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领航绘本教学

时间:2022-10-15 10:23:01

用“心”领航绘本教学

摘 要:“幼儿绘本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正逐渐走进幼儿园,走近孩子。如何组织一个成功的绘本教学活动,让幼儿真正融入绘本,获得与绘本内容相应的体验。教师除了考虑“怎么教”,还应该在教学前静下心来关注、研究、解读、感悟绘本,引领幼儿走进多姿多彩的绘本世界。

关键词:绘本教学;解读;探究;感悟;拓展

21世纪,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在我国“幼儿绘本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开始走进幼儿教育中。在开展幼儿绘本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呢?许多一线教师的关注点是我该“怎么教”,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活动氛围、问题设计等,很少有人在教学前会冷静地思考“绘本的背景是什么?如何进一步解读绘本?……”而目前在幼儿园中,不少文学作品被教师以语言活动的形式呈现给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拘泥于传统的语言活动模式,一味重视相关知识、技能的传递,既“导”又“演”,介入快,引导多,往往只停留在语言的欣赏上,导致原本应该是以幼儿为主体的阅读因为缺少了幼儿感兴趣的图画内容而变得感悟少、讨论无,阅读不“悦”,剥夺了幼儿应有的阅读乐趣。

纵然,教师“教”得精彩如何,会影响评价一个绘本教学活动成功与否。但是,更重要的是看幼儿是否真正融入绘本,是否获得了与绘本内容相应的体验。而要达到这一教学境界,需要教师跳出“文本”看“绘本”,从绘本创作的背景、绘本的整体、绘本的细节、绘本的情感等方面展开思考与学习,这样才能多角度分析绘本的价值点,才能深入地理解和感悟绘本的本质,为指导幼儿阅读绘本把脉“困难与障碍”,从而制定出绘本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

一、立足写作背景,解读绘本

文学作品会反映特定时代和社会的文学、美学、教育学的观点,体现作者和绘者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艺术个性。绘本作品也不例外,在教学选定绘本后,教师要对绘本作者及绘本创作的背景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如,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如何?绘者创作绘本想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想?只有这样与绘者“对话”,教师才能走进绘者的心里,又能从绘者的心里走出,把这种感受通过教学手段与幼儿分享。

如,《逃家的小兔》作者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她对幼儿期孩子的心理、情绪和兴趣有着深刻的认识。她善于用简单、有趣、有韵的优美文字来讲述故事,不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而且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积极参与创造。克莱门特・赫德,耶鲁大学毕业后,去巴黎学了两年现代绘画,回国后成了一名装饰画家。后来他结识了玛格莉特,与她合作的――《逃家小兔》便成了图画书的经典之作。故事非常简单,简单到只有几段对话。就像玛格莉特说过的那样,是“写一本简单的书……让孩子们能有一小会儿从系鞋带一类的生活琐事的烦恼中解脱……来到一个永恒的童话世界。”

《逃家小兔》让读者感到一种安详宁静的愉快。许多幼小的孩子都曾经幻想过像小兔一样离开家,用这样的方式来验证妈妈对自己的爱,而小兔子的经历就给他们带来感同身受的感觉,给他们带来了一种信赖的安全感。教师要从绘本的内涵解读幼儿心理,抓住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挖掘故事情节,让幼儿感同身受。

二、立足现实学情,探究绘本

一本优秀的绘本,蕴涵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信息。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述绘本内容,这时可以立足现实的需要,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对绘本进行适当处理,通过对绘本局部的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法,使幼儿的阅读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也可以将优秀绘本设计成系列活动或主题活动,深入分享绘本的精华,满足幼儿的阅读需求。

如,绘本《大卫不可以》,作者把小主人公大卫在现实生活中犯的错误筛选罗列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实情况问问幼儿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对的,怎么做会得到表扬,幼儿已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有了对比、推理和一定的判断能力!对故事的发展、事情的对错能做出判断!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实践,角色扮演,唤起幼儿的注意力!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自己在家和学校,哪些地方做得不对?

幼:一个人玩水!

幼:说谎话!

幼:不吃饭,吃零食!

幼:睡觉前吃糖,不刷牙!

……

师:大家知道大卫犯了哪些错误呢?

幼:他爬凳子上去了!

师:那么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要爬凳子呢?……

教师精心设计导语,根据现实,层层点拨,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况,对故事中大卫的犯错和自己相比较,对画面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合理对绘本局部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法,能取得不同的效果,充分调动幼儿的活跃性。

三、立足故事整体,感悟绘本

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以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所以,对于一本绘本,要立足整体,引导幼儿先泛读绘本的整体轮廓,先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再指导幼儿对画面一幅幅分析讲解。

如,绘本《第一次上街买东西》讲述了小主公小惠帮妈妈上街买牛奶的经过,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对每一页提出一个问题,如小惠去哪?为什么出去?出去买什么?被什么吓一跳?孩子们会因为各自独立的画面而引发疑问,失去阅读的耐心!

图画书中的图画具有连贯性,通过阅读图画就可以读懂故事,这对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正如著名的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说:“一本好的图画书,即使一个不识字的孩子,挨页翻,看画也能明白故事。”因此,教师在教幼儿绘本时,不一定要每页都一一讲述,而应先让幼儿自己动手翻阅,摸一摸、看一看,让幼儿产生自己的兴趣和疑问,然后通过一定的实践或适当的语言帮助他们进行整个故事的连贯阅读!

四、立足实际生活,拓展绘本

绘本不光光是一个故事教学,里面蕴含着很多价值。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绘本内涵都带给孩子。教师要密切注意联系实际,重视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与幼儿直接经验对接,拓展绘本教学。

如,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讲述的是随着小主人公约瑟的渐渐长大,他爷爷为他缝的毯子由于陈旧,他舍不得扔,爷爷一次次把料子变成外套、背心、纽扣的故事!隐喻了现实生活中有些幼儿不节约的现象,让孩子在成长中懂得节约和创造的重要!类似的绘本还有《小蜡笔头》《怕浪费婆婆》《鬼鬼盯着你》《水的故事》。《小熊不刷牙》则是通过梦境来表达应该养成刷牙的好习惯,故事中没有呆板的说教,而是把幼儿的心理活动寄托到动物身上,从动物口中讲述出来,更易于幼儿接受。

又如,一系列渗透爱的教育的绘本《彩虹色的花》《永远永远爱你》《树爷爷》《彩虹的尽头》《我和妈妈的宝贝》《好啦好啦》《别打扰我吃饭》《相拥而眠》《雨中的小红伞》等,从各个角度来阐述“爱”,表达“爱”,幼儿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了解“爱”,懂得“爱”,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总之,在进行绘本教学前,教师要立足绘本,着眼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前思慎想,采用适合绘本、适合幼儿的表现方式进行解读、探究、感悟,引领幼儿走进多姿多彩的绘本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内心深处的情感,让幼儿和绘本产生共鸣,用“心”为绘本教学领航,让幼儿享受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

[2]陈晖.论绘本的性质与特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

[3]康长运.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过程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小学信息技术基于学情的有效学习方式 下一篇:试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