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关爱叫做放手

时间:2022-10-15 12:15:2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用一句话说明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学生是在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的听讲,教师是在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新课程标准也倡导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课改多年来,教师已经逐步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自由翱翔于知识的海洋,尽可能地吸收,建构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教师给予的自由度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知识建构,给学生选择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前,应当针对教学内容和学情设计教学案,在课堂实施时,由于各种原因,预设可能与事实不相符合,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是“不闻不问”,继续按照自己预设的教案执行教学,还是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利用教学经验重新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个人认为,有责任的教师应当选择后者,应当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逐步调整自己的预设,既强调全班共同发展,又不忘突出学生的个体发展。

比如苏教版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中,一位教师揭示本课学习内容后,学生们都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以宽乘以高。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形,有条不紊地按照课前预设,从情境导入,让学生经历用小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的过程,再对照比较,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得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可是反思一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课前已经知道的东西,再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同等层次的探究,这样的“探究”有必要吗?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一定不高,学习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顺应学生的学习水平,承认学生的“既定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比如说可以追问学生怎样得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有没有方法可以证明。在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应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在实际情形下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变形。让学生在不同问题情境中应用数学模型,进而掌握底面积乘以高和横截面积乘以长等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才具有必要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在知识建构中,才能在目标的引领下,自由地选择,最大限度地发展。

二、思维拓展,给学生腾飞的自由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发展程度,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设计多维目标体系,让学生在不同的思维冲击下,思维水平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也在“自学”与“学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发展观,提升自身水平。

在苏教版四年级《观察物体》教学中,要求学生能根据多个物体的形状判断出从各个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同时还要能从三视图想象出物体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升空间观念。实际教学中,我在思维拓展环节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都是“田”,你能搭成物体吗?想一想,至少要用几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形成了自己的答案,全班交流环节,大家坚持自己的观点各不相让,有的认为是8个,四上四下,有的认为是7个,甚至有认为只要6个的。鉴于此,我要求学生在展示台上搭成物体,共同检验。在事实的证明下,学生们都认同了只要6个正方体就可以搭成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并且认为十分神奇,直呼“没想到”。这时教师安排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一位同学的方法给大家许多启示:我开始也用8个小正方体搭,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至少多少个”,我就设想可不可以将其中的一些小正方体拿开。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许多伟大的发现正是产生于尝试――假设――验证。正是放手让学生去拓展才让学生的思想能自由绽放。

三、评价反馈,给学生反思的权利

在评价反馈环节,给予学生自由评价的权利也利于学生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能评判学生外显的学习现象,而难以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曲折的过程,所以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审视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在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时,找到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然后通过与同学横向比较,与之前的学习纵向比较,发现和评价。长此以往,学生能正视自己的学习过程,有目的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的课堂练习是当堂完成的,然后由学生自我评价,为自己的作业表现打上等级,并且写上一句话,或者自己的收获,或者自己的经验教训,然后由小组同学互相评价,在观摩中吸收别人作业的优点,找出差距,互通有无,然后共同提高。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很奏效,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竞争态势,学生作业质量也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学生在教师充分放手的情况下学习反而能激发能量,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做课堂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让学生用精彩的表现回报我们的信任和关爱。

上一篇:以人为本,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水平 下一篇:“生活教学”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