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时间:2022-10-15 01:58:42

【名家作品一】

心灵的栖息地

文/肖复兴

我的孩子小的时候,我常带他去的地方是美术馆。那时候,他很爱画画,许多个星期天,我们都是徜徉在美术馆里。

北京的美术馆在闹市区中,但走进美术馆,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凉爽了下来,喧嚣被遮挡了,阳光被遮挡了,温柔的光线只能透过天窗细微地折射进来,那情景像是走进浓荫匝地的树林,让你的身心沁透着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仿佛滤就得澄净透明。

在美术馆里,我和孩子一起看过李可染的牛,吴作人的骆驼,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看过吴昌硕的山,林风眠的花,郑板桥的竹,看过山人的傲骨铮铮的莲;也看过伦勃朗的肖像、莫奈的睡莲、米罗点彩的抽象和毕加索夸张的变形……

走在那里,我们不说话,但心里涌出的话却有很多很多。那些美术大师和那些绘画,都在向我们说着许许多多的话,碰撞在我们的心头,像水流激荡在礁石上,迸溅出湿润的雪浪花。

如今,我的孩子已经长大,他没有学成绘画,但美术并没有离他而去,却是铭刻进他的生活和生命里。那些缤纷美好的色彩永远挥洒在他的眼前,那些绘画所洋溢的生命气息,永远流动在他的心里。

他曾经不止一次对我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坚持把画学到底,要是学会了绘画,那该有多好!我问过他:“你后悔吗?”他摇摇头:“毕竟我是真诚地喜爱过绘画。不见得所有喜爱绘画的人都能画画,但美术培养了我的素质,让我懂得了怎样去欣赏美、珍惜美。”

我带孩子进音乐厅听音乐是很晚的事情,到了孩子读中学的时候。起初,他不大喜欢去,他说他听不大懂那些没有一句歌词的交响乐。到音乐厅去,不如买盘磁带又可听音乐又可看歌词。我对他说,听磁带和到音乐厅听音乐是两回事,这就和看画家的原作,同看画册里复印的画是两回事一样。这就和走进开阔的原野,同走进公园人造景观里是两回事一样。

许多事必须身临其境,人才会明白而变得聪明一点。

在这个世界上,人心越来越浮躁,情感越来越粗糙,道德越来越动摇,信仰越来越苍白。是因为我们刚刚经历着从政治时代走进商业时代这样新旧交替的阶段,我们渐渐变得只会低下自己的头看得越来越实际、实惠与实用,而忘记了应该仰起头来看看头顶的蓝天;我们已经折断了自己飞翔的翅膀,而成为只会匍匐在地的爬行动物;我们把音乐在内的一切艺术已经削足适履只适合世俗的口味。

但是,我告诉我的孩子,也告诉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染上了功利甚至铜臭色彩,包括艺术在内,只有音乐除外。真正的音乐不靠语言,不靠外在的一切东西,只靠心灵。一切的艺术,只有在音乐的面前,人和音乐一样通体透明。好的音乐,并不在乎你真的能听懂听不懂,而在乎你是否真心去感受;好的音乐,让你的心净化,让你的精神飞翔,让你的眼泪纯净得露珠儿一样晶莹,让你觉得你的周围再物欲横流、再污浊窒息、再庸俗不堪……毕竟还有着美好与神圣的存在。

在越来越繁华热闹的都市里,商厦会越建越多,饭店会越建越多,酒吧和咖啡馆会越建越多……美术馆和音乐厅不会很多。但它们两个是城市的双胞胎,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作用是不可取代的。

【品悟】

在繁忙之余,在嘈杂之时,在污染之际,在种种诱惑与侵蚀扑面而来包围之中,走进美术馆和音乐厅,会让我们的心稍稍沉静下来、纯净下来,起码暂时得以逃脱和安歇,是同走进商厦、宾馆、饭店、酒吧、咖啡馆里绝对不一样的感觉与感受。常到美术馆和音乐厅这样两个地方去的人,和常到饭店、酒吧、歌厅、洗脚房去的人,和常到银行、证券交易所的人,内心深处泛起的涟漪是不一样的。

【探究】

1.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认为美术馆和音乐厅是人们的“心灵栖息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家作品二】

记住回家的路

文/周国平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躲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人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

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需要的经历。所需注意的只是,别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每到一个陌生的都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现实中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求。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晓得,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的机会和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品悟】纷纷扰扰的尘世中,充满了机会,充满了诱惑,同时也充满了压力。就算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也难逃开这些而存在,何况有着灵性的人?人们往往会在这些机会、诱惑和压力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回家的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有关注自己的心灵,才可能去觅得一处宁静。而周国平的散文正给我们寻求心灵之宁静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呼吸新鲜空气,海阔天空,鱼跃于海,雁翔于天,心灵驰骋于世界上最美的风景之中,自有一份宁静。

【探究】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版参考答案见下期二、三版中缝)

上一篇:若生在明清,就只嫁张岱 下一篇:走进绝望着内心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