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清明 第4期

时间:2022-10-15 02:59:39

漫话清明 第4期

4月5日,清明节,杜牧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为清明节定了一个凄清萧索的基调。在人们的心目中,清明节似乎只是扫墓的专用节日。其实,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清明节的蕴涵是丰厚的,它绝不仅仅是祭拜祖先,虽然那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一、“清明”本是天下太平

“清明”一词的含义是天清气明,喻为天下太平。相传大禹治水之后,万民以清明颂之。《诗经.大明》亦以“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来赞美周武王伐纣,迎来天下太平的“清明”之世。

二、“清明节”确定于传统历法

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天象和自然季节,发明了传统的历法,为了让历法用以指导安排农业生产,创制了“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分为两类,一类叫“中气”,计算方法是从冬至这天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大约历时30天)便开始过到另一个“中气”,一年共十二个中气,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另一类叫“节气”,计算方法是从小寒日起,太阳黄经每增30°(大约历时30天)便开始过到另一个“节气”,一年共十二个“节气”,即: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中气”与“节气”相交相间,便构成了大家熟悉的“二十四节气”。

其中的清明节,时间一般在冬至后第105天,正好是农历三月上旬,公历四月五日前后。这时候,天气转暖,长空明净,神气清朗,所以古人把这个节气叫做“清明”。

三、“清明节”最初是农事节

我国传统上是农耕国家,指导安排农事是古代历法的一项重要职能。清明,是古人基于对自然界物候的体认,应万物萌生而设立的重要农事节日。

这时候,气温进一步升高,雨量增多,万物竟生,在我国这个节气是最好的耕种时令。各地流传的农谚是对清明节的重要注解:“清明一到,庄稼人吓一跳”;“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等,这些都生动地反映了清明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清明也是桑农繁忙的时节,东汉《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妄、治蚕室,涂缫穴,具槌、木寺、簿、笼”,告诉人们要在这时候开始蚕房的修缮和蚕架的陈设,茅盾小说《春蚕》也描述了老通宝一家在这时候的忙碌景象。

四、“清明节”的丰富历程

清明节扫墓、吃寒食、春游这些风俗是在长期的传承演化过程中,慢慢融入清明节中的,这个过程不仅蕴含了富有汉民族特色的文化因子,而且还被民间传说赋予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1.寒食、祭祖之说

在民间的记忆里,清明节吃寒食、扫墓流传了一则与介子推有关的传说:

相传,介子推死后,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实际上,寒食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新火未至,则禁止人们生火。禁火期间,人们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魏晋之后,寒食节和清明节前后相差一两天,所以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

扫墓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一开始没有通行的固定时日。到了唐玄宗时,下令将寒食上坟编入“五礼”。此后每逢清明节前后,无论官员百姓、男女老幼皆出郊扫墓上坟,车马如流,四野如市,香烟缭绕、纸蝶翻飞。

扫墓是悼念先人的重要方式,而在清明扫墓还具有其实际的意义。冬去春来,草木萌生,给坟茔铲除杂草,培添新土,还可保护坟茔不受狐兔穿穴打洞,避免因雨季来临而塌陷。

2.与“上巳节”粘连,成为春游节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上巳节”。在每年三月上旬巳日,进行祓禊祭祀,也叫“修禊”、“禊祭”,即在水边举行的,用斋戒沐浴等方法除灾求福的仪式活动。到了魏晋时期,便改俗不必取巳日,定为三月初三。

在上巳节里,人们洗去严冬的风尘,解放被寒冷束缚的肌体,并趁机在郊外游玩,舒活筋骨,感受春意。因为这一节日与清明日很近,诸多游乐活动便贯穿其间,演变成清明前后的春游热潮。著名的“曲水流觞”之戏,就是在这时诞生的,如《兰亭序》一开首就说诸多文人聚会的原因是“修禊”:“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渐渐的,“上巳节”的本意被人们遗忘了,倒是每年的春游踏青活动愈来愈盛,荡秋千、蹴鞠、拔河、放风筝、斗鸡,有些地区还伴有大型庙会、娱乐表演活动……热烈奔放的游乐气氛,融合在大自然的无限生机里,新的生命力绽放在蓬勃的春野上。

由此看来,“清明时节”在中国人眼中,是太平盛世的来临,是播种丰年的时令,饱含着对先人的追念,寄寓着对新生命的期盼。还有什么比这一切更美的呢!

(作者单位:北京育才学校国际部)

上一篇:好学生?坏学生? 下一篇:儿童欺负现象的心理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