我们的头脑中确定事物的联系,一个是这种联系要在我们头脑中有多次的反覆。在我们的头脑中确定事

物的联系主要靠理解,这种联系在我们头脑中要有多次的反覆就要靠复习。理解了事物的联系,才能记得住,经过复习才能记得牢。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复习是巩固记忆的方法。

理解是记忆的基本条件

理解是记忆的基本条件。经验证明:凡是阐述事物内在联系的东西,即有意义的东西,只要我们理解了它的意义,就容易记得住,而且记住之后保持的时间也较久;反之,如果我们还不理解它的意义,就不容易记得住,就是勉强记住,也很容易遗忘。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不理解的东西,就是牢牢记住了,也是没有什么真正用处的。所以善于记忆的人,都认为若要记得并且有用,首先就要懂得。例如当我们阅读一本理论书籍的时候,我们首先应当去理解书中所述事物的内在联系、书中的逻辑、即书中的实质,而不应机械地逐字逐句去死记书中的字句。正如加里宁同志所教导我们的:

“当我阅读《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时,我实在惊赏这本书的内容深刻,意旨明确和叙述通俗,但此刻我却不能逐字逐句地去记,我记不住。可是这里,问题不但要记得,而且主要的是要懂得。”(注二)

因此,当我们读书的时候,首先要求懂得,然后在懂得的基础上,把它记了下来。应该把理解看作是记忆的基础,而记忆是理解的自然结果。这样,我们所记忆的东西,虽然可能不是书中的原字原句,但它却是书中的精神实质。如果只是逐字逐句去死记书中字句,那么,只要机械地经过多次的记诵,也是可以记下来的,可是,这样呆读死记下来的、自己并不理解的东西,对外我们又有什么用呢?有些人虽然记着许多东西,可是他却不能用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提出来的问题,这样的人,人们常常称他为“书呆子”,所谓“书呆子”,首先就是由于他读书的时候,只是机械地记忆书中的字句,而没有理解书中的精神实质。所以只有经过自己理解记忆下来的知识,才是自己能用的知识。因此,加里宁同志又这样教导说:

上一篇:谈高等学校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中的学用一致问... 下一篇:二十世界以来最长的一次月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