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浅析

时间:2022-10-15 03:34:54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浅析

【摘要】 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国家就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思想问题,从大学生的这些思想问题入手,分析了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精英”教育时代的结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其就业制度由“统包统分”走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供给紧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其就业市场由“卖方”已经走向“买方”。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和困惑。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毕业生的思想问题,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实现更好的就业。

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

1.就业观念滞后、期望值过高。随着经济体制、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制度由“统招统分”转变为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却滞后于制度的变革,对自我的定位也没有完全的从“精英”转化到“大众化”的视角上来,择业期望值过高。在就业的区域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聚集在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那些条件艰苦的西部偏远地区则很少有人愿意去,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去没地方”的现象;在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众多毕业生的目光投向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的外资企业,那些发展空间较大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却很少有人关注;在职位的选择上,毕业生都将目光聚焦在白领、金领上,过于注重工作的待遇和职业的“含金量”,忽视了自己整体素质和企业的需要。

2.就业心理脆弱,抗挫能力不强。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基本保障。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就业竞争的日益严峻,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很多毕业生存在自我认识过高、理想脱离实际、心理封闭、害怕困难等问题,自我能力和社会的需求出现了脱节,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差,自卑感强,再加上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观念的影响,导致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焦虑、自负、依赖、急功近利、虚荣等心理障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心灰意冷,感觉前途一片黑暗,这对自身的就业以及学校的整个就业工作极其不利。

3.诚信品质欠佳,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市场经济体制下,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在实利、实惠的价值取向影响下,一些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具有强烈的功利性目的,对个人的发展考虑过多,缺乏换位思考,于是在择业过程中随意拔高个人成绩,求职简历“注水”,违约等现象普遍出现,诚信意识缺乏。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严重影响了自己和用人单位的利益。诚实守信就业,呼唤人才市场的诚信与健康,做诚信人,提高信誉度,将为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从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上看,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一种有效途径。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就业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上指出: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的需要,高校在就业工作中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保证大学生能顺利、及时、充分就业。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陈永利认为:学生能否通过就业而顺利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在某种意义上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将就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就是为了使不同价值观取向的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能够自觉地将个人发展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祁金利认为:强调就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认为就业是育人的重要环节,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互为抓手,都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及时、准确的了解就业政策和国家方针,从而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科学、准确的进行就业定位,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正确处理就业形势中的主流和支流、全局与局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个人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促使大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正确认识职业道德、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长远的角度看待职业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他们的成功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劳动就业是大学生走出学校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在迈出第一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惑,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认真做好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完善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加强诚信教育。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与大学生自主择业,都需要大学生诚实守信。大学生是未来的主力军,将参与国家建设和全球性人才竞争,这一群体的诚信培养比其他任一社会群体都重要。诚信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有助于形成一种令人放心的社会环境。提倡和弘扬诚信道德有助于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大学生的道德诚信建设,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诚信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增强道德意识,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当前就业“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很多毕业生没能充分认识到它的竞争激烈性,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常常会感到悲观失望、意志消沉甚至心灰意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强化毕业生的择业自主意识,能够坦然承受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以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在竞争中充分展示自己,从而达到成功就业。

3.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所谓创业,就是一种自我谋职的活动,是人们把握社会的需要、运用自身的才能创造新的业绩,或创立新的岗位的过程。大学生的创业就是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不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而是为自己、为社会上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的过程。

4.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法律意识淡薄,所以其自身的合法权益很容易受到侵犯。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通过法制讲座、派发法律宣传资料老加强毕业生的法纪教育,特别是加强《劳动法》、《合同法》的宣传教育,是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改进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完成的重要保证,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不断的创新其方法和手段,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和改进。

1.实践锻炼法。缺乏实践经验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愿被用人单位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高校应该注重毕业生的实践锻炼,让大学生尽量多的接触社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结合起来,避免单讲理论而脱离实际。学校可以经常组织大学生到基层单位实习、进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的深刻变化;加强校企直接的互动,给大学生创造更多的专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更好的就业。

2.沟通交流法。家庭观念对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的素质及工作岗位、家庭的教育方式等都对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择业观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经常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情况,介绍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方针和政策,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减少家长对子女在就业问题上的消极观念的影响。

3.比较借鉴法。国外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较早而且经验丰富,他们对就业指导的重视和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许多很好的经验和管理方法,对我们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比如美国、日本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指导理念就十分具有代表性。比较分析这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异同,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对于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面对这种新情况,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师资队伍,以便更好的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1.建立就业指导专业队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建立由“两课”教师、辅导员、院系书记和就业主管人员组成的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开展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两课”教师负责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许多思想问题进行教育指导,将“两课”的教学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既可以实现思想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又能使就业教育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取得良好的效果。辅导员、院系书记负责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就业指导和心理咨洵,及时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就业主管部门负责政策指导、提供就业信息、组织招聘会、给就业签约盖章等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通过对就业政策的解读宣传,使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

2.提高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就业指导的队伍显得极其迫切。在服务意识上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重点解决学生最关心、关系最密切的实际问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有诚心、耐心,工作热情、周到、积极、主动。在政策水平上要熟悉各个时期的就业政策,能够结合实际准确生动地宣传,针对学生对就业政策的疑虑,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和疏通工作,使学生理解并自觉按就业政策办事。业务素质上要求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加强对就业指导理论的学习,掌握大学生就业管理业务、大学生就业教育方法等。

参考文献

[1]崔楠.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8(4):2

[2]沈延兵.加强毕业生教育,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J].大学生就业.2005(8)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杨邦勇.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5)

[5]李静.成功创业教程[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上一篇:中国法制史教学探析 下一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高职综合课程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