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三区”教育注入活力

时间:2022-10-16 12:22:00

为“三区”教育注入活力

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大多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滞后。教育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我省的60个受援县(市、区)中,就包括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的58个县(市、区),以及白银区、平川区2个省级扶贫重点县。

开展“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支教工作,旨在提升我省 “三区”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为“三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支教计划的实施,有效地加快了受援地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推动“三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持。

统筹部署,及时行动:让支教计划落地“三区”

2014年3月,到“三区”去支教的集结号在陇原大地吹响。全省范围内遴选出的1400名支教教师,有1348人踏上“三区”支教之路, “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支教工作由此拉开帷幕。

酒钢三中历史教师杨国庆是嘉峪关市选派到岷县一中支教的教师。在支教期间,他努力把酒钢三中行之有效的历史学科教学方法和新课改、新高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渗透到教学中,把酒钢三中在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高三备考等方面的做法介绍给岷县一中的同仁。

在谈到支教工作的意义时,杨国庆说:“支教其实也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契机,支教的经历赐予了我们一段新鲜而又独特的体验和感悟,生命会因它而更加精彩,这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成为我今后人生的指路明灯与前进的不竭动力。”

而来自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二中学的邰阿琪老师对支教工作有着更深的体会。

碌曲县藏族中学,是一所以藏族学生为主、藏语教学为主和寄宿制为主的完全民族中学。怀着期待与忐忑的心情来到这里后,邰老师遇到了不懂藏语、环境陌生、住宿条件有限等问题。“在这一切陌生的环境下,我及时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把学校当成自己这里的家,安心从教,开始了工作的新篇章。”

为了记住藏族学生的名字,她反复记、反复写,并在上课时点名记忆;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她从简单的对话练习入手,适当降低学习难度,鼓励学生大胆地用汉语来回答问题,“一年下来,大多数学生都敢于尝试用汉语来造句,敢于在课后与老师用汉语来交流。”

“在帮助学生进步的同时,我也不断提升自己。”邰阿琪说,“虽然来的时间短暂,却留下了太多的感动,离别时,那串串的泪珠仍留在我的脑海,我知道我们彼此有太多的不舍。”

“三区”大地上,像杨国庆和邰阿琪这样踏踏实实支教、兢兢业业教书、勤勤恳恳育人的教师还有很多,他们踊跃争当班主任、超量代课、积极承担教研工作任务……

1348名教师犹如1348颗棋子,盘活了全省“三区”支教这盘棋。在为期一年的支教中,他们通过示范带动、听评指导、参与管理、结对帮扶、研讨交流等方式,扎实开展支教工作,为受援学校带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为所在学校和受援学校之间搭建起了良好的交流桥梁,使教师之间的帮助活动延伸为学校间,乃至县(区)之间的帮扶交流,极大地扩展丰富了支教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三区”广大群众的欢迎。

据统计,2014年全省选派支教的1348名教师中,学前教育102人,小学教育726人,初中教育334人,高中教育139人,中职教育47人。

“‘三区’支教工作是提升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三区’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教育系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实践。”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旦智塔在2014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上这样说道。

制定政策,提供保障:让支教教师舒心从教

“自‘三区’支教工作实施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从‘三区’受援县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实际出发,由受援县提出需求,结合派出地学校教师专业特长,认真选拔品质良好、工作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开展支教工作,有力保障了支教教师的质量和水平。”旦智塔说。

作为对口支援陇南市的兰州市,2014年,选派了90名优秀骨干教师到陇南市支教。市上对“三区”支教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将支教工作列入对县区、学校年度目标考核和年度考核内容,明确支教与评优选先、职称评聘、教师培训学分、绩效工资等挂钩。

为了提高市内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师到“三区”支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兰州市教育局通过召开会议、媒体宣传及教育信息网、OA办公系统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宣传“三区”支教的政策与举措,并与“三区”对口接收单位多次联系,共同策划方案,做到整个支教工作早起步、更周密、多形式、广覆盖地开展。

此外,兰州市还积极实施“千进八百互动”计划,组织金城名校、金城名师工作室、金城名班主任工作室等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将支教教师选派与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结合起来,不断做大做强人才“后备库”。

位于甘肃省中部的广河县,是国列、省列扶贫开发重点县,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8%。为做好支教工作,广河县出台了有关管理办法,加强对支教工作的督促检查,将全学年4次全面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结合起来,采取定期汇报制度,及时了解支教教师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妥善处理支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与时同时,广河县还最大限度地为支教教师提供服务和帮助,解除支教教师的后顾之忧。县教育局要求各受援学校为支教教师安排单独的宿舍,在支教教师宿舍内配备电视机及电脑,针对外地教师对本地餐饮不习惯的实际,广河县受援学校专门给支教教师购置全套炊具,并按时免费提供清油、面粉等生活必需品。在支教过程中,每逢节假日,教育局会组织人员赴各受援学校对支教教师进行慰问。

与广河县一样,兰州市等一些支援地教育部门和受援地教育部门也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听取支教教师对支教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三区”支教工作的服务水平和实效。

为确保“三区”支教计划的顺利实施,我省给在“三区”支教的教师提供了多项政策保障:保留人事关系、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按月发放工作补助、交通差旅费用以及购买意外保险等补助;支教经历视同城镇教师到农村教育工作经历;选派方、受援方及支教教师本人三方签订工作协议……

一些市州也作出规定,“选派教师的支教经历视同到农村的工作经历,凡参加支教活动的教师及校(园)长在职称评聘、岗位认定方面优先考虑,在评优选先方面优先考虑”。

在提供政策保障的同时,我省充分考虑到受援地的实际情况,提高了到高海拔和灾区支教教师的补助标准。例如,“跨市(州)在甘南州玛曲县、碌曲县和受灾地区(如岷县、漳县)支教的教师,按每人每年3万元标准安排;其他跨市(州)支教的教师,按每人每年2.5万元标准安排。”

汇聚经验,明确方向:让支教之路走得更远

通过甘肃教育人的不懈努力,2014年,我省“三区”支教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支教教师到岗率达96.3%;与此同时,2015年支教教师的选拔工作顺利完成。

“三区”支教工作的开展与落实,不仅为受援学校带去了不少鲜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为进一步支援“三区”薄弱学校,大力发展“三区”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成绩来之不易,但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我省‘三区’支教工作与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个别地区和学校对‘三区’ 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支教工作宣传不够;一些教师因受援学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要在受援学校支教一年,工作和生活上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不愿参加支教活动……”旦智塔指出,在组织管理方面,还存在宣传力度不够,基层认识不足,受援地学校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等问题;在选派教师方面,还存在选派教师专业、学段难对应,选派骨干教师难度大等问题;在支教安置方面,还存在支教需求和支教安置之间矛盾较多,对支教教师管理松散和使用不够充分等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为推动“三区”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人才支持?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三区’支教政策措施。二是要进一步统筹‘三区’支教工作资源。三是要进一步规范‘三区’支教工作管理。四是要进一步营造‘三区’支教工作氛围。”旦智塔强调,要将“三区”支教计划与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充分结合起来,为支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着力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考核、评价、奖惩等制度办法,切实安排好支教教师的工作、生活。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1348名支教教师这个群体的影响力也很有可能是短暂的。”就像一位支教教师所说的,但随着我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支教计划的持续推进,随着一批批支教教师的到来,会为“三区”教育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能有效地帮助“三区”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家长参与监考,需理性对待 下一篇:浅析新课改下班主任的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