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第奇”效应带来的设计创新灵感

时间:2022-10-15 06:44:43

“美第奇”效应带来的设计创新灵感

你是否在做设计的时候因苦于没有灵感而烦恼?你是否在评判自己的设计时因为缺乏创造力而沮丧?你是否为身在设计领域却默默无闻、无足轻重而灰心?那么,你需要阅读这篇文章,它会提醒你如何利用交叉思维带来创新灵感,教你如何在设计中获得“美第奇”效应。

创新来自于思维交叉

美第奇家族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银行世家,曾出资帮助各种学科,各种领域里锐意创造的人。由于他们的帮助,雕塑家,科学家、诗人、哲学家、金融家,画家,建筑家齐聚佛罗伦萨。居住在这座城市里面,他们得以相互了解,彼此相互学习,从而打破了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之间的壁垒。他们 同用新的思想,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这种情况使得佛罗伦萨成为创造力的爆发中心。当雕塑家遇到诗人,当出学家遇到画家,当科学家遇到建筑师,一组组“美第奇”效应就此产生。交叉思维的创造得以诞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个时期的佛罗伦萨成为了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如果大家仍然没有十分清楚,让我们 起听听米克・皮尔斯这个伟大的建筑师的故事吧:他曾经接手过一个项目,要求建设一座外貌迷人,功能一应俱全,但却小允许使用空调的写字楼,而写字楼坐落在非洲的津巴布韦。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看似不可完成的设计任务。但是皮尔斯接受了挑战,他的设计思路来自观察蚂蚁如何通过泥土堆积筑巢来降低温度,而获得启发。因为蚂蚁存在造蚁穴的时候,会设法把底部的气流引导到泥土中,然后再把经过降温后的气流,引导到巢穴的顶部排放掉,通过不断地换气,蚂蚁们可以精确地调节洞穴的温度。皮尔斯的兴趣超越了研究建筑,他同时还对自然生态系统有着强烈的兴趣,突然之间,建筑与生态这两个领域交叉汇合了,皮尔斯把两个小同领域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果真建造了一座温度恒定在23~25摄氏度的建筑,并作为一名突破式的创新人物而闻名于世,开创了建筑设计的新领域――自然拟态工程。皮尔斯设计中的创新灵感来自何方?灵机一动?灵机一动可能人人都有,但小足以成就皮尔斯的成功。事实上,是他自己创造了自己的运气和灵感的闪现,这是因为皮尔斯踏上了交叉点――他可以把建筑设计,与人自然的进化过程联系起来,成功的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交叉点虽然不是设计灵感来源的唯一出处,但却是最好用的出处:一般我们理解的伟大创造,往往是在单一领域的发明,比如,没有火箭,我们发明了火箭;没有原子弹我们发明了原子弹等等。但现在时生了改变,单一领域中,我们能发明的都已经创造出来了。如果我们要发明一种材质会发出声音的首饰,你是否要十分精通材料学的所有知识,然后再去着手发明?当然,同时伴随着你是否能发明出来的不确定性。所以,有一种创造方式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在不同领域的交叉点获得的创造、所开辟的全新领域。比如,首饰相当盘的结合,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装饰品和科技产品碰撞在一起,就诞生了施华洛世奇的畅销产品。关键是,你能够找到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并获得交叉思维,然后利用那些思维产生妙不可言的创新想法。所以,在我们的思维意识当中,不同范畴相契合的焦点,即“交叉点”,人们在交叉点上爆发出来的非凡的创新思维,就是我们所说的“美第奇”效应。

交叉如何获得

看似创造源自于不同领域的交叉,但获得交叉又何尝容易。比如说,你是一名首饰设计师,同时又对音乐很感兴趣,那是否利用首饰和音乐两个不同领域的交叉,做出什么惊人的设计了吗?如果你把你从未这样想过当成借口,那我现在提示你了,你就能够设计出“音乐”首饰了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从上面的图示中你能否告诉我,哪种思维你将获得更多的可能性?答案不言而喻。一般人的常规思维往往属于第一种单向思维,总会按照逻辑一路推导下去,比如我看见一条鱼,会想到,这是什么品种的鱼?多少钱斤?我能买得起吗?回家我要怎么烹饪这条鱼?这种思维当然是不错的,但不适合在创新领域中应用。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发散性思维呢?关键是要打破联想壁垒。长期单一思维的联想壁垒,会阻碍人的创造力发展。反过来,奇思妙想越多,创新产生的机会也就越多。

我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经常跟他们一起玩发散性思维的游戏,比如,我会在黑板上写下一个词:“有趣的”,让同学们告诉我一种生活里他们认为有趣的事物,有人说小丑,有人说吹泡泡,有人说棒棒糖,有人说音乐,有人说折纸……无论他们说什么,无论说的多么荒诞,都没有关系,我都把它们围绕在“有趣的”这个关键词周围,写在黑板上。然后问他们第二个问题:你如何把你认为有趣的事物,同首饰联系起来?比如,棒棒糖如何同首饰产生关系?小丑又如何呢?还是相同的同学把自己刚刚讲到的有趣的事物设计成首饰,然后我让他们逐一将设计画在黑板上,于是,有趣的首饰就产生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我只让学生每人说出一种事物,如果我让每人说出20种、50种呢,那么有趣的创意就会翻倍的递增,100种、200种、400种……但前提是你能够打破联想壁垒,想到那么多。

书中给长期持有僵化的单向思维者,也就是具有联想壁垒的人开出了一剂药方:广泛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领域。

适应多种学习方式

受教育对于人的创造性存在着潜在的限制。因为在学校里,当老师在组织一场教学时,往往集中传授那些在一个学科领域内的正统知识,强调掌握既定规律,因为出现了思维壁垒,使得交叉思维的发展变得更加不可能。如何才能消除这种不利影响呢?有一种方法,就是避开学校、远离专家。所以比尔-盖茨辍学,没有影响他的成功。我并不是鼓励大家都盲目离开学校,相反,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学习知识,但不应该被形成这些知识的思维方式所局限。站在交叉点的创新人物,往往具有两种持久的特性:一是自学,二是自我教育。他们通常具有广博的学识,在一个特定的领域里极为出色,同时在另外的一个领域里也具有深厚的知识。爱迪生从没有接受过很高程度的教育,然而他贪婪地阅读任何他感兴趣的书籍,20岁左右时已经通读了所有有关化学和电子方面的书目。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也没有读完大学,这并不是说明他没有进行自我教育,只是没有在大学校园里接受教育而已。达尔文学习成绩平平,但他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对英国乡下植物的好奇心上。并同著名的生物学家对话。

学会逆反假设

所谓迅速突破思维的联想壁垒,意味着在考虑某种情况、某件事物时,能够迅速使大脑转到某种特殊的思路上来。能够实现这一突破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把问题的假设反过来思考。反向假设会促使大脑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清除通向交叉点思路上的障碍。具体方法是,首先,你记下正常的假设情况,然后再写下完全相反的状况:如果你要开设一家餐馆,但很难做到推陈出新。然后你将假设逆转,看会得到什么结果:

假设 假设逆转

有菜谱…………………没有菜谱

点菜付费………………免费

提供食品………………不提供食品

没有菜谱的餐馆――厨师只采购配料,由客人自由选择搭配,厨师为每位顾客烹饪。

点菜免费的餐馆――类似于一家咖啡馆,人们可以聚在这里谈话、开展活动,按照停留时间而不是顾客消费的食物收费。某些便宜的食品和饮料可以免费。

不提供食品的餐馆――餐馆拥有一个风格迥异、奢华精美的装修风格。顾客前来可以自带酒水食物,只需要支付服务费。

如果这些解决方案确实鼓舞诱人,那么你可以继续大胆对其进行完善。关键要看你能否大胆逆向假设,并充满智慧地解决问题。

从多个视角看问题

我们可以选择观察任何事物的方法,如果我们总是从同一个视角出发看待问题,往往就只能注意到同样的事情。看一下下面的图形,如果问你这是什么图形,大多数人会说它是一个三角形和圆形交替出现的图形,而不会说这是个长方形。如果我们坚持对于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疑问,我们便可以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它,这其中便酝酿着突破思维联想壁垒界限的可能性。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也是一位永恒的最伟大的交叉思维者。也是多种职业的综合体。他相信,为了彻底地了解某件事情,一个人需要从至少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你准备好获得交叉思维了吗?

上面,我们了解了创新来源于交叉思维,以及通过我们的努力,获得了交叉思维。但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还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来迎接交叉点以及美第奇效应的到来:

在涉及领域的深度与广度上寻找平衡

想要创造交叉点,并不是说蜻蜒点水式的涉及很多领域,而是深入研究某一领域,以此为立足点,广泛了解其他领域的观念。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一起工作,耐心倾听他们对待事物的看法。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作为一名教师。我经常处于团队的状态中开展工作、组织活动。团队里有各种专业背景的教师,有动画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艺设计等,而同时作为首饰设计者,我发现,每个人看待同一事物都带有自身专业背景的影响,发表的观点与看法也无法脱离自身专业站位与方式。于是,我就是最大的获益者,经常能从他们身上获得便利的广度知识。

内在激励

创造一般只诞生于那些渴望创新的人手中,所以对于创新的渴望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依靠外力的施压,因为外力会给创造力造成糟糕的负面影响,我们也称之为“内在激励”。如果内在激励有效,如果我们对于手中正在做着的事情充满了激情,创造力便会源源不断。

把不同概念组合起来

如果你来不及花时间涉足其他领域,又急切地需要创新灵感引发设计,那不妨先试着把同一领域中的不同的概念组合起来,看看会有什么效果。

职业生涯多元化

“跳槽”,往往被看成是职业生涯的贬义词,但是,如果你有机会感受不同的职业生涯,将会对你的交叉创新带来积极的影响。

猎取交叉点

如果说知识涉猎广泛、职业生涯多元这些对你来说都不是难事,但怎么就是找不到交叉点的创新呢?这时你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找到不同领域联系的能力了。

思想数量影响思想质量

不要惧怕失败,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关键是我们对待失败的态度。在交叉领域中探索、尝试,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发明创造的人越多,他经历的失败也就越多。相信没有人比爱迪生经历的失败更多了,但他也是拥有最多发明的科学家。所以,思想的数量,直接影响思想的质量。于是,我呼吁大家:勇敢地去尝试交叉思维带来的创造吧。

上一篇:王亚东:珠宝路上追梦人 下一篇:2010黄金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