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不绝望

时间:2022-10-15 11:02:22

导语:2000年5月,著名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用“绝望的大陆”为题来刊文形容当时的非洲,配图经过精心设计,一个非洲人正扛着火箭筒,背后则是一幅非洲地图。

何谓 “非洲梦”?一言以蔽之,“非洲梦”就是实现非洲大陆复兴的梦想。非洲是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大陆,曾经创造了璀璨的人类文明。近代以来,由于不幸遭受殖民统治,非洲渐渐走向贫穷和落后。早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时候,非洲的仁人志士就志存高远。在他们心中,不仅要摆脱殖民者的束缚,还要重现往昔的辉煌。从那时起,建设一个团结、和平、繁荣的大陆,一直是非洲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天不遂人愿,有梦难圆。赢得独立后,非洲又遭遇诸多磨难,复兴大陆的“非洲梦”仿佛就是天方夜谭。人们不禁要问,非洲离实现大陆复兴的梦想到底还有多远?

北非剧变:余波荡漾

2010年12月,大规模民众抗议浪潮席卷北部非洲,酿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政治大海啸。正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如今近三年时间过去了,突尼斯的局势相对缓和,埃及和利比亚却迟迟未能稳定下来,剧变的余波依然在北非荡漾不已。

一场突如其来的剧变,闹得埃及天翻地覆。政治不稳和社会不安,已经严重拖累了埃及的经济发展。目前,埃及的经济难见起色,赤字居高不下,失业率接连上升,外国投资望而却步。2011年,埃及经济增长率从2010年的5.1%锐减至1.8%。2012年,埃及经济在3%左右的增长幅度徘徊。虽然有所回升,但增长态势并不强劲。

回望当初的开罗解放广场,数以万计的埃及民众摇旗呐喊,抗议的目光中满怀着对未来的期待,一心以为一旦旧的统治势力,生活就会变得无比美好。当热情渐渐消退之后,人们才恍然大悟,理想真的丰满,现实的确骨感,所谓的革命无非是走马换将。普通民众的生活,同之前相比并未改变多少,甚至今不如昔。2013年1月25日,埃及政治动荡两周年之际,数十万埃及民众重新走上街头,再次表达对政府的不满。

再观利比亚,这个沙漠之国在战后满目疮痍,重建步履维艰。随着战火硝烟的散去,不同派系和势力为了“分一杯羹”而争斗不止。有分析指出,利比亚是由众多部落和地方势力组成的一个五味杂陈的大拼盘。各方都怀着自身特有的利益诉求,彼此之间充斥着博弈。在选举过程中,利比亚多地发生了破坏选举的事件。扎伊丹当选总理后曾说,“利比亚眼下所有问题都源自安全,安全将是这届政府的头号议题。”确如斯言,利比亚安全形势至今仍不容乐观,武装袭击不断。2012年9月12日,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森和3名使馆官员在班加西遇袭身亡。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为了卡扎菲政权,奥巴马政府曾秘密批准卡塔尔向利比亚反对派提供武器。不料,部分武器后来落入极端分子手中,成为利比亚的不稳定因素。

总之,当前的利比亚,环顾上下,百废待兴。如何恢复稳定,发展经济,凝聚人心,是利比亚政府面临的繁重任务。然而,一个缺乏威信和效率的政府,能否在千丝万缕的杂乱中披荆斩棘,带领本国人民早日走出困顿,不免让人心生疑虑。

非洲之角饥荒:阴影不退

非洲之角位于非洲东北部,又称东北非洲,是东非的一个半岛。它的具置在亚丁湾南岸,向东伸入阿拉伯海数百公里,处于非洲大陆的最东端。非洲之角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9000万,包括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肯尼亚、索马里、苏丹、乌干达等东非国家。

非洲之角的饥荒,主要是由于干旱持续,粮食产量低下所致。有报道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干旱周期性地席卷非洲大陆。近年来,干旱的周期更加频繁,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靠近赤道的“非洲之角”更成为一个干旱地区。这是因为,能够带来降雨的热带季风到达非洲之角边缘地区的时候已经丧失了大部分湿气,从而导致该地区降雨量偏少。由于持续干旱,当地的粮食产量极为匮乏。与此同时,人口数量又不断增长,从而导致粮食短缺日益严重。在当地粮食供应不足的背景下,国际粮价又高企不下,贫困的饥民根本无力购买,只能忍饥挨饿,听天由命。

更为严重的是,非洲之角地区的国家治理水平较低,无法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其中,索马里长期处于混乱状态,政府的力量极为薄弱,社会动荡的局面持续多年。该国海盗猖獗和腐败严重这两大问题尤为突出,进一步削弱了抗击饥荒的成效。据报道,国际社会向索马里提供的救援物资在该国遭到了盗窃和倒卖,灾民无法从中受惠。

面对非洲之角日益加剧的饥荒,国际社会纷纷施以援手。联合国难民署、粮食计划署、儿童基金会,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欧盟、美国、德国、法国正在为灾民提供粮食和其他援助。2012年10月,美国宣布向非洲之角国家提供5800万美元的援助。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到国际救助行动中来,尽其所能帮助当地人民早日摆脱饥荒的困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向该地区提供的粮食援助总额超过4.4亿元人民币,这是迄今中国政府对外提供的最大一笔粮食援助。

萨赫勒危机:愈演愈烈

2012年,在北非动荡余波犹存,非洲之角饥荒阴影不退之时,萨赫勒危机又肆虐非常,增添了国际社会关注非洲的一个焦点。萨赫勒地区是非洲撒哈拉沙漠和苏丹草原之间从西到东延伸3800多公里的地带,横跨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尼日利亚、乍得、苏丹和厄立特里亚9个国家。简要来说,萨赫勒危机的出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干旱加剧,粮食短缺。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半干旱地带,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由于降雨不足,粮食歉收严重。根据联合国人道主义机构的数据显示,2012年萨赫勒地区有超过1800万人面临饥荒,其中100万名5岁以下的儿童患有严重的急性营养不良病症。

马里内乱,难民涌现。2012年3月21日,以现政府未能对军方提供足够支持为由,马里军人发动,总统杜尔领导的政府。发生后,马里内乱加剧,致使超过25万民众逃离家园,前往邻国布基纳法索、毛里塔尼亚和尼日尔暂时避难,并有17万多人在马里国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武器流散,基地活跃。近年来,“基地”组织北非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活动频繁,不断在阿尔及利亚、尼日尔、马里、毛里塔尼亚等国制造恐怖袭击。据报道,利比亚战争期间,该国流出的大量武器弹药被偷运到萨赫勒地区,落入恐怖主义势力和极端分子手中,助长了的嚣张气焰。

非洲梦:几时能圆

随着动荡、饥荒、冲突的相继出现,非洲大陆的前景再次受到广泛关注。2012年12月,安宁未几的中非共和国又生事端。总统博齐泽领导下的政府军同反政府武装联盟“塞雷卡”发生军事冲突,来之不易的和平化为乌有。2013年3月,“塞雷卡”攻陷首都班吉,博齐泽流亡喀麦隆。目前,尼日利亚北部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博科圣地”不断制造恐怖和爆炸事件,严重威胁该国的稳定发展。乍一看来,那个几代非洲人孜孜以求的“非洲梦”又如过往云烟般飘渺。

常言说,凡事不能以偏概全。非洲大陆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状况各具形态,54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一概而论。固然,非洲还存在贫困和动乱等问题。但是,无论是非洲国家,还是国际社会,都没有无所作为,袖手旁观。正如前所述,针对非洲之角饥荒和萨赫勒危机,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缓和紧张局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解这些复杂的问题,需要投入,也需要时间和耐心。北非地区虽继续承受剧变余波的冲击,然人心思定,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

实际上,当前绝大多数的非洲国家都保持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2012年,非洲有25个国家进行大选,除几内亚比绍和肯尼亚等个别国家的选举出现波折或因故推迟外,大部分国家的选举都较为顺利地完成。资料表明,21世纪前10年,非洲经济年均增速5.7%。2012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总体处于低位运行,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5.1%,居于世界前列。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后几年,非洲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势头。

其实,动荡的根源还在于落后,唯有实现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容否认,非洲有潜力实现发展。非洲是一个富饶的大陆,石油、矿产、林业、农业资源丰富。非洲是一个年轻的大陆,现有10亿多人口,并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是全球人口增速最快的地区,青年人日渐成为人口主体,拥有宝贵的劳动力资源。

近年来,非洲还是国际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看重非洲的资源和市场,竞相加大对非投资力度,巩固和拓展同非洲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据统计,流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量,从2010年的295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369亿美元。

目前,非洲一体化建设业已取得长足进展。自2002年非盟成立后,非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在区域整合方面,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非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正在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2012年7月,第18届非盟首脑会议主题为“促进非洲区内贸易”,决定在2017年建成非洲自由贸易区。随着一体化的进展,非洲国家愈发强调在国际社会用“同一个声音”说话,通过大陆的团结维护非洲国家的合法权益。

2000年5月,著名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用“绝望的大陆”为题来刊文形容当时的非洲,配图经过精心设计,一个非洲人正扛着火箭筒,背后则是一幅非洲地图。整个封面选择以黑色为基本色调,文章未读,就让人感受到一丝悲凉。2011年12月,这份杂志再次刊登一篇关于非洲的封面文章,醒目的标题定为“崛起的非洲”。不但题目大变,就连封面的背景也变得彩色斑斓,一位非洲儿童跑在广袤褐色的大地之上,手中的线牵动着一只五颜六色的风筝。这只形似非洲的风筝正翱翔在蓝色的天空之中,寓意非洲大陆腾空而起。的确,非洲不应是一个让人绝望的大陆,而应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大陆。

一位非洲诗人曾经说过,“向前走,非洲,让我们听到你歌声中胜利的节奏!”是的,希望的路在脚下,不论踏上坦途,还是行经泥泞,只要非洲向前走,“非洲梦”的实现虽非指日可待,却也不是镜中花水中月。

上一篇:以改革之笔续写美丽中国梦 下一篇: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