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务发明认定及制度完善

时间:2022-10-15 08:54:30

论职务发明认定及制度完善

[摘 要]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无形资产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法律对专利申请的规定也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规定,并适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出一套相对合理的制度。

[关键词] 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发明人权益

【中图分类号】 C9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061-1

一、专利申请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和一些跨国公司一直以高薪吸引我国的优秀科技人才,导致我国企业失去了自,这对于我国实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是非常不利的。在这种情势下,我国应该调整职务发明制度,对科技人员的发明创造加以激励、推动企业积极地将发明创造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法律规定及其弊端

我国《专利法》第六条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

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

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专利法》对于执行本单位的任务界定为以下三种(1)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以外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3)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一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由法律条文可以得出,我国《专利法》关于职务发明的规定,是倾向于用人单位的。

笔者认为此项规定有失公允。理由如下:

(一)单位和雇员两者本来就不是一个平等的地位。雇员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而雇员的发明创造,单位似乎基本都可以申请。单位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还可以坐享其成。将雇员的发明创造“据为己有”。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激励雇员的作用,而且会使得雇员没有继续创新,继续钻研发明创造的冲劲。

(二)法律在无约定的情况下,仍然偏向于权利归属于单位。而对于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对于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应当界定为:该发明专利的成果主要是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其一,是本单位特有的物质技术条件。其二,必须是对该发明专利的成功起到了主要作用。

(三)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一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这项规定可以说是漏洞百出。首先,时间的界定不合理。“一年内作出”这种硬性时间规定不论对于单位还是雇员都是不公平的。对于雇员,若是雇员离职后,与雇员的新单位一起研发专利,那新单位才有权申请专利,旧单位可以依照本条成为专利申请人。如此,旧单位就侵犯了新单位以及发明人的专利申请权。而对于单位,似乎更加不合理。如果雇员想自己窃取成果,既然已经过了一年,完全可以再过一天申请,不差这一天。那单位就有所损失了。总而言之,《专利法》在这方面的规定不太合理,应当改善。

三、职务发明制度的完善

(一)借鉴国外立法的规定。发明人身权具有永久性,并且不可放弃、不可转让、不可继承、不容侵犯,发明人的人身权应当受到他人的尊重。关于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利的归属问题,世界各国立法体例不尽相同。一是规定职务发明专利权归单位(或雇主)所有,如法国和我国台湾。二是规定归发明人所有,但发明人可以与所属企业(或雇主)通过合同,约定职务发明专利的归属,日本即是如此。三是规定由发明人所在单位(或雇主)选择,德国的雇员发明法即是如此。四是规定归发明人和单位双方共有,俄罗斯即是如此。

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参照日本专利法的规定。根据日本专利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权的法定归属为发明人。雇员就职务发明获得专利权之后,单位当然能自动地得到有关该专利权的普通实施权。但是,除职务发明外,单位不能与职工预先签订合同或者依据服务规则而继受雇员的专利申请权、专利权或者独占的实施权。这样规定偏向于发明人,有利于保障发明人的人身权,激励雇员创新发明。

(二)主要利用单位物质技术条件这一规定应细化。若是雇员利用单位的条件完成本职工作或是单位派遣的工作,申请专利的权利应该归于单位和发明人;若是雇员利用单位的条件完成非职务发明,应该将申请专利的权利归于雇员。

(三)完善发明专利的奖励制度。发明人应该获得合理的报酬。这也是保护发明人的财产权的表现。单位若是作为专利权利人,也应该给予发明人表彰奖励。同时,也应当保护发明人的署名权。

(四)退休、退职、离职人员一年内的专利发明问题。如上所述,有很多不合理之处。笔者建议,应该改成:雇员退休、退职、离职后可以与原单位协商,约定期限以及权利归属。

参考文献:

[1]叶建平,刘宇.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利之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6).

[2]孙兵兵,宋赛赛,刘云,谭龙.我国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许可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3,(8).

[3]沈娟.对职务发明创造问题的几点思考[J].当代经济,2011,(2).

[4]陈.职务发明创造中发明人权益保障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1.

[5]朱冬.论职务发明创造的司法认定[J].知识经济,2009,(01).

[6]郑其斌.我国职务发明认定和利益分配制度的完善[J].社会科学,2009,(05).

[7]彭玉勇.论我国发明人权利保护的完善[J].电子知识产权,2008,(08).

作者简介:张梦楚(1990-),女,汉族,湖南益阳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

上一篇:成本效益原则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下一篇:土地发展权的实践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