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会问” “敢问” “善问”

时间:2022-10-15 01:17:42

让学生“会问” “敢问” “善问”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质疑,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充满学生的头脑。①更新教育观念,是让学生“会问”的前提;

②营造和谐气氛,鼓励学生“敢问”;

③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④建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善问”。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培养学生敢问、会问、善问,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的意识,勃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问题,会问,敢问,善问,学生,创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让学生质疑,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充满学生的头脑。

1.更新教育观念,是让学生“会问”的前提

让学生提出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且是一种教育观念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传统教育的学习观认为学生唯唯诺诺,听话,不乱说乱动就算是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习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敢想敢干,勇于创新。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逐步形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但是,现实教学中却有许多教师对“启发式”教学存在片面的理解,认为“启发式”就是教师问,学生答,所以很少看到学生提问题,在学习中质疑问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学生没有疑问吗?不会的,只要积极思维,总是有疑问的。原因是在于老师把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都思考到了,由老师提出来,也就是说老师代替学生思维,或是老师根本不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根本就没有质疑问难的机会。教师提出问题,固然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但总是被动的,学生每一个问题面前难免有被“审”的感觉。相反,如果我们能营造一种积极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大大增加。

2.营造和谐气氛,鼓励学生“敢问”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1 教师不以权威者形象自尊,而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有自由的坐姿,不要求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当疑问或有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以站起来发言、插话。因为,情不自禁发表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若因为得不到教师的许可而失去发言的机会,这火花随即熄灭。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其他的同学帮忙。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很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这是教师要给与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题的勇气,而后再给与点播和启迪,让他带着成就感体面的坐下。

2.2 可根据课堂实际,采用分组讨论、提问,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由全班同学仔细听并作回答。最后比一比,哪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最好,哪组同学回答的最好。因为同学的提问是面向全班的同学,强烈的好胜心和不甘落后的心里激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教师还当堂课评选“最佳提问人”、“最佳问题”等。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问题意识”。教师只有积极地创设和谐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思考,勇敢提出各种问题,事实上,发现问题就是创新的前奏。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提出比其被接受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1 利用数学知识的联系,引导联想。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这两类事物可能是类似的、相近的,也可能是对立的,也有可能是因果关系的。例如:教学人教版第八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让学生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然后马上推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试算。于是学生就会产生问题情境: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两条邻边相乘(长×宽)来计算,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也可以用两条邻边相乘呢?

3.2 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例如,教学人教版第八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时让学生给教师家的厨房设计一种正方形且最节约的地砖,并估计一下要用多少经费。这样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学得积极投入,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3.3 利用学生完成实践性的作业产生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八册“三角形的认识”之后,给学生布置动手实践的作业:任意选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在摆的过程中,就有学生产生问题情境: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为什么有时候用三根小棒又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角形这三条边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3.4 敢于批判,启发学生形成独立见解。问题有助于学生摆脱思维定势,激活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但不同的问题作用是不等价的,有的问题是一些教师或教材给定的问题,答案往往是现成的,求解的思路也是现成的,这类问题往往要求学生按图索骥,对创造型思维的培养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它压抑求异精神,这一点在教学中要引起高度重视。我们所强调的问题是创造性的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提出而不是由教材或教师给定的,是让学生自己探讨、主动提出的问题。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通过发现和创新,从而实现教育创新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八册“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后,学生在练习比较的大小时,大多数学生都用课本中“通分”这一方法进行“比较297 和3101 的大小”时,大多数学生都采用课本中“通分”这一方法进行比较。但有一个学生提出:我用“通分子”的方法比较的。问题一出很多同学都在笑……哪来的通分子。而我首先对敢于提出独立见解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及时抓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时机,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探讨这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认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并一致认为:像比较这样分子较小、分母较大的分数时,用“通分子”的方法简便。

4.建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善问”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问题的提出者不仅仅指教师,也包括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学生说明正积极参与新知学习,这样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他们是求知道路上的探索着和开拓者。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上的再创造。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教师启发学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这一关键处设问,就揭示了这一概念的实质。其次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老师提问,准许学生有疑就问。特别是对学生提出具有创新个性的问题就要给予积极地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实,学生的提问,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能帮助老师拓展教学思想,实现教学互动,信息共享。最后,要保证学生提问题的质量,既要拓宽知识内容、深度、广度,又要控制范围,不能漫无边际,这既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的思想集中在要学新知的关键点上。

在呼唤创新人才的时代,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培养学生敢问、会问、善问,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的意识,勃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育》,2007年第6期.

[2] 《小学数学教师》,2008年第1期.

[3] 《数学课程标准》.

上一篇:优化课堂讨论 提高教学效率 下一篇:注重合作引导 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