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人文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的契合点

时间:2022-10-15 12:07:56

谈高校人文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的契合点

摘要:从心理学入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手段渗透心理学知识,既深化人文学科教学内容,又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人文学科与心理教育存在着许多契合点,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手段,在人文学科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能提高人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又能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文学科教学;心理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258-02

高校人文学科教学本身具备了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地位,包含着心育的内容,像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社会心理学、大学语文等课程都包含着情感教育目标。将心理教育渗透在人文学科教学之中,寻找到两者的契合点,既能增强人文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又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喜欢学习人文学科。

一、高校人文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契合的必要性

(一)人文学科教学是大学生接受心理教育的主渠道

人文学科本身包含了心育内容,如思想道德修养、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学课和大学语文等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就含有情感目标。人文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这两个学科,无论从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还是从人的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等人格结构,都能找到智育与心育、智商与情商的结合点。人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既可以使心育目标在教学工作的自然状态中得以实现,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比普及心理教育课及专题活动更为经济有效;又能拓展人文学科课程的功能与目标,对学科本身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增强了各人文学科教学的魅力,使之更贴进学生的心理,易为学生所接受并在过程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二)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迫切需要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随之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对6 0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显示,17.5%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达到严重程度的有3%~5%。本人通过教学、心理咨询和心理调查等途径,了解到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占21%,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占16.5%,有极端想法的占1%~2%(自杀或杀人倾向的)左右。总阳性检出率为30.7%,平均阳性检出率为26.4%。自卑、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敌意等方面的心理症状尤为显著。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被迫休学、退学、自残、自虐、自杀、伤害动物甚至杀人的案例已不鲜见。

1.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转折期,需要通过学科教学提供心理支持和引导。大学生身心发展在处于“敏感期”、“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的同时,又交织着诸多内心冲突,如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交往与闭锁、性成熟与性道德等矛盾,使他们既面临各种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生活挑战和巨大的社会压力。许多大学生对此显得茫然不知所措,经常受到焦虑、紧张、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的困扰,有的还发展为严重的心理和精神疾病。这个时候,大学生特别需要通过学科教学的主渠道来获得有效的支持、引导和帮助。

2.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自我调节能力。长期的教学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薄弱,观念偏颇,知识缺乏,遇到因生活、学习、交往、恋爱、就业等心理问题,又缺乏必要的心理支持系统和自我调节能力,致使许多大学生长期受到心理困扰而无法自拔,给大学生活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这就需要通过学科教学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

3.大学生渴望学习心理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面对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现实,大学生渴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抗挫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接受社会的挑战。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十分有限。人文学科教学基本面对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开设,受众面广,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人文学科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以心理学思想贯穿人文学科教学。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内心需求,重视人的积极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心理学的人文体现。心理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大学生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人文学科教学要想发挥其教育功能,就必须遵循“以人为本”思想,把学生作为情感教育主体,把学生当做鲜活的、有尊严、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人,以平等、尊重、真诚、关注和支持的态度来引导学生去面对、去思考每一个社会化课题。通过人性化的教学,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一个积极的心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2.从大学生心理需要出发,让人文学科教学回归现实。高校人文学科教学不是一般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说教上,也不能高高在上,说大话、空话和套话。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旺盛时期,高层次需要的满足非常突出,他们渴望重新认识自我和成就自我。人文教育教学要使大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就必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内心需要,激发大学生道德情感体验。因此,改革人文学科教学,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优化学生的学习个性;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把关爱和情感带进课堂,让学生得到成功的机遇和体验,感受到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形成课堂群体的心理优势,互相激励、共同提高;教学回归现实,教学者对大学生所关心的切身问题与社会问题应给予积极关注和引导,使他们通过人文学科教学,在思想上建立一种理性的社会化认知体系,以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社会,理智地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挖掘自身潜能,增强成就动机,减少心理矛盾与困惑的发生。

3.在人文学科教学内容上找到与心理教育的契合点,发挥其互补效应。笔者曾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以教材为主线,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心理需求,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渗透在德育教学之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适应与发展教育方面,以“心理适应”为契合点,针对新生入学的环境适应、角色转换、学习成才的目标定位等内容,将发展心理学、青年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渗透其中,介绍人生发展的基本阶段和规律、青少年的身心变化与面临的社会化课题,分析大学生在人生转折时期的心理困惑,帮助大学生在大学环境中正确定位,转换角色,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以“成就动机”为契合点,针对大学生的人生困惑问题,运用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介绍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个性心理因素对完善人格结构的重要性。让大学生懂得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个体的社会适应与发展所产生的激发、推动和导向作用,建立适度的成就动机。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正确看待人生和人生价值。

在大学生学习教育方面,以“学习心理”为契合点,运用学习心理学,帮助大学生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差异,正确看待自己的专业,明确学习目的,树立新的学习理念,确立新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优良的学风,提高大学学习效果。目的是让大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在交往、友谊和爱情教育方面,以“两性心理”为契合点。针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特别是异往中的矛盾和困惑,贯穿人际交往心理、青年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等心理知识,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理智对待两往,蓄养情绪智慧,学会协调与改善人际关系,培养真挚的友谊,摆正爱情和学业的关系,建立正确的恋爱观。

在道德品质教育方面,以“人格健康”为契合点,针对大学生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方面的迷茫与困惑,运用人格心理学、品德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人格健康和道德健康对人生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学会从社会心理视角来认识、判断社会道德危机问题。将个人品德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协调统一,做一个人格健康、道德高尚的社会公民。

在审美教育方面,以“美与心理”为契合点,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审美误区,融入艺术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引导大学生了解美与心理、美学与心理学、美与人格修养的关系,结合实际,让大学生发现和比较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当代大学生应该追求的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大学生独特的风度美和精神美,达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以“健康新概念”为契合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现状,运用心理卫生学、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观,建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新型健康模式。对大学生在身心发育、学习、交往、恋爱、择业、使用网络等方面遇到的心理问题给予积极的关注,通过心理调查、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借鉴心理教育方法与技术,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采用情境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增强人文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比如运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合作研讨、角色扮演、心理行为训练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先入为主”投入情感体验,通过“心灵认知”、“心灵探索”、“心灵互动”、“情境聚焦”等团体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用“情”体验教学,用“心”领悟教学,主动参与、张扬个性。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学生心理问题,课后要用心理咨询方式(电话咨询、网络咨询、面谈咨询)对学生心理个案进行及时沟通和疏导。

上一篇:基于激励理论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案例选... 下一篇:校园无线 无限校园