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群体分化的调研与对策

时间:2022-10-15 01:53:34

“90后”大学生群体分化的调研与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调研方式,探讨了“90后”大学生不同群体的形成特点和规律,分析群体分化原因,探讨教育管理对策,丰富教育内容,完善教育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群体分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77-03

“90后”大学生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自我,个性鲜明,由一元化的知识群体自发成为多元化的知识群体。不同群体学生的特点和形成规律,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和相关性,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因此,亟需进行“90后”大学生群体分化研究。

一、调研概况

问卷调查对象面向山东农业大学4个年级的学生,采用封闭式、无记名方法。调查问卷发放1000份,实收912份,有效回收率为91.2%。此外,还通过访谈等途径进行调研,丰富调研内容。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90后”大学生群体分化普遍存在。调查结果表明,72.2%的大学生认为“90后”学生中出现群体分化,78.2%的大学生认为群体分化“比较明显”,可见,群体分化普遍存在。对于群体分化的开始时间,59.3%的大学生认为始于大一,36.8%、1.9%的大学生分别认为分化现象出现在大二、大三,还有部分同学认为,大四群体分化还在上升。因此推论,群体分化开始于大一,在大二、大三最明显,大四不再那么明显。这是因为大四学生面临毕业,都在忙着复习考研和准备就业,成为了“清一色”的就业群体。

2.群体分化类型呈多样化。调查结果显示,49.9%、22.2%的学生分别认为学习处于中游、上游水平,可见,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较为关注,愿意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属于学习型群体。3.5%学生为生活自立生,11.6%的为恋爱自由生,5%的为消费无忧生,这三类群体在校条件较为优越,生活呈现多元化、娱乐化、自由化的特点,他们讲求自我、注重精神享受,成为“90后”大学生特色鲜明的一类群体。弱势群体分化也是“90后”大学生群体分化的重要特点之一。调查结果中,有9.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属于学困生,9.1%的为思想困惑生,5.5%的为经济困难生,4.2%的为网络依赖生,2.5%的为心理障碍生。这部分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存有自卑感和消极心理,是大学校园里需要特殊关心照顾的群体。

3.群体分化因素影响力与自我感知强弱呈正比。在群体分化因素中,自我需求是自我感知最强烈的因素,其次是家庭环境、班级宿舍环境,再次是区域因素、校园因素,最后是高教改革和社会发展状况。据调查,63.2%的大学生认为,自我需求不同是群体分化的原因。自我需求是内因,决定着价值取向,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择友范围、交往方式、处事态度,这也就直接造成不同群体的形成。47.6%的大学生认为,家庭环境不同是群体分化的原因。家庭伴随着学生成长至今,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塑造不同性格的学生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群体分化现象的出现。26.9%的大学生认为,班级宿舍环境也是群体分化的重要原因。从入学开始,学生就进入以班级、宿舍为单位的日常交往区域,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很大。16.3%的学生认为,地区不同也是影响群体分化的因素。一个人从小到大,地区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均会使得大学生群体分化。然而,相对于前三个因素,区域因素影响群体分化较弱。对于校园因素,比如就业压力、学院氛围、学校环境,分别有13.9%、12.5%、11.1%的学生认为是群体分化因素。这三个因素影响差异不明显,因为同一所校院对于学生教育管理和就业工作,具有延续性和一致性,这三者对学生的影响是同时存在的,学生不会受到单一因素的影响。

4.大学生群体分化类型及特点。(1)学习型群体。主要特点是学习目标明确,有强烈的进取心和上进心,求知欲及创新意识强。(2)优势型群体。思想觉悟高,学习成绩好,无经济压力,心理素质高,乐于参与活动,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3)弱势型群体。包括学困生、思想困惑生、经济困难生、网络依赖生、心理障碍生,特点主要表现在学习、经济、心理、就业、行为等方面弱势。(4)网络型群体。主要特点是思想活跃,知识面宽广,正确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就业,不迷恋网络。

三、群体分化背景下“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1.关键。在群体分化背景下,做好“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是,正确认识不同群体普遍特点,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基本特征,制订正确的教育模式与管理机制,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

2.措施。(1)以人为本,增强大学生成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想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分析和把握学生的成才需求,善于发现每个群体的个性特征,与学生进行心灵深处的交流,把内在的成才欲望转化为学习动力,强化个性指导和过程育人,实现“每一个群体都闪光,每一个学生都成才”的育人目标。(2)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建造不同群体共性。不论哪一类群体,要具有共同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德,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和多种形式的品德实践活动,让不同群体学生学习、牢记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的和谐社会建设者。(3)突破难点,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针对弱势群体,要分析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加大教育与关心力度,探索行之有效的帮扶方法。对于经济贫困生,要积极为他们拓展社会实践场所,通过勤工助学使他们自食其力,解决生活困难问题,顺利完成学业;对于心理障碍生,充分利用心理问题咨询室平台,使心理误区学生有医可救;对于网络依赖生,通过网络解救和网络管理,引导学生主动消除网络造成的负面影响。(4)搭建平台,发挥优势群体示范作用。建立健全学生帮扶机制,充分发挥由学生党员、干部组成的优势群体的示范作用,通过“传、帮、带”途径,带领其他同学不断进步,营造优良的学风氛围,使之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切实地成为学校和广大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协助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5)开展特色活动,提高综合素质。面对群体分化,开展特色活动,提高不同群体的综合素质。例如,针对优越型群体,根据其从众和高消费的特点,通过开展心理辅导、专家报告等活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恋爱观念;对于网络型群体,开展网络知识技能大赛、优秀网站设计比赛等活动,引导其积极、正确地利用网络,为学业服务。(6)加强不同群体交流,促进理解与进步。在当今“90后”大学生群体分化日趋鲜明的背景下,注重不同群体之间的思想交流,形成融洽、和谐的氛围。充分利用学生会、社团等基层学生组织,打造不同群体交流平台,通过不同的形式活动,拉近距离,促进不同群体之间“思想上融合,学习上互助,交流中理解,行动中协作”。(7)坚持多方教育有机结合,建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目前,存在“家庭与学生”、“家庭与学校”之间交流脱节的现象,家庭了解学生学业情况不够畅通、不够全面、不够真实。据此,应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首要,以社会教育为必需”和“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通过家访、书信、电话、网络等途径,充分发挥三方教育作用,优势互补,成为合力,共同做好不同群体学生教育和培养的工作。

上一篇:校园公益广告语体的风格特征 下一篇:浅析跆拳道比赛中盲点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