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与HBV-M和HBV-DNA检测及AFP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10-15 04:25:14

原发性肝癌与HBV-M和HBV-DNA检测及AFP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肝癌与HBV感染模式、HBV-DNA测定及肿瘤标志物中AFP的关系。方法 选择13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病人资料,采用酶联免疫方法、聚合酶连反应荧光定量方法及化学发光法对HBV血清学标志物、HBV-DNA及AFP进行检测。结果 五项标志物全阴者仅占6.71%,HBV感染者中HBsAg、HBeAb、HBcAb、阳性模式居多占43.28%,且HBV-DNA阳性占58.62%。AFP>200ng/ml者112例,占83.6%,HBV-M阳性者与阴性者和HBV-DNA阳性者与阴性者AFP平均水平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呈密切相关,其中小三阳模式致癌率更高。AFP在肝细胞性肝癌中更具有诊断价值,并与HBV-DNA复制相关。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HBV血清学标志物 HBV-DNAAFP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041-01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排名第5的常见恶性肿瘤,每年新增病例50万到100万,大约有25万人死于此病。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很高,其中以肝细胞性肝癌尤为常见。为探讨原发性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及肿瘤标志物AFP的关系,对经手术病理、B超、CT或MRI等方法确诊的门诊和住院肝癌患者,采用聚合酶连反应荧光定量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测定HBV-DNA含量及血清标志物,化学发光法测定AFP,了解和分析其相互关系,为预防、诊疗和预后提供参考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人资料 取自2009-2010年我院门诊、住院患者,共134例,其中男98例,女36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2.6岁,均经B超、CT或MRI等方法确诊,部分经病理检查核实。

1.2 HBV血清标志物 HBsAg、HBsAb、HBeAg、 HBeAb、HBcAb采用ELISA方法检测,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HBV-DNA检测采用PCR荧光定量技术,仪器:DA7600,试剂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AFP采用化学发光方法,仪器:LUMO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试剂由郑州安图绿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提供。

2 结果

134例肝癌患者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检测结果表

结果显示,134例肝癌患者中五项标志物全阴者仅占6.71%。HBsAg、HBeAb、HBcAb、阳性模式居多占43.28%,且HBV-DNA阳性占58.62%。其次为HBsAg、HBeAg、HBcAb阳性模式占16.41%,HBV-DNA阳性率100%。表明了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密切关系。

13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AFP检测结果>200ng/ml者112例,占83.6%,其中HBV-M阳性者平均水平为(1821±213)ng/ml,阴性者平均水平为(425±102)ng/ml,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HBV-DNA阳性者平均水平为(1945±215)ng/ml,阴性者平均水平为(754±285)ng/ml,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大量的调查和实验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癌的病因学中的重要作用,陆建华等[1]对2560例携带者前瞻观察10a ,发生肝癌59例,而HBsAg阴性的1214例中仅出现24例肝癌 ,前者显著性高于后者( P

目前一般认为AFP是检测原发性肝癌最敏感和最特异的指标。肿瘤标志物是诊断原发性肝癌重要手段,其中甲胎蛋白 (alpha-fetoprotein,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 但 ,(30%―40%)的患者AFP为阳性 [5]。现本文资料中肝癌患者AFP阳性率为83.6%,可能与收集病例中肝癌的病理分型有关。AFP为肝细胞内粗面内质网核糖颗粒合成 ,尤对肝细胞性肝癌检查阳性率高。与乙肝病毒高水平复制,可通过与肝癌细胞的整合,而使肝癌细胞合成AFP的能力增强有关。提示高危人群中早期抗病毒治疗有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建华、趁建国. HBS携带状态与肝癌关系的十年随访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1998.22 (5):259~262.

[2] 周霞、邓国宏、向德栋,等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 .8 ( 4 ):661-663.

[3] 韩泽广 肝癌基因组研究进展及中国科学 [J] 中国科C辑:生命科学,2008.38( 10 ):907-912.

[4]李晓芳、胡德昌、熊恩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前C区基因突变与临床关系.中华传染病杂志,1996.2(10):110.

[5] 田鹏飞、徐杰、段正军.3 种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 .22:1376-137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某市市售番茄转基因成份检测 下一篇:口服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