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浸润在浓浓的语文味中

时间:2022-10-15 12:17:39

让课堂浸润在浓浓的语文味中

【摘要】如何营造“语文味”课堂呢?一、妙语如珠,教学无痕,积淀文学底蕴;二、紧扣文本,纯净高效,构建诗意课堂;三、咬文嚼字,注重语境,深挖文章内涵;四、巧于安排,精于裁剪,凸现平等中的首席地位;五、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拓展阅读的空间。激情洋溢的课堂,彰显独特的个性,灵活生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潜能。“语文味”课堂应该是立体的、开放的、崭新的、多变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味”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味是什么?其实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出鲜明的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即是在情趣盎然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典型的“言语作品”的品味和模仿,在各种“言语实践”中,内化言语和精神的收获后,外化为各种“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该年段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语文味的课堂之“思”味——沉思默想,静静地与文本对话;语文味的课堂之读味——书声朗朗,尽情地宣泄积淀的情感;语文味的课堂之“品”味——品词析句,欣赏着语言的魅力,语文味的课堂之“写味”——触发灵感,情动辞发表达自己的心声,课堂中师生间碰出生命的火花,流淌出生命的神韵。以下笔者就营造“语文味”课堂,略谈一下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妙语如珠,教学无痕,积淀文学底蕴

语文姓“语”,语文课堂就应当语味十足。如教学《小石潭记》一文,可以进行如下教学创意:一以朗读为线,每一个环节都有朗读,用朗读做线索串起全文教学;二趣味赏析,用学生获得方式,根据课文某一个突出点,设计有情趣的欣赏活动。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朗读,概说课文内容;第二环节,朗读,用现代汉语描叙文章内容;第三环节,朗读,积累字词;第四环节,趣味欣赏,突出一个“清”字来进行教学;第四个环节,趣味欣赏,这个教学设计最富有想象力:要学生在“清秀、清新、清晰、清越、清脆、清亮、清冷”等一组近义词中来任选一个写成句子,描绘和评价小石潭景色,如:闻水声,水声叮咚,清越动人,下见小谭,尤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物是多么清秀,往来翕忽,嬉戏在清澄的水中,小溪也一定是水声清脆,水色清亮;“坐潭上,凄神寒骨”,是坐在石上的清冷;“其境过清”,环境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让作者更感到心境的清凄。很多很多这样的句子组合起来,就是一篇欣赏小石潭秀美的短文。这个富有想象力的教学环节,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而且促动学生更细腻地品读课文,推动课堂向深入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老师要善于激情创设情境,用优美的词句构建课堂的结构,妙语如珠,用深厚的文学底蕴构建语文味课堂,孕教学于无痕,适时提供给学生可以积累的优美词语,如月下吟诗、花间畅谈、志同道合、相见恨晚等,这有赖于教师情境的创设和情绪的渲染,更有赖于教学细节的精心设计。

二、紧扣文本,纯净高效,构建诗意课堂

文本之“本”含义:一是指各篇课文所呈现出来的文体特征、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二是指各篇课文所独有的闪光点、独具的魅力、独特的精彩。如赏析类古诗之“本”:1.诗句的韵律美和意蕴美,通过学生诵读和教师适当点拨即可达到的,“诗读百遍,其义自现”。2.诗歌的思想感情,通过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的感悟来掌握的,特别是名句,古诗之所以流传往往是因为有名句。紧扣古诗之本,古诗赏析也就简便易行了。

三、咬文嚼字,注重语境,深挖文章内涵

“语文课上出语文味道,中间必不可少的就是必需的恰当地咬文嚼字。”语文课的学习不能脱离文本,只有在语文课堂上紧紧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显得纯净而高效。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品——品词赏句!在课堂中品词赏句应该要像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

1.在对比中品析。在比较中的品词赏句是我们常做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如教《变色龙》,在学生理解课文后,引导他们找出课文中奥楚蔑洛夫在文中几次“脱”和“穿”军大衣?先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为什么会有三次动作?这一“脱”一“穿”两个词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归纳出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具有广泛的概括性。他具有趋炎附势、对弱者耀武扬威、欺下媚上、随风转舵等特点,因此他也是一个厚颜的两面派,这两方面的特点构成了他的完整的性格——“变色龙”。这时,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不再是浮华、浅薄的了,这样的语文课就上得有滋有味。

2.在问题中品析。教学《最后一课》时,我用主问法“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统领课文。学生阅读完文本后,得出: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四、巧于安排,精于裁剪,凸现平等中的首席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始终和学生一起欣赏着,一起感动着,要真正成为了平等中首席!而教师有效的调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注重方法的培养,关注细节,培养读书的习惯,在学生交流时,也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孩子自由讲述,适时点拨,及时指出,引导孩子体味。充分发挥了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

五、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拓展阅读的空间

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进行写的训练,是在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是在用语言赞美美好的心灵,赞美美丽的大自然,赞美金色的童年……这些像春雨一样无声无息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田,轻轻震撼着他们所不知道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一次得到完美的统一。

激情洋溢的课堂,彰显独特的个性,灵活生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潜能。语文老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语文味道,将教材教出味道来,营造“语文味”课堂。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读厚:阅读体会非常丰富;教薄:把精华内容教给学生,把难点突破。我们要读到课文的深处、难处、美处,有特别感受,利用它,不仅教懂课文,还要渗透知识,更重要是培养能力、进行精神的熏陶感染。

当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到它缤纷的世界时,我们就会发现语文的空间是何等的广阔、语言的魅力是何等的丰富,对于学生的发展功能是何等的巨大。基于这样的思考,“语文味”课堂应该是立体的、开放的、崭新的、多变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是快乐的、幸福的。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育的愉快教学 下一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