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需求的教师队伍建设方法浅议

时间:2022-10-15 09:08:38

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需求的教师队伍建设方法浅议

摘 要 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国目前实现经济转型,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适应工程教育需求,推进建设与之相匹配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卓越工程师计划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我校师资队伍情况分析了适应工程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引进、培养、考核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就队伍建设方法和考核标准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实施办法。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我校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该计划的落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是其中非常关键的环境,师资队伍的结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现阶段师资队伍学术水平较好,但大多数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在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也有所欠缺,不能完全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需要,而要建立一支能满足需求的教师队伍对人员构成、实践经历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引进、培养、考核体系如何与教师队伍新要求相适应,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1 主要问题

(1)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的人才引进标准与兼职队伍建设尚不明确。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引进的标准以学术考量为主,主要补充具有博士学位且学术能力较强的学术型人才,如我校在人才引进与师资补充的过程中,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论文质量及学历结构,教师队伍中 “从学校到学校”人员占大多数,对有企业一线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引进几乎为零,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恰恰需要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专兼职教师队伍里来,因此如何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人才引进标准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法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2)有针对性的培训力度不够。大学仍担当着科学研究创新的重任,在此前提下,如何让科研型教师适应教育的需要,能担负起培养工程人才的重任,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特长,主要依赖于对教师的培训。目前有针对性的培训还非常少,教师主动到企业学习,接触工程技术实践的机会还不够多。

(3)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在目前的考核评价体系下,教师参加培训、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所做的大量工作,不能体现出个人业绩,不利于推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缺乏有力的考核导向,也降低了教师主动参与教育方法、理念适应性改进的主动性,往往是被动接受学校的安排。

2 解决思路

国内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因教育体制、历史沿革、教学规模都与工程教育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所面临的各类问题,鲜有可以借鉴的模式,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创新,寻求建设中国模式工程教育之路。因此,作者结合工作实践,结合学校现状,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2.1 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的人才引进标准与兼职队伍建设办法

通过完善政策,转变观念,扩宽人才引进渠道。结合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充分考量工程人才引进需要,加强对企业博士后、国外高校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生、具有丰富海外企业工作经历的留学人员、企业高层次技术人员等“从社会到学校”人员的引进,这些人员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熟悉工程生产,了解市场需求,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贮备,是培养优秀工程师人才的中坚力量。引进人才不单考虑论文等学术成果,将工程实践能力、参与工程项目经验,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尺,将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相加,得出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引人、用人,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的高校人才引进的新标准。

在引进教师的同时,结合企业工作人员的特点和需求,还应以“不求所有,但为所用”为原则,着力打造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兼职队伍能尽快地满足当前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能更好的解决人才引进中存在的矛盾,扩大工程实践教师队伍规模。在聘用中可采用灵活科学的薪酬体系和聘用政策,按照层次和时间给予不同的待遇,加强对企业人才的吸引力。并且灵活的方式,可以不影响企业优秀人才个人职业发展,不需要在职业生涯中做出取舍,将一批工作在企业一线的优秀工程师吸引到学校讲学,传授经验,打造双赢的局面。

2.2 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要求的专职教师的在职培养

通过以下四条途径,我校已迈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需要的教师培训制度:(1)初步建立起我校企业轮训制度,有计划的分期分批安排学校现有师资力量到相关企业、研究所的工程实践一线进学习培训,熟悉工程领域的实践要求,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2)每年分期分批选送教学一线的青年教师前往国外企业或研究所进行短期培训,在拓宽学术视野,加强工程实践训练的基础上,了解世界一流工程师的培养规律,并提高双语教学水平,为培养学生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3)依托学院资源,选拔组建以工程实践为核心的教学团队,通过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与有丰富学术成果的教师相互配合,整合优势、填补不足,共同提高教学能力。(4)利用企业博士后制度加强校企联系。

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博士后的方式,将青年教师及拟引进的师资有计划的派往企业参与科研项目,结合企业科研的特点,加强对工程师培养需求的了解。

3 建立切合卓越工程师教育需要的管理考核方式

(1)在职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任等学校政策中,有目的的向工程实践性教师倾斜;对到企业参与实践培训的教师,保留工资待遇,并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调动其积极性。(2)建立我校工程实践教师的考核体系,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引入对工程实践经历的要求,从单一的考核科研项目、论文,逐步转化为多重考核并重,将工程实践经历、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研合作、技术服务和工程研发等方面的业绩纳入进来,有效的发挥政策引导作用。(3)进一步完善了高水平工程师和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的专门条例和管理办法,从聘任条件、岗位职责、评价方法、日常管理、条件建设方面形成有效的政策体系,促进兼职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4)加强了组织制度保障,学校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需要,加强了对工程实践型师资建设的投入,并对师资队伍建设方法进行立项研究,形成了实践中找路子,研究中找方法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办法。

4 总结

近二十年来,世界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逐渐融合了技术取向和科学取向,一些大学提出了“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理念,不断改革各自的工程教育,开始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以适应现代大工程的要求。在国内,此项工作任重道远,在不断实践并发掘问题的基础上,实施新的举措,改进工作思路。通过以上措施,目前我校已初步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办法,将在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找到建设一支优秀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成熟途径。

上一篇:从特例中寻找解答一般问题的突破口 下一篇:农业高校青年教师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