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 式养老符合国情发展趋势

时间:2022-10-16 12:22:47

“双轨” 式养老符合国情发展趋势

家庭养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首选的养老模式。随着城市化和人员社会流动的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造成的少子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而且现代青年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事业人士”、“孝顺子女”两种角色的冲突和博弈,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居家养老”模式的排斥。那么,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养老之路就势在必行了。

现象:居家养老的局限和力不从心

代表案例 孤单老人在家玩沙袋

69岁的王阿姨子女已经成家立业,只有她和老伴独自生活。“以前整天忙碌的时候,总想着退休了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安度晚年,可好日子没过几年,因为意外,腿受伤了,现在还有些行动不便。”

有老伴、有子女,每周还有社区里居家养老服务社的服务员固定上门提供一些家政服务,提到自己目前的生活,王阿姨的表情有些矛盾。“跟许多卧床不能动的、家庭困难的老人比,我应该是幸福的。可说实话,有时候实在是太寂寞了。”子女正值中年,也是家里家外最忙的时候。“其实我心里很惦念他们,可又不能常打电话,怕影响他们。而且,如果知道他们遇到什么难题,我们又帮不上忙,心里更急。”实际上,即使有事,甚至是上医院看病的事,王阿姨和老伴也不愿通知子女,“他们请假,单位要扣奖金,而且耽误工作……”这对老夫妇对子女的体贴可谓把“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诠释得淋漓尽致。

老伴因为专业技术过硬,经常被外单位请去帮忙。很多时候,家里只有王阿姨一个人。实在太闷了,王阿姨就玩起了小时候玩的沙袋游戏。

记者感言:

老人退休后,所担任的社会角色不同了,他们的注意力从以前的关心团体而转向关心家庭、关心自我。以前他们并不介意的事情,现在会变得敏感起来。他们期待子女关爱和精神安慰的愿望会变得十分强烈。这些心理需求若得到满足,老人会感到精神愉快,出现良好、和谐的心理气氛;如果得不到满足,老人便会失望、失落和不安。

建议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读读书看看报,写字、绘画,做手工,或者多一些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这些不仅对身体有好处,还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让老年人勤于思考,增添生活的乐趣,这样大脑才不会“生锈”,生活才会充实,孤单寂寞也就远离了。

解决:社会养老是居家养老的接力棒

代表案例为排遣寂寞孤单,换个地方去养老

以前,有很多人认为到养老院养老是老人们迫不得已的选择。而如今,随着观念的改变,有不少老年人心情愉快地主动住进了养老院。

76岁的陆大爷为了排遣退休后的无所事事和寂寞,3年前和老伴住进了市郊的一家养老院。很多人对此不解,认为陆大爷是有钱没地方花,也有人直接问他:“你年龄不大,身体也不差,放着舒服的家不住,为什么要住养老院?”陆大爷说:“我要尝试新的养老方式。在这里和年龄差不多的老人们聚在一起不孤独。儿女们不是不孝顺,每周都来看好几次呢。也送吃的喝的,给零花钱,但是他们都有工作和家庭,不能长时间陪伴在我们身边啊,在家里没事干,这一天天的日子相当难熬,在这有老伙伴们一起下棋打牌,喝茶聊天,半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人老了不就图个快乐!”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陆大爷和老伴在养老院包了一个房间,算是安了家。每天有规律地按点生活,让陆大爷的心态平和了,笑声也多了。

记者感言:

与居家养老相比较,社会养老模式可通过把老人集中到各种养老院“集体”养老,解决家庭养老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对一些喜欢热闹、生活又能自理的老人而言,养老院不失为一个好去处。在人们的印象中,敬老院的色调总是灰暗、沉闷、缺乏生机,但这些活跃的老人更像是一个宿舍的老同学。和同龄人相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集体生活,让他们好像又焕发了青春,回到了年轻时代。

上一篇:擦亮眼睛,让黄昏恋远离纠纷 下一篇:讲短话也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