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经典"四总穴歌"的作用机理与临床应用

时间:2022-10-15 10:41:52

浅议经典

【摘要】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最早记载于明朝徐凤的《针灸大全》,是中国古代医师临床应用针灸治疗疾病所得出的宝贵经验总结,因其临床疗效显著而在民间被流传至今。

【关键词】四总穴歌;作用机理;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348-01《灵枢・终始》篇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是针灸远部取穴在经络辨证治疗运用中的高度概括,亦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规律的体现。四总穴歌的立论依据不仅与其经络循行路径有关,也与身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1.肚腹三里留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及胃下合穴,具有补脾和胃、调理气血等强壮体质的功效,是一养生保健之要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欲不下,取之三里"。《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即指但凡关于肚腹的疾病,不管其寒热阴阳的偏盛偏衰,都可以取足三里治疗。从胃经主病来看,其有余于胃则消食善饥,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可见胃经三病都是肠胃消化系之疾病,而足阳明经上的足三里便可治以上疾病,即本经穴治本经病[1]。此外,足三里的作用并不局限于胃肠,也与胆有密切的联系。《灵枢・四时气》曰:"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充分说明了足三里还有和中、降逆的作用。

2.腰背委中求

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膀胱之下合穴,具有疏通筋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腰背部及下肢病证。从经络循行上看,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的过程中,除与督脉经气想通外,还分夹脊两条支脉行于腰背部,从肾俞入腰中。腰背痛是膀胱经的主要经脉病,而委中恰好位于本经腰背两条支脉的汇合处,故委中疏调腰背经脉之气这一疗效显然超过本经的其他腧穴。从脏腑联系上看,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相表里,因而委中穴治疗肾病的腰痛也就恰到好处[2]。自古以来,诸多医家提出委中适用于实证、热证,不适于虚证、寒证。明・张介宾:"委中治腰背脊痛,半身不遂,凡肾与膀胱实而腰痛者,刺血出妙,虚者不宜刺,慎之。"[3]其实,这种见解与临床实际不符,《灵枢・杂病》有"腰痛……中热而喘,取足少阴、中出血",本身就是以委中配肾经穴位治肾虚腰痛。委中乃腰背之要穴,是血经中的血分穴,主动主散,在临床上不仅用于腰痛实证,根据辩证施治加以配伍也用于虚寒证的腰痛,同治急慢性病证,治法上以点刺放血为主,现代临床上多用三棱针委中穴放血治疗急性椎间盘突出症。

3.头项寻列缺

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具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肺系病证及头痛、齿痛、项强痛等各种头面部疾病。根据历代医书记载,头面、胸腹、躯干部的标病是从四肢肘膝以下的本部取穴来治疗,提示了列缺治头项部病属于标病本治。针刺列缺治疗头项痛有很多文献资料的支持,如《席弘赋》中:"列缺头痛及偏正";《灵光赋》中:"偏正头痛泻列缺";《天星十二穴治疗杂病》中:"善疗偏头痛"等。从列缺的络穴属性来看,络穴一穴通两经,联络表里,故能通治表里两经有关病证。因而其不仅可以治肺经病,还可以治大肠经病[4]。在现代临床治疗上,陈晓谦等独取列缺治疗颈项痛,在治疗中采取雀啄手法促进针感上传肩部[5];实验研究上,张晓华等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观察正常列缺后椎动脉血流变化,结果发现针刺列缺可以有效地增宽椎动脉的血内径,提高收缩期血流峰值、每分血流量,从而改善椎动脉的供血强度,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了可信的远端配穴[6]。随着临床上诊疗技术的日益提升,列缺穴在主治范围将会逐渐延伸和扩大。

4.面口合谷收

合谷位于手阳明大肠经,是大肠经之原穴,具有清热解表、疏通经络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头面五官诸病、外感病证及汗证等疾患。关于合谷穴在临床的作用在古代诸多文献里均得到支持,如《玉龙歌》中:"头面纵有诸痒症,一针合谷效如神。"《医学纲目》云:"眼病取风池、合谷。"《席弘赋》云:"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可治疗手阳明大肠经经脉、经别、经筋所及之处的疾病,此属循经远取法。大肠与肺相表里,合谷通表里两经,所以能益气升阳,清轻走上,通五官之清窍,治五官之疾病[7]。《杂病穴法歌》:"汗、下、吐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杵。"即指合谷既能发汗,又能止汗。其作用的发挥则取决于原来的病理状态。如合谷在"热病汗不出"的情况下可能发汗,在"汗不止"的情况下则可能止汗。至于调整作用,现代学者进行了不少研究,如针刺合谷治疗高血压病和早期动脉硬化病。此外,尚有发挥抗炎、抗休克、扩血管的作用。这些均是针对不同状况而起的调整作用[8]。

小结

经典"四总穴歌"所体现的"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取穴施治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而可靠,从四穴的治疗范围来看,也是遵循"循经取穴"这一治疗原则。虽然四总穴在临床应用很广,但是在治疗具体病证时,也应做到辨证辨病相结合,根据中医辩证施治原则,分清表里、寒热、虚实,灵活地联系脏腑、选取穴位来治病,而非一味盲目地参照歌诀治病。

参考文献

[1]吴奇方.论"四总穴"歌[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3,1:27.

[2]王启才.论四总穴歌的立论机理及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1988,10:22.

[3]孙丽娟,韩忠."腰背委中求"浅析[J].江苏中医杂志,1983,6:43.

[4]李明伟,舒适,钱小路.头项寻列缺临床应用[J].吉林中医药,2010,30(8):703.

[5]陈晓谦,涂三进.独取列缺治疗颈项痛[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1):49.

[6]张晓华,艾群.列缺穴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6):36-38.

[7]荆艳君,黄冰林,谢强.合谷穴位主治疗五官科疾病浅析[J].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2008,10:69-70.

[8]李鼎.面口合谷收[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2:23.

上一篇:胰岛素的使用方法 下一篇:186例宫外孕手术患者临床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