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能力迁移的几个方法

时间:2022-10-15 05:00:55

浅议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能力迁移的几个方法

【摘 要】1997年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说:“中国有大量的最优秀的人才。来美国留学的年轻人都非常出色,他们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这一中肯的语言道出了对创新精神的深情呼唤。因此,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构建开放式的灵活多样的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迁移的新意识;音乐教学中教师善于改革音乐课程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音乐教学中教师善于改革音乐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

【关键词】音乐教学;学生能力;迁移

音乐作为创新性最强的学科之一,音乐在人的发展和个性特征形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音乐学科的实践性特征,教学内容所具有的体验性和操作性特征,决定了音乐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独特多样的。成功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发掘出知识迁移的潜能。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在音乐教学中,过去我们认为学生会演唱、演奏就是个好学生了,现在看就不够了,不仅会演唱、演奏,还要会创作以及所学知识的迁移,才是好学生。只有敢于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才能的人。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迁移呢?

一、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构建开放式的灵活多样的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迁移的创新意识

我国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呈现严重脱节,因此必须变革现有封闭的音乐教学模式,构建以“主体性、创新性、知识能力移”为特征的开放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及知识能力迁移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营造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能力迁移及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要积极改革班级授课形式,针对音乐教学特点,尽可能限制班额,以小班教学为主,与班级授课、小组学习、个别辅导、活动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活动空间,加强参与音乐教学的对话交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发挥。使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实践与能力迁移。让学生在弹性环境中自然发展和创造能力迁移。通过自主地体验和探索,求新、求异、求广地学习,逐步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从而使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二、音乐教学中教师善于改革音乐课程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

目前我国课程教材设置(尤其是基础教育)上明显存在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功能不健全、课堂模式单一等弊端。因此,必须扭转课程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学生实际、脱离时代社会发展的局面,突出课程教材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既重知识积累、又重能力迁移培养的复合型课程体系。音乐课程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音乐学习与文学、生活、游戏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音乐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营造宽松的校园氛围,给学生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三、音乐教学中教师善于改革音乐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

在音乐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争辩、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参与社会调查,鼓励大胆思维、大胆实践、大胆发现、大胆创造,通过设立各类音乐比赛奖项,正确引导、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甚至是冒险性,培养良好的个性化品质,不拘一格育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放手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注重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只有采取正确的科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才会提高、创新精神才会发扬,才能不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也才能使知识能力得到迁移。同时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民主、亲密、平等、和谐的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前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地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能力、动机、兴趣、态度,打好艺术教育的基础,积极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1999.第4期

[2]《创造思考教育》,1999.第2期

上一篇:学困生的转化案例及策略 下一篇:计算机指纹生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