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2-10-15 05:18:21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 要: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时期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础学科,无论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还是对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均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基础教育教学的现状,简要地探析了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一、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意识

要想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就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及个性的发展,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类型、发展水平及生活环境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对于相同的事物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并且自主地判断及分析相关信息,逐步形成自身特有的观点,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以增强。

二、创设教学情境,拓展创新思维

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势必有积极的学习动机与之伴随,而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正是借助于创设教学情境来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在课文学习的初期便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及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迫切的探究心理,这样学生就会运用自身已掌握的知识对学习内容展开想象,然后在课文的学习中得到科学知识。比如,在对《新型玻璃》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普通玻璃,从颜色、特性和功用等诸多方面来对新型玻璃进行想象,然后再阅读课文,看看文章中是怎样介绍新型玻璃的,总结概括出新型玻璃的特点,并且与自己脑海中的玻璃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就会迅速地掌握课文要点,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拓展。

三、挖掘创造因素,提高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创造因素,这些因素均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资源。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切实的立足于语文教材,深入地挖掘创造因素,并且对这些创造因素进行加工,创设出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最为切合的发展区,以此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动机以及积极思维,从而创造性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从课题着手,因为课题是课文的眼睛,课题是思维的窗口,而透过这一窗口,学生能够了解到课文的体裁、内容、范围、中心等。因此,在讲解完一篇课文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维度、多方面地进行思考,给课文变换标题,以此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逐步提升。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学科是至关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园区实验小学校)

上一篇:以助读系统为载体,让“自主导学式”教学模式走... 下一篇:探究小学数学教材 深化教学实践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