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心理现状研究

时间:2022-10-15 06:20:40

布依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心理现状研究

摘 要:布依族大学生是布依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但是传统的布依文化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在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的需求,这就导致他们对布依文化的认同发生了变化。从布依文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宗教、语言、身份和风俗的探讨,可以看出布依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态度并不积极,他们并没有很好地担负起传承布依文化的责任。

关键词:布依族大学生;布依族文化;文化认同

Abstract:The Buyi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 force of the Buyi culture inheritance,but in the society of high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traditional Buyi culture cannot meet their needs,which resulted in the change of attitude of Buyi culture .Probing into four main aspects of religion,language,identity and customs of Buyi culture,we can see that the Buyi students do not play a good role of Buyi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Buyi college students;Buyi culture;Cultural identity

耿亚军(2012)通过研究发现,多民族构成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扩大,与国际的接轨越来越深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文化的碰撞虽然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1]。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他们知识水平高,接受能力强,与传统并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相比,他们显然更乐意接受公认的便利的外来文化。

1. 布依文化传承的现状

张京玲和张庆林(2007)通过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成员在面对除本体文化以外的外来文化时表现出了矛盾,既想融入外来文化但是又担心失去自己的根本文化[2]。韦磐石(2010)运用问卷对黔西南布依族的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布依族人(84.5%)对自己的宗教文化有很强的认同,约有15.5%的布依人信仰不明确,且同时对自己的文化不怎么了解[3]。胡玲(2012)通过调查发现,在文化融合的环境下,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文化的接受和适应持一种积极态度[4]。李忠和石文典(2007)通过研究发现,在多元文化交织的格局下,少数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会产生分化:一部分人为了摆脱自己社会地位低的现状表现出强烈的学习主流文化的动机,另一部分人则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消极认同的态度[5]。布依族的“五宝”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文化,但是余明浩(2012)通过对黔西南州布依族的调查发现,现在对“五宝”熟悉的多是老年人,中年人只是一知半解,青少年、儿童知之甚少[6]。由此可见现代文化快速的发展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学习汉语,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步淡忘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在年轻一代的传承中开始衰落。

2. 布依族大学生与布依文化

布依文化的内容多种多样,在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宗教、语言、身份和风俗四个方面来讨论布依大学生对布依文化认同的现状。

2.1 布依族宗教文化

2.1.1. 布依族的宗教文化概述

布依族的宗教是原始宗教,他们相信自然界具有神秘的力量,因此崇尚自然之力,这与人类早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一致。布依宗教文化也是在融合外来文化之下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尤其是儒家的祭祀文化[7]。布依族的宗教活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生礼仪和人的繁衍本身;二是农业生产时对自然的祈祷以及对畜力和生产工具的祭奠和禁忌;三是村寨社会的祭祀活动[8]。他们的图腾崇拜是从自然崇拜发展出来的包括相当多的方面,例如竹子和自身繁衍以及子孙绵延相关;莺与报恩和保护有关;牛能够保护家人和子孙后代的安全及幸福;猴子是祖先的象征;对于鱼的崇拜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祖先和鱼结合而繁衍的后代等等。

2.1.2. 布依族大学生对布依族宗教文化的心理认同

布依族大学生是布依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是在他们走出封闭的生活环境,接触更大的环境,接受科学和开放的现代知识之后,他们并没有因为知识水平的提升而更好地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视界的扩大和交流的广泛使得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对本民族的产生了怀疑。科学要求唯物主义,而是唯心主义这与他们所受的教育相对立。他们在进一步接受教育后加深了对本族宗教的质疑,像是信仰神灵和图腾崇拜在布依大学生身上已经很少体现了,更有些大学生把这些当成愚昧的封建迷信而加以抵制。因此,他们无法完成相关的宗教文化传承。

2.2. 布依族大学生对布依族语言文化的心理认同

布依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壮泰语支,他们的文字是不健全的,因此布依族的历史文化主要是通过口头文学的方式流传下来。学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大家通常是使用通用语――普通话进行交流。布依族学生在校期间使用的是非本民族语言。生活于布依族中的他们也并不是耳濡目染本民族的语言,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一个布依族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布依族语,因为在布依族聚集的大部分人是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而不是所谓的布依族语。在布依族聚集地,掌握并使用本民族语言的通常都年岁已高的老人,以妇女居多,多数青年基本不会本民族语言[9]。尤其是现在族际之间通婚较多,大多数和汉族通婚的家庭汉语都会取代布依族语,这样就导致“双语”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会弱化对布依语的认识和理解[10]。文字的缺乏和语言的生疏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原本就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再加上长时间的外出求学使大部分学生觉得即使不会布依族语对他们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影响,而且在别人面前使用布依族语也很少人能够听懂反而不利于正常的社交,有这样的想法就会使得他们更加不会主动去学习布依族语,从而无法完成布依族文化传承的重任。

2.3. 布依族大学生对布依族身份文化的心理认同

少数民族成员在当今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往往会认为自己在多元民族的中国处于弱势,也就是说自己属于弱势民族。因此部分少数民族成员则认定了自己的弱势和不利地位,产生自卑、悲观、消极的态度,终而无法认同自己的民族[11]。布依族人世代居住于中国西南部的贵州。无论是科技、文化还是经济发展水平都比不上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原地区,这种环境中走出去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没有共同的背景和相似的爱好,从而无法和同学聊在一起,越发的孤独;由于接触到的事物远少于其他同学,使得自己越发的显得孤陋寡闻,越发的小心生怕同学的耻笑。起点低,见识少,这些都使得布依族学大学生容易产生厌弃自己民族的感觉,从而抵制并不愿意接受或者公开自己布依族人的身份。

2.4. 布依族民俗文化

2.4.1. 布依族的民俗文化概述

布依族的民俗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其节日的丰富多彩和饮食的“饭稻羹鱼”。布依族依山傍水而居,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布依族从古至今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久而久之演变成今天的节日风俗。根据这些传统节日的起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起源于祭祀活动、起源于纪念活动和起源于庆贺活动[12]。其中“三月三”、“六月六”等是起源于祭祀活动的节日;查白歌节和毛杉树节等是起源于纪念活动的节日;大年节和四月八等是起源于庆贺活动的节日。“饭稻羹鱼”则是布依族人饮食的主要特点,这是因为布依人的主食是大米,而副食主要有蔬菜和肉食两类[13]。布依族人依山傍水而居,根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说法,布依族人的主食就是依水而生的稻米,肉类的来源自然主要是在水中随处可见的鱼类及其它肉类;蔬菜类也以当地特色为主,如洋芋和折耳根等。

2.4.2. 布依族大学生对布依族民俗文化的心理认同

虽然在布依族聚集地仍然保留着各种民俗风格,但是这些已经不是纯粹的民族传统了,而是一种吸引游客的方式和手段。各布依族聚集地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纷纷以自己民族特色为卖点打出招牌,各种令人应接不暇的民俗纷纷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盘歌、独山花灯等),原本触手可及的民俗成为了展出的活化石,令人啼笑皆非。即使是布依族的人也不一定能够接触到正宗的布依族民俗文化,这种保护性发展使得布依族大学生无法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民俗文化,同时日渐走形的民俗文化吸引不住大学生的眼球而且无法使他们意识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自然无法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做什么大的贡献。布依族今时的饮食也没有了往日的讲究,完全随性,民俗的特色日益消减。当今世界饮食总类何其繁多,在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乐趣的同时使得民族特色不断减弱。布依族大学生由于常年在外地求学,接触到的美食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更加符合当下大学生对时尚和美的追求。因此,传统的布依饮食文化自然就不在布依族大学生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也就无法承担起这种饮食文化的传承。

3. 结束语

布依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通过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布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容乐观,很多典型的布依文化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是灵魂,是核心,是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手段来保护布依族文化。当然保护布依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 耿亚军.和谐社会背景下藏族大学生民族与文化认同实证调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61-64.

[2] 张京玲,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态度模式与文化适应的关系[J].中国祖师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2(52):10636-10639.

[3] 韦磐石.黔西南布依族的发展及变迁[J].文史哲,2010,(12):180-181.

[4] 胡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J].群文天地,2012,(7):10.

[5] 李忠,石纹典.文化同化与冲突下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偏见[J].社会心理科学,2007,(5-6):13-14.

[6] 余明浩.布依“五宝”传承与发展[J].文学界(理论版),2012,(8):355.

[7] 王冬梅.从祭祀对象看布依族文化哲学的融合性[J].贵州民族研究,2014,(1):74.

[8] 孟慧英.布依族的神话与宗教[J].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87,(4):116.

[9] 余明浩.布依“五宝”传承与发展[J].文学界(理论版),2012,(8):355.

[10] 周国炎,申建梅.布依族母语教育及其文化传承和保护[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11] 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科学,2002,10(1):102.

[12] 肖琳.布依族节日文化的心理探析[J].学理论,2010,(2):72-73.

[13] 王封礼.从磨合到整合:一个西部少数民族村落的变迁史[D].西南大学,2007:50.

上一篇:开辟另一片风景 培养写作中“摘抄札记”的意识 下一篇:网络词语“被xx”的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