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课堂 探究先行

时间:2022-10-15 01:18:21

活力课堂 探究先行

摘 要:活力课堂是一种全方位激发活力,全过程优化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最大限度实现师生共同价值取向的教学理论体系。科学课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努力体现科学的本质,让科学课具有浓浓的科学味。

关键词:科学探究; 活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088-001

活力课堂是一种全方位激发活力,全过程优化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最大限度实现师生共同价值取向的教学理论体系。简言之,活力课堂就是要让课堂活起来。课堂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场所,是教师教学构想与措施的实施阵地,唯有课堂的优质才有教育的优质。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突破了过去以系统的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明确了科学知识的学习应与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以“探究为核心”,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科学,将探究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如何在当今的活力课堂上,让探究先行一步呢?下面本人就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指出,探究的欲望是推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内部动因。这就是说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就会对研究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参与研究活动,进行有效的研究。而学生只有主动参与了,他才想做、想识、想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蜗牛吃食的观察》一课中,上课老师说:“今天我给蜗牛带来了好多吃的东西,你们猜猜它会选择什么样的食物呢?”学生踊跃发言,兴趣昂然。老师又说:“现在请你设计一个活动来验证一下谁猜的最准确。”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快就想出了各种办法去检验。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二、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

1.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充分感知,自行发现

在低年级阶段进行观察力培养是教学重点。观察中,学生们会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许多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这也是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如《各种各样的叶》,我在培养学生观察力时,为学生提供了同一种树叶的分辨。一种树叶有不同颜色,不同大小让学生自己分出类来,并说出了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分出不同种类,并说明了理由。在观察中有的组的学生分错了,有的组分的非常好,通过交流学生充分感知了同一种树叶的特点。只要形状相同就是同一种树叶,发现了规律。

2.注重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

探究式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学生需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自然而然的参加诸如科学数据或资料等教学材料的组织和解释的活动,使之真正接触由科学家建立起来的科学事实、科学原理、科学定律,使之认真思考,进而提出问题,并寻求理解。例如在《纸的秘密》一课中,让学生证明哪种纸吸水性强。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判断出面巾纸吸水性最强,其次是报纸的吸水性较强,最后是电光纸吸水性最差。在实验时让学生分别往纸上一滴一滴的滴水,统计三种纸的吸水的滴数,从而判断出准确的结果。在汇报时要让学生重点说得出结论的根据和实验中的现象,你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充分挖掘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知识获得过程。

3.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科学家在探究中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收集证据,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的运行机制。在科学课的探究中,事实和证据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例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创设一个问题,三个不同容器中的水哪个多,哪个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收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见解。学生就想到了用一个统一的容器来测量,用带有刻度的器具去测量,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问题。可以说,事实和数据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的关键所在。

4.坚持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主要包括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而更多的表现在发散思维上。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等特点。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我给学生提供了两片不同植物的叶子,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找出了形状、颜色、大小、小虫子、叶脉、边缘、叶柄粗细、长短、含水量、光滑、毛多少等不同时,老师启发学生,你还能用什么方法去找不同。学生找出了薄厚、叶尖、品种、气味、声响、味道等不同。从看、闻、听、摸、尝等各种方面来观察叶子。鼓励学生多想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5.重视合作式学习

在科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等合作学习。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差异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各不同。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从而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得到发展。

科学课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努力体现科学的本质,让科学课具有浓浓的科学味。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质疑精神、逻辑思维,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认识并有效内化科学的本质,只有对科学的本质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把“科学本质”教育细化渗透到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指导上,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罗星凯.试论科学观察和科学教育中观察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

[2]裴娣娜.关于我国科学教育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R]研究报告

[3]路甬祥.关于新世纪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华文摘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谈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几点问题 下一篇:生物课“激思导问――解决式”教学模式构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