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时间:2022-10-15 10:51:10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阅读教学说到底是一个教学对话过程,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首先这种对话是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对话,阅读教学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模式。其次这种对话还应当是互动的,教学是一个互动、双向交流的过程,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最后这种对话还应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上的建构。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发挥学生主动性,搞好自主性阅读

自主性阅读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自主地参与阅读教学过程,以尝试学习,体验发现的形式来探索知识。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把知识以“呈现——接受”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学生缺少主体意识,被动的接受,从而感到阅读枯燥无味、缺少乐趣;相反,主体自主发现则风光无限,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去体验自我“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乐于自我“发现”的内驱力,帮助他们养成自主性阅读的习惯,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创设情境性阅读

创设情境性阅读,首先应创设“情感”情境,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应该是一个情感的交流的过程。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感染力,才有利于营造课堂氛围,使学习变成一次次生动、有趣的情感对话。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达到为阅读教学“锦上添花”的目的。电教化手段的普及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广泛运用,为学习氛围的创造添砖加瓦,使学生的阅读热情“升温”极快。此外,在课间,课外还可以搞一些与阅读相关的小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阅读活动变得水到渠成,使阅读活动真正变为一项富有情趣、富有魅力的活动,使学生形成人人爱读、会读、渴望阅读的好习惯。

创造对话的情境,使阅读主体从这种情境中去寻找一种生活底蕴,就能使学生深刻的领会课文的内容。创造情境式阅读,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枯燥乏味的重复,而是一种身在其中的美的回味和享受。从本质上来说,阅读的过程是阅读主体通过特定的心智活动,在脑海中建立文本的语言与本来生活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情境性阅读正为这种对应关系找到了一架桥梁。

三、辛勤探索得真知,提倡探究性阅读

通过阅读仅仅了解文章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探究性阅读就是一个追本溯源,深度挖掘的过程,要善于透过“纸面”看“纸背”,体会文本的深层含义,探究言语的隐含信息,只有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悉心揣摩才能领悟文本的精髓。提倡探究性阅读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教学活动。

在阅读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应提倡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文本的表面,应当更加深入的体会文本的真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应是浅层次的,而应是深入的、探究性的对话。教师应在对话中,帮助学生去挖掘、体会,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向纵深发展。

四、质疑才有新发现,推进批判性阅读

“尽信书不如无书”,阅读最高层次是进行批判性阅读,素质教育提倡创造性、批判性阅读是学生个体创造性的体现,批判性阅读是一个思索、接受、批判的不断递进的深化过程。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既能吸取文章的精华,又能正确认识文章的缺陷与不足。鲁迅先生提出“拿来主义”,在阅读教学中同样适用,拿来的同时要进行批判的接受,这是实事求是的做法。学生通过对话可以对文本有所评价,有所质疑。在阅读中我们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和批判的声音,这央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创造力。

在阅读教学中,质疑是推进批判性阅读的最有效方法。质疑是一种批判性的态度,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思考的结果。美国教育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⑧质疑大致可以分为理解——求异——批判三个层次,在阅读中产生质疑,是积极思维的起始点,有了质疑才能深入理解文本,获取思维成果。随着质疑层次的推进,学生才越接近阅读的真正目标,这就需要鼓励学生敢说自己的话,敢于提出与文本不同的见解与想法。而教师要对学生的质疑加以鼓励和引导,指导质疑的途径、方法,开启学生的思路,放飞学生的心灵。

真正的阅读教学,是一个批判性的对话过程,批判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辨别真伪,去伪存真,发现分歧,识别偏向,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样有助于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个性的形成。阅读并不意味着盲目的接受,阅读应当是一个批判的接受过程。阅读主体对阅读文本的加工会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第二文本”。推进批判性阅读,使阅读不以对原作的认同为目标,而是带着一种批判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一次次批判性对话中,重新树立自信,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以上四种阅读教学模式,他们既是相互影响,又是逐步深化的,可使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相互对话中形成一种和谐的振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对“新课标”解读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的合理构建正朝着以人为本、面向未来、尊重规律的方向迈进,我们需要及时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使阅读教学变为更加精湛的教学艺术。

上一篇: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下一篇:浅谈初中数学新课改下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